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林格伦早期童话“长袜子皮皮”系列是对传统的教育主义儿童观的超越,而“小飞人卡尔松”形象标志着林格伦童话的第二次突破,不仅使孩子还原成孩子,还让儿童与成人在童心交流中彼此和谐相融。寻找理想的儿童和成人以及他们之间合理的相处模式是林格伦童话的变异言说。同时,在林格伦童话中交织着“儿童反儿童化”以及“成人反成人化”两种倾向,对中国“热闹派”童话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正是林格伦童话的创新精神与变异色彩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作品简介】《长袜子皮皮》是瑞典儿童文学作家阿斯特里德·林格伦的童话代表作之一。像许多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品一样,让林格伦蜚声世界的《长袜子皮皮》写作的缘起是给自己7岁的女儿卡琳讲故事。1941年,女儿卡琳因患肺炎住在医院,林格伦守在女儿的床边。女儿每天晚上都要妈妈给自己讲故事。有一天,  相似文献   

3.
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瑞典馆模仿阿斯特丽德·林格伦的作品《长袜子皮皮》中的皮皮住的老房子建了一个儿童乐园,丹麦馆把哥本哈根的雕塑——安徒生童话《海的女儿》中的小美人鱼作为镇馆之宝,俄罗斯馆内部的设计理念来源于尼古拉·诺索夫的童话《小无知历险  相似文献   

4.
<正>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瑞典馆模仿阿斯特丽德·林格伦的作品《长袜子皮皮》中的皮皮住的老房子建了一个儿童乐园,丹麦馆把哥本哈根的雕塑——安徒生童话《海的女儿》中的小美人鱼作为镇馆之宝,俄罗斯馆内部的设计理念来源于尼古拉·诺索夫的童话《小无知历险  相似文献   

5.
被称为瑞典的民族英雄的阿斯特里德·林格伦,出身农民家庭,孩子们亲切地称她"童话外婆",因为她为孩子们提供了以《长袜子皮皮》为代表的精典童话作品,深得世界各国小朋友的喜爱。  相似文献   

6.
王宝琪 《下一代》2011,(1):44-45
被称为瑞典的民族英雄的阿斯特里德·林格伦。出身农民家庭。孩子们亲切地称她“童话外婆”。因为她为孩子们提供了以《长袜子皮皮》为代表的经典童话作品,深得世界各国小朋友的喜爱。  相似文献   

7.
被称为瑞典的民族英雄的阿斯特里德·林格伦,出身于农民家庭。孩子们亲切地称她“童话外婆”,因为她为孩子们提供了以《长袜子皮皮》为代表的经典童话作品,深受世界各国小朋友的喜爱。  相似文献   

8.
《新作文》2005,(12)
跨越“作文彩虹桥”,你就会知晓写作的秘密”!小朋友们注意啦,在本期“七彩读书阁”中,小雨姐姐将要为大家隆(lón)重(zhòn)推出一位特殊女孩——长袜子皮皮!哦,她可不得了,是瑞典著名童话女作家林格伦所著《长袜子皮皮》一书中的主角(jué),深受各国小朋友的喜爱。今年的8月1  相似文献   

9.
阿·林格伦奶奶(1907-2001)生于瑞典。1944年,她写了第一部童话故事书《穿长袜子的皮皮》蜚声全世界。她一生中写了许多有趣的故事。《小飞人尼尔斯·卡尔松》、《米奥,我的米奥》、《绿林女儿》、《疯丫头玛迪根的故事》等都是她的代表作。阿·林格伦奶奶和她的童话  相似文献   

10.
瑞典女作家阿斯特丽德·林格伦是享誉世界的童话作家。她创作的《长袜子皮皮》、《小飞人尼尔斯·卡尔松》、《米奥,我的米奥》、《绿林女儿》都是畅销全球的经典童话作品。今天,就让我们翻开林格伦的另一本代表作《淘气包艾米尔》,去认识这个无论到哪里都会引得鸡飞狗跳的男孩子吧!  相似文献   

11.
《绿山墙的安妮》和《长袜子皮皮》是20世纪儿童文学的经典作品。安妮和皮皮这两个人物存在着互文性,她们都是儿童文学中女性反叛者的代表人物,有着相似的外貌与性格,不同的是安妮是动态的人物,而皮皮则是静态的人物。在拒绝社会规范、性别模式等方面,二者既有共通之处,又有区别,从某种角度来说,皮皮是对安妮的解构。  相似文献   

12.
“狂欢化文学”是巴赫全命名的一种深受狂欢节民俗文化影响而产生的小说体裁。中国当代作家王小波的小说就深刻地体现了这种“狂欢化文学”的特征,在语言风格上即表现为诙谐与粗俗。这种语言风格强烈地传迭出了狂欢节世界观的追求脱冕、颠覆的本质精神与亲昵、粗鄙的行为范畴。  相似文献   

13.
余华在其二十多年的创作历程中,不断更新创作理念和叙述策略,但每个阶段的作品都充满了“狂欢”的精神和叙事特质,整体风格可总结为:八十年代的梦魇、九十年代的戏谑、2005年《兄弟》的魔幻。这些相似叙事特质背后隐藏着余华始终如一地以“狂欢”的思维方式和叙述策略再现客观现实的创作追求。  相似文献   

14.
大众文化一直表现为对主流、精英文化的颠覆,这与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中的狂欢节文化有相似的表现特征。文章分析"迷惘一代"作家纳撒尼尔·韦斯特小说《蝗灾之日》中的造梦工厂好莱坞的大众狂欢化世界,解读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大萧条时期的美国社会中美国梦的大众幻灭。  相似文献   

15.
莫言一直致力于文体的探索和内容的革新,《檀香刑》即是这种探索的结晶。不管是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它都表现出颠覆传统审美原则和艺术标准的探索精神。如果以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分析《檀香刑》,会发现它充满了狂欢化色彩。狂欢化的叙事结构、狂欢节式的场景、狂欢化的人物形象以及狂欢化的语言在小说中显而易见。  相似文献   

16.
《阿Q正传》的深层叙事结构是狂欢节加冕-脱冕仪式,阿Q的原型是一个狂欢节小丑角色。这个仪式的基本过程与作品的表层故事结构主要环节对应,由“小丑的出场——小丑身份的确证——小丑加冕为狂欢节国王——狂欢节小丑被脱冕“几个基本环节构成。在狂欢节仪式和原型更深层与之对应的则是替罪羊仪式和原型。  相似文献   

17.
被称作史诗电影的《赛德克·巴莱》是由真实历史故事“雾社事件”改编而成的,反映的是台湾受日本统治时期发生在台中州能高郡雾社的抗日行动。这次抗日行动是赛德克族的一场民族狂欢,从中我们可以看见赛德克族热忱肯定现实生活、在高压的环境中呈现出热血的生命意志。为做“真正的人”,赛德克族人向死而生。同时,这次民族狂欢还让我们读出了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的精髓,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能在对立、碰撞、冲突间又相互作用和对话。  相似文献   

18.
巴赫金与马克思交往思想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赫金以超语言学、对话、狂欢化思想为核心的交往思想与马克思的交往思想有着共同的理论热点,但是两者之间又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两者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相似文献   

19.
库尔特·冯内古特的代表作品之一《冠军早餐》批判了大众文化的娱乐性、商业性和消费性的特点,视觉文化使人们的思考能力下降并且使大众被物化,金钱物欲、色欲以及权欲等新的价值观已经取代了旧有的价值取向。作者对于人们进入到大众化的狂欢时代的文化发展表达了自己深深的忧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