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张志公先生都曾呼吁:要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课文中规范的语言,通过模仿或创造性地运用课文中的语言或表达方法,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正如著名特级教师陈金才所言:中国语文教学应酝酿着一次重大的"转身":从重"语言理解"转向重"言语运用"。这一转变,是重大的,亦将是革命性的。一、"读写结合"中的模仿写  相似文献   

2.
给某一个词找出它的近义词或反义词,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的基础训练。很多语文教师都喜欢在教完一篇课文后,从课文中选择一些重点词让学生写出它的近义词或反义词,这样,既可以巩固加深对新词  相似文献   

3.
"呼唤本色语文,追求语文本真","用语文的方式教学语文","让语文走在回家的路上"这些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就抓住"语言"这个核心,在教学中也会有偏差。其主要体现在过多地注重于语言内容与情感的感悟与理解。"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课文中的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课文中哪些地方深深打动了你?"诸如此类的问题引领  相似文献   

4.
小学语文教材六个年级300多篇课文,几乎篇篇都是经典,将之誉为儿童语文学习的"富矿",一点都不为过。但不少教师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毕业复习时,要么舍本求末,唯课外阅读是举;要么仅将要求背诵的篇章、段落"拎"出来,让学生填空或默写;要么将课文的内容"串"起来讲讲,帮助学生掌握大意……其实,小学教材中的课文并不是孤立的,如果在毕业复习时,将这些课文当作一个个魔方,按照不同的逻辑链接、比较、勾连、分类、重组等,挖掘其中的语文教学因素,定会让学生有无穷无尽的新  相似文献   

5.
[课堂回顾] 师: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我们一起来研究探讨.尽管是公开课,但咱们也不刻意追求高潮和热闹.我们追求的关键是每一个人的心是不是走进了课文.那就是:第一.读出自己;第二,读出问题."读出自己"就是从课文中读出自己所熟悉的生活或场景,读出和自己思想感情相通的某一个情节或人物形象,甚至读出触动自己心灵的一个时代或一段历史,也就是要与作品产生所谓的"共鸣"."读出问题"就是在欣赏课文的基础上以研究的眼光来读课文,提出问题,质疑课文,质疑作者,质疑老师.  相似文献   

6.
如何在平时的课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语言、品味语言的习惯,教会学生学习语言、品味语言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语言、品味语言的能力,让学生在平时文章阅读中能够做到"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能从貌似平常的语言文字中体会品味出思想、情趣来,就成了每个语文教师在课文教学中必须重视的任务。课堂教学中进行语言鉴赏、品味,可以从以下七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7.
从三年级开始,统编教材在每个单元中都设置了至少一篇略读课文。这些略读课文与单元语文要素、精读课文以及单元"交流平台""语文园地""口语交际"和习作形成了有机整体。但略读课文的教学决不能打着所谓"略"字的大旗,而需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语言品味的多维角度,开掘出与单元训练要素相契合的教学价值点,以更好地推动学生言语实践能力的生长。  相似文献   

8.
王华珍 《考试周刊》2011,(13):157-158
《中学英语教学法》指出:课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语言知识具体体现在课文所提供的语言情景中。学生从中学到的将是活生生的语言,而不是孤零零的单词、枯燥无味的语法。因此,抓好课文教学,就能把传授语言知识与培养语言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实际掌握和运用语言的能力。由此看来,课文教学在外语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关键在于采用何种方法进行课文教学。  相似文献   

9.
"叙事教学法"是关于语言教学的一种思路或理念。它主张在外语教学中运用叙事化手段,将教学的某一过程及教材(一篇课文或一段材料、一个语言点、一个语法或语言教学项目等)尽可能以叙事的形式设计和呈现,营造出一个真实的情境或可能世界,使学生在身心方面最大程度地投入学习情境,充分而协调地发挥语言、情感、想像、创造等心智能力,在这种生活化或艺术化的认知活动中"习得"语言。同时,"叙事教学法"又指一种教学的方法或方式,还包括各种具体的教学方法与技巧。它是Approach、Method和Technique有机融合的综合体。  相似文献   

10.
在语文教学中,课文的标题(以下简称课题)教学常常流于轻描淡写。怎样使课题真正发挥其“文章商标”的作用,从而增强课文的透明度,使学生从中直接透视到一点文章的“精要”,这是值得认真探讨的。课题变异教学也正是针对这一情况应运而生的。 所谓变异,就是以课文原标题为基础,通过改变课题原形态来增强课文透明度,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直接认识与把握。即在教学实践中,师生要以表现课文的某一(或一些)特点为原则,教师要善于把握变异方向,适时点拨,从而达到从某一角度提前认识和把握课文的目的。在教学中,最常见的办法就是突出课文的“四性”,具体做法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前一些语文教学出现了"虚目标""泛目标""去目标""多目标"的现象,本文着力从语文核心素养培养角度出发,从单元设计入手,强化课文与课时目标的整体性。让学生在整个单元的学习中对某一文体或是某一语文知识体系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掌握,即不同的课文课时目标设置相对集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做到一课一得,目标明确,得得相连,形成体系,讲练结合,提高能力。最大限度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2.
语文是一个整体,即内容的整体,语言形式的整体和形象的整体。这个整体是由"路"来贯穿的,文有文路,情有情路。而目前的语文教学,许多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常常喜欢从课文中抽出"重点句"或"重点段",脱离语境就"重点句、段"来指导阅读,而其他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语文阅读教学沿袭着单一、线形的传统教学形式,就课文教课文,教者"兴之所至",学者"见仁见智",头绪纷繁复杂,结果收效甚微。为改变这种"高耗低效"的阅读教学现状,近年来,我校致力于"板块"教学的研究与探索,有效兼顾了教学的预设与生成,努力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从语文阅读教学的组织形式来看,所谓"板块"教学,就是在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中,从不同的角度有序安排几次呈"块"状分布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通过一  相似文献   

14.
修订版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标准聚焦在"语言文字运用"上,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需进一步强化语言训练习题,加强题目运用的功能,规范、准确、灵动地进行语言运用训练。一篇课文、一个主题、一组课文的课堂练习,应该有一个向心点,就像一根指挥棒,使一篇课文中或整组的每篇课文之间的练习有机、系统地融合起来。笔者近年尝试设计运用作业有目的地向课文、主题或整组进行规范性、实践性、综合性的"回揉"语言训练,获益匪浅。  相似文献   

15.
多年来,如何更有效地处理好文本、词和语言点教学之间的关系的问题一直困扰着英语教师。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并不注重引导学生从课文中获取信息,而是在匆匆理解了课文后马上抛开课文,把大量的时间放在了没有语境的词汇和语言点教学上。有的教师甚至是“字字开花”(逢词必讲),或把一篇文章当成分散的语言点去进行语法分析或逐句翻译。  相似文献   

16.
一篇课文,或长或短,教学时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那么,教者如何从"弱水三千"中取出"一瓢"为己所用,使其成为彰显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情感,培养学生能力的亮点呢?笔者通过长期的实践思考发现,课文中有许多推动故事情  相似文献   

17.
作文时,写人总要"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写景状物总要"历历在目":写事总要有"身临其境"之感。要达到这样的要求,指导学生学习表达方法是必要的.语言描写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为此.我设计了一个两"体"一"练"的作文教学方案.并付诸实施。一"体":体会课文中的人物描写从哪几个方面.入手结合课文的教学.让学生体会到写人物时.要描写他们的语言、动作、神态、内心活动等,使文章里的人物跃然纸上.会说会动.有喜怒哀乐的真情实感。比如,《草地夜行》一课,写老红军战士为了救小战士们表现的舍己救人精神时,是这样描写的:  相似文献   

18.
石伟红 《辅导员》2013,(4):53-53
<正>作文时,写人总要"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写景状物总要"历历在目":写事总要有"身临其境"之感。要达到这样的要求,指导学生学习表达方法是必要的.语言描写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为此.我设计了一个两"体"一"练"的作文教学方案.并付诸实施。一"体":体会课文中的人物描写从哪几个方面.入手结合课文的教学.让学生体会到写人物时.要描写他们的语言、动作、神态、内心活动等,使文章里的人物跃然纸上.会说会动.有喜怒哀乐的真情实感。比如,《草地夜行》一课,写老红军战士为了救小战士们表现的舍己救人精神时,是这样描写的:  相似文献   

19.
略读课文在整个教材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许多教师面对略读课文,教学时却茫然无措:或变略读教学为"简略地读",或变略读教学为"课外阅读",或变略读教学为"精雕细琢",略读课的教学质量可想而知。根据略读课文的特点和功能,笔者尝试将学习单引入略读课文,力求实现略读课文的有效教学。  相似文献   

20.
统编语文教材构建了精读课文、略读课文和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课外阅读以整本书阅读为主,蕴藏着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将自己的视野局限在一本教材上,而要注重课堂内外之间的链接,让学生在整本书阅读中品味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体悟表达、学习表达、尝试表达,学会从整体的角度展开思考,汲取作者的表达智慧。这样教学,能促进学生言语实践能力的发展,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