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37年底,重庆各界抗敌后援会战地服务团奔赴抗战前方,慰问前线将士。战地服务团足迹遍涉浙西、皖南六省,行程万里以上,历时近一年,在前方进行宣传、慰劳、救护和组训工作,为前方将士送去了重庆各界人民的深情厚意,鼓舞了将士们的士气,受到了前方军民的热烈欢迎。本篇史料是战地服务团团长吴延环从前方返渝后所作的工作报告,比较详细地记录了该战地服务团所从事的各项工作和他们的经验、感想,特予公布,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2.
吕红星 《新闻世界》2010,(11):69-70
《环球时报》驻阿富汗记者邱永峥、郝洲通过与美军签生死状,从而得以"嵌入"美军第101空中突击师作战部队,以战地日记这一独特的报道方式记录下了他们眼中的阿富汗战争,给广大读者架构了一个真实、客观、全面的战争场景。本文从战地日记这一角度出发,研究"嵌入式"采访以及这种手法给《环球时报》在国内国际新闻报道上带来的领先性。  相似文献   

3.
杨萍 《云南档案》2000,(5):40-41
1923年6月1日昆明正式成立了中国红十字会昆明分会,即现在云南省红十字会的前身.红十字会平时赈济贫困,战时博爱恤兵,救死扶伤,促进世界和平. 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我国疆土大片沦陷,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饥寒交迫,昆明红十字会紧紧围绕红会博爱、恤兵、救护、施济的宗旨,一面积极进行自身建设,兴办医疗救护实体,发展基层组织和会员,训练救护队员;一面主动配合有关部门,组织动员人员、物资,大力开展战地救护和社会赈济服务.  相似文献   

4.
客里空(Крикун)是苏联剧作家科尔内楚克(Корнейчу?к)的话剧《前线》(Фронт)中的一个战地特派记者的名字,中文音译为"客里空",俄文意为"乱嚷的人"、"好吹嘘的人"或"绕舌者"。在剧中,客里空被塑造成一个阿谀奉承、不到实地采访、编造新闻的记者形象。  相似文献   

5.
抗战必然会产生伤兵.伤兵救护,影响甚大.如果伤兵得不到及时的救护与慰劳,就会出现伤兵聚众闹事等严重的社会问题,直接关系到社会秩序的安危,同时也会影响到前方将士的抗战决心与抗战积极性.本文在利用大量政府报告及报刊杂志的基础上,探讨抗战初期江苏省的伤兵救护工作,以此管窥抗战初期国民政府的伤兵救护问题.  相似文献   

6.
基层部队自办媒体已有很长历史。早在革命战争年代,各种手写与油印的《战地快报》广泛流行,形形色色的板报、墙报比比皆是,广播喇叭之声也不绝于耳。进入新的时期,特别是电子和网络技术普及后,基层部队自办媒体步入一个"大发展"阶段。战报快报遍布基层分队和仓库院所,且都是电脑编排,五彩缤纷。  相似文献   

7.
《兰台世界》2004,(10):43-43
原来,红十字的标志来自瑞士的国旗。1859年4月,意法联军对奥战争爆发。索尔费里诺战役,双方伤亡达数万人,断臂残肢的伤兵在死尸和腥臭的血污中挣扎呼救,无人过问。这一悲惨景象,被一瑞士的旅行家亨利·杜南所见。三年后,他写了《索尔费里诺回忆录》,以人道主义的精神,向世界呼吁成立一个战地伤兵的救助组织。文章发表后,日内瓦有个公益会立即响应,并推举亨利·杜南等五人着手组织“伤兵救护国际委员会”。1964年8月,来自12个国家的代表在日内瓦开会,规定交战双方承认医院和医务人员的中立,伤病员有不分国别得到治疗的权利。伤兵救护国际委员…  相似文献   

8.
八一三战役前后的情报特务工作"八一三淞沪战役"打响后,战地上经常出现由日本豢养的汉奸暴露我炮兵阵地及高级司令部地址引导敌机轰炸的事件。如何防谍,在当时上海战场混乱状况下已成问题。戴笠奉命以特制谍,多调人员赴沪担任临时情报及防谍工作员。由招商局护航总队长喻耀离领400人组成巡查大队,在京沪警备司令部指  相似文献   

9.
红十字会是世界著名的三大国际组织之一,与联合国、奥委会齐名,作为著名的人道救助团体,在社会发展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904年,中国红十字会在上海成立,红十字事业在中华大地落地生根,其工作范围逐步涉及战地救护、灾难救济、冬令救济、医疗卫生、社会服务等多个领域,其中冬令救济在红十字会发展早期是非常重要的工作.现以中国红十字会历史上的“复员”时期为例来透析红十字会在解除民众痛苦、帮助贫民过冬方面所做的努力.  相似文献   

10.
刘凤 《青年记者》2012,(20):33-34
战地记者(war correspondent)是新闻工作者中专门从事战地新闻采访与报道的那些人.战地报道不同于战争新闻,它是战地记者根据亲身经历和见闻写成的战地现场新闻(或称目击报道).战地记者既包括文字记者,也包括画家、图片摄影师和电视摄像师.  相似文献   

11.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刚回国不久的郭沫若应前线指挥作战的张发奎、陈诚之邀,先后组建了两支非常有影响力的战地服务队.这两支战地服务队以文化人士为主,虽不是操枪弄炮的职业军人,但他们一样与炮火硝烟相伴,冒着生命危险担负战地宣传、后勤保障等工作,堪称“战地奇兵”.  相似文献   

12.
据调查,1970年之前战地记者只有6%为女性,到了1992年这个数字上升到30%;并且从事战地报道的人都明显感觉到,近十年以来战地女记者的数量有了更大的增长。现在西方女记者出现在战场上已是司空见惯之事。正如五角大楼的公共事务官员詹姆斯·卡塞拉所说,“妇女是(战争)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真的不需要再去特别强调这一点了。”总之,在战地报道这个传统上属于男性的领域中,战地女记者的发展呈现出以下趋势:参与程度不断深入、人数规模逐渐壮大、社会影响力越来越突出。伴随着这一发展趋势,女性在战地报道期间遭遇的种种生存困境也日益凸…  相似文献   

13.
新闻摄影史中,战地新闻一向最引人注目。在2007年的评比中,"荷赛""华赛"的年度照片大奖,普利策奖的突发新闻摄影奖都被战地摄影师收入囊中。  相似文献   

14.
战地影像最能真实记录战争生态 上世纪发生在我国西南边陲的两场边境自卫反击战,虽然硝烟已经散去,尘埃也已落定,但那些场景仍令我难以忘怀。中印边境自卫还击战发生在上世纪60年代,我的战地摄影位于喜马拉雅边境地区。  相似文献   

15.
王黎燕 《青年记者》2005,(12):33-35
现在女记出现在战乱地区已是司空见惯之事,但在二战之前,女记充其量是“万绿丛中一点红”,十分罕见。据美国思想库鲁金斯研究所(Brooking Institution)的调查,1970年之前战地记中女性只占到了6%。但惟有一个国家的女性例外,她们早在二战时期就突破了女性在战地报道领域“零星作战”的局面,以集体的、大规模参与的方式冲破了横亘在战争和女性之间的透明屏障——至少有117名女记被官方正式授权为战地记,从而成为战地记产生160余年后开放在战地报道领域的第一批“玫瑰”。有此破冰之举的就是以热爱冒险、富于开拓精神和强烈的性别平等意识称的美国女性。  相似文献   

16.
中国摄影记者赴南斯拉夫战地采访,是中国记者的光荣,将在中国新闻史上写下光辉一页。今年3月24日以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借科索沃危机悍然对主权国家南斯拉夫进行空袭,震惊了世界。空袭行动一开始,中国新华社迅速作出反应,派出摄影记者和文字记者赶赴南斯拉夫战地采访,几乎天天向国内、国外发出战地新闻照片。中国新闻摄影记者在外国战地采访,这是中国记者的光荣,是中国新闻事业、新闻摄影事业发展的标志,是中国改革开放、国力增强的标志。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新闻摄影研讨会上,大家讲到“荷赛”,讲到中国新闻摄影如何走向世…  相似文献   

17.
乔天富 《青年记者》2017,(28):39-40
牺牲奉献是战地摄影记者的职业特征 在战争中,战地摄影记者在战争现场采集新闻.他们以生命为代价,用图像记录战争,他们就是战士.战地摄影记者是个难干的活儿,不但危险,还升不了官,发不了财.随着现代战争的高技术化和现代社会人们对获取战地新闻信息现场感的新需求,现代战地摄影记者遇到的危险更大:使用精确制导武器交战一方的军队对敌方可以零接触、零伤亡,可摄影记者必须在战争的现场采访,其伤亡概率系数,甚至伤亡绝对数可以超过在战争第一线直接掌握武器、扣动扳机的士兵.据统计,2003~2007年,仅死于伊拉克战争的战地记者就达172名.1999年北约发动科索沃战争,北约部队零伤亡,南联盟10名记者牺牲,3名中国记者殉职.  相似文献   

18.
王馨 《新闻世界》2013,(11):243-244
近期,天津多家医院被媒体曝出新生婴儿的"第一口奶"事件。奶粉企业通过贿赂医院人员,在家长不知情的情况下,给初生婴儿喂自家品牌奶粉,让孩子产生依赖,达到长期牟利的目的。这变了味的"第一口奶"凸显了当前部分医院的医德缺失的严重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推进,我国原有的个人价值观和价值标准正受到严重的冲击,"第一口奶"事件正是在"拜金主义"、"一切向钱看"、"一切以利益为重"等实用主义思想冲击下,由于部分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在观念作风上出现了偏差,重经济利益、轻社会效益才发生的。类似事件的出现直接导致医患关系紧张,使医务人员的整体形象受到严重的损害。  相似文献   

19.
贺心颖 《青年记者》2016,(36):113-114
1937年夏,卢沟桥事变爆发,激发了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热情.曹聚仁决定放下教鞭,走出书斋,为抗战尽一份心力.“八·一三”淞沪会战期间,他携笔从戎,开始了战地初旅.他以战地记者身份奔赴前线,为上海《大晚报》和《立报》撰写了大量战地通讯和军事评论.本文以上述战地报道为研究对象,探究曹聚仁在全面抗战初期的新闻思想与新闻实践.  相似文献   

20.
早在抗战爆发之初,新记《大公报》就十分重视战地通讯.一批年轻力壮、勇敢无畏的记者冒着枪林弹雨上前线采访,其中成绩显著的有:范长江、孟秋江、陆诒、杨纪、高公、徐盈、赵惜梦、李天炽、张高峰等.《大公报》(桂林版)创刊后,战地通讯主要由杨纪、杨刚、高集和黄仁宇等人撰写.特别是杨刚写的《战地通信》系列,不仅在当时轰动一时,在今天看来,仍是研究抗战时期军队前线生活不可多得的宝贵史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