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天津市河西区湘江道小学是全国首批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天津市乒乓球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天津市“京剧进课堂”试点学校,被誉为“国手摇篮”和“体育明星学校”,学校秉承“建特色校、精品校”的总体目标,确立了“以办学思想、  相似文献   

2.
学校是教育机构,也是文化发展的中心,引领文化是学校的重要功能。以"原生态"价值取向"再造"民族传统体育,是学校体育的责任,也是学校体育的优势,体现着学校引领文化的应有之义。"原生态"民族传统体育再造应重在文化  相似文献   

3.
当前,中小学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存在价值选择文化性与教育性失衡,路径选择"融入"与"叠加"失衡的问题。教育者应重视从传统文化到传统文化教育的转化。实现这一转化,需要考量以下方面:站稳"发现学生"立场,用符合时代特征的教育眼光对传统文化进行理性甄别,将传统文化教育置于学校教育框架并成为学校教育的内生性需求,以学生的视角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在表现方式上的物象化。  相似文献   

4.
教师能否积极地参与课程改革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传统文化中"重视集体,排斥个体"的价值取向,"恒常"的守旧心态,"尊官贵长"的权威、等级思想,"重行轻知"的惰性思维,"中庸"的处世态度等都影响着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意愿和行为.为促进教师参与课程改革,一方面,应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观念,立足于传统文化又超越于传统文化;另一方面,需要营造积极的学校文化,即开放、创新、民主、合作与竞争的学校文化.  相似文献   

5.
当代社会视觉文化的兴盛,给学校中传统文化的传承带来多方面的挑战,不利于其现代转型、民族性的保持和师生真正成为文化传承的主体。超越图像和文字的二元对立,基于异质性"形象/文本"的图文文化与传统文化及其传承具有内在一致性,可以成为学校传承传统文化遵循的内在逻辑。基于图文文化的学校文化建设应当把基于图文文化的思想观念作为指导思想,积极更新和完善学校中传统文化传承的方式和手段,重建学校中的阅读文化,注重养成师生的文化批判和反思意识。  相似文献   

6.
学校文化     
《中国教师》2015,(4):4
<正>编者按学校是学生接受知识、传播文化的一个重要场所,学校文化作为学校发展的"灵魂"引领着学校更好地发展。数千年积淀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其在人们的学习、生活与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孜孜以求的重要内容。为此,本期特邀北京师范大学学校文化研究专家与中小学校长一道就学校文化建设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这一专题进行研讨,以期对广大中小学校进行学校文化建设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学校是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因此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实践活动非常重要,可以通过学校、家庭、学生个体三方联动,以"互联网+传统文化教育"的教育模式,做到"知行合一",使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中扎根、绽放!  相似文献   

8.
2007年11月29-30日,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在广西师范大学举行.来自全国各高等院校、研究机构、教育媒体的170多名代表出席了大会,提交论文100多篇.与会者围绕"传统文化与学校文化建设"的主题,从不同角度就传统文化的内涵、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学校文化建设的问题、当代学校文化的价值取向、学校文化建设的机制、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与教育等问题展开了深入而热烈的研讨.  相似文献   

9.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1,(6):F0002-F0002
天津市瑞景中学系天津市教育委员会直属市级重点示范中学。其前身是有着几十年办学历史及文化传统、为天津市培养造就了大批优秀小学教师的天津市师范学校,于2005年转型为完中校。学校占地面积5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6500平方米,设计规模为四十八个教学班。优美的校园,  相似文献   

10.
南京市中华中学附属小学以"三化"措施探索出校园建设的新路径,一是传统文化的物化,二是传统文化的活化,三是传统文化的内化。将文化镶嵌在学校的一砖一瓦中,依主题设计成不同的连廊。同时,在课程中渗透文化因子,建设"武韵中华""墨香中华"等课程,并根据学生的成长发展需要,选取了适合他们身心发展的文化元素,将传统文化融入各种活动,更好地发挥了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11.
本世纪初,日本教育界提出了"传统与文化教育",取代了原来的"传统文化教育"概念。"传统与文化教育"比"传统文化教育"有更宽的视野,更深的内涵和更远的追求。它从过去、现代、未来相互联系的角度谋求文化的传承和创造,不仅重视从过去传承下来的文化遗产,而且重视现代文化以及可传承至未来的新文化的创造。也不仅仅局限于培养学习者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心,更重视在理解传统文化基础上的文化创造力的培养。"传统与文化教育"的理念正通过一系列文化发展政策、课程改革措施以及地方和学校有计划的教育实践得以落实。  相似文献   

12.
文化空间是集时间、空间与文化于一体的意义场域,大学是极为重要的文化空间。大学中的传统文化传承出现了物质文化中传统文化意义的隐遁、传统文化与现代知识体系的断裂以及传统文化价值的弥散等问题。在传统文化传承的语境中,现代大学文化空间的改造需要遏制"非学校化"建筑活动,增强大学物质文化空间对传统文化的阐释性内涵;改进课程设置模式,实现传统文化在大学中的制度化传承;增强文化认同与文化选择能力,使传统文化实现活化传承。  相似文献   

13.
文化空间是集时间、空间与文化于一体的意义场域,大学是极为重要的文化空间。大学中的传统文化传承出现了物质文化中传统文化意义的隐遁、传统文化与现代知识体系的断裂以及传统文化价值的弥散等问题。在传统文化传承的语境中,现代大学文化空间的改造需要遏制"非学校化"建筑活动,增强大学物质文化空间对传统文化的阐释性内涵;改进课程设置模式,实现传统文化在大学中的制度化传承;增强文化认同与文化选择能力,使传统文化实现活化传承。  相似文献   

14.
陈林 《江苏教育》2023,(2):26-28
“文化”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高频词。中国的学校无论进行怎样的文化建设,都不能离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校无论进行怎样的文化叙事,都需要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校文化建设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一种“理解”的方式进行:解释与阐明,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溯源中形成学校文化认同;应用与洞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照中演绎学校文化叙事;神入与自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支持中实现学校文化的传承与超越。只有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根”的作用,学校才能准确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15.
日本小学社会科教科书中的“传统与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已将成为一个"文化创造型国家"确立为国家发展的方向。"传统与文化"教育被寄予了创建国际社会、日本社会、区域社会以及学校社会的重任。2008年修订的课程标准新增了有关传统与文化的课程内容。小学社会科教科书中"传统与文化"相关内容通过展现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传统与文化的过程来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这种内容组织方式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传统与文化"内容仅限于三年级有关区域社会的变迁和发展单元与六年级的历史单元中,而且缺乏从传统文化在今天和未来的价值、传统文化对国际社会的影响这两个视角来组织,这将是日本"传统与文化"教育亟待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逐步走进校园文化建设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学校及其校长的青睐。本文以"五山小学"为例,具体分析传统文化如何与校园文化建设、课程建设、德育建设相融合。  相似文献   

17.
易丽 《中学教育》2009,(9):27-31
每一个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其精神实质内含于学校今天的现实文化之中,对学校的发展起着或促进或阻碍的作用。正视这些传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特别是在学校转型性变革时期,更需要我们深挖文化传统、积淀文化新质,不仅在传承中孕育创新的动力,还要在创新中丰富文化传承的资本。  相似文献   

18.
学校形成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让中华传统文化走进学校教学楼道、走进课堂、走进大课间、走进社团活动,进而走进学生的内心,从小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八德"思想扎根在学生的心灵深处,为学生将来的待人接物、为人处世以及如何做人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9.
张伊 《数字教育》2019,(1):57-62
"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与核心,"美"是教育的品质与目标。普陀小学将"和美"作为学校鲜明的文化特色和个性形象,以"新东方1001夜"故事为载体,创新学习方式,致力于打造"一个有故事的学校",以"儿童立场生活眼光故事表达"为课程理念,通过学习文化故事,根据学生不同年龄、不同年级,梳理出不同的课程内容和目标要求,创新学习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寓教于乐的主题教育活动,让传统文化焕发蓬勃的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20.
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将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德育教学中是当前学校关注的热点问题.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中,使学生在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时,建立民族自豪感,规范自身的道德观念.南小区小学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融于小学德育教学模式的内涵、模式框架的建立和模式实践的探索,研究并建立"一主、两建、三加强"的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