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一提起《鲁冰花》,人们自然会想起那首脍炙人口的歌曲。但是,应该说,歌曲的流行和影响力与电影的推广与传播有密切关系。1989年,《鲁冰花》(杨立国导演)搬上了银幕,不仅创下票房佳绩,而且取得了不凡的成绩。这部影片获得了以下大奖:第26  相似文献   

2.
乡村女教师群体是扎根乡村教育的中坚力量,推动了乡村教育的发展,展现了女性特有的教育韧性。建国以来,一大批教育电影关注乡村女教师的生存生活状态,通过艺术的手法塑造了立体丰富的乡村女教师形象。研究发现,影像记忆中的乡村女教师在师德师风、职业劳动、角色地位等维度有其突出表征和多元体现;教育电影在对乡村女教师形象塑造中表现出映射社会价值倾向、记录时代演变烙印、揭示社会教育动力的路向旨趣;但教育电影中乡村女教师形象的塑造具有同质性,未能整体呈现出乡村教育文化变迁,在乡村教育振兴大背景下,应该适度增加反映乡村女教师形象的教育电影数量,深度描写乡村女教师在乡村社会中的角色,精度凸显乡村女教师在性别上的独特价值,审慎评析乡村女教师的命运。  相似文献   

3.
彭明珠 《海外英语》2014,(7):195-196
该文运用福柯的权力理论解读电影《成长教育》,分析了影片中珍妮、大卫、杰克等人物在不同对话场景中心理以及行为变化,揭示了在权力网的笼罩下各个人物的自主身份以及话语权的更替,体现了后现代视角下影片所折射的时代进步和人类对自我认知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儿童文化精神实质的游戏精神在近年来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这种危机来自于哪里?教师如何对此危机进行有效干预?通过经典电影<鲁冰花>,笔者开始了对这些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本文是对日本当代著名作家村上春树的小说《海边的卡夫卡》的文本细读。从作品中存在的隐喻含义入手,大致理清了文本可能存在的解读途径,并指出作者对主人公命名的寓意,以及对西方小说惯用“俄狄浦斯情结”手法的成功运用,均象征着作者对人类成长经历的一种回顾,引发了当代人对自身成长过程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美国电影《弱点》的为例,结合影片情节反思了爱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指出育人需先润心,爱是教师工作的必备法宝。  相似文献   

7.
前两天午休时,我在读小曾老师的《教书,不简单——一位乡村教师的教育生活》。之所以叫他小曾老师,是因为和我们比起来,他这个80后真年轻啊。南向的办公室里,春日的阳光暖暖地照  相似文献   

8.
小说与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从电影产生开始就一直存在着电影对文学作品的改编,尤其是对文学名著的改编。本文以余华的小说《活着》和张艺谋的电影《活着》为研究对象,从空间背景结构、人物塑造及命运角度进行对比解读,并挖掘存在差异的原因,认识到小说和电影是两种既相互交融又各具特质的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9.
丰杰 《考试周刊》2012,(28):39-40
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上,乡村始终是一个被关注的对象,每个时期都留下了关于乡村的典型形象。本文主要从一部乡村电影《暖》来研究新世纪的乡村电影。  相似文献   

10.
小说家吸纳现代电影的反叛性进行新小说文体实验,华文界先锋是身居香港的西西, 她的《东城故事》运用叙述者介入、多人独白并呈、电影镜头跳接、分彩色镜头等,使得小说的叙述暗藏玄机,别具一格。  相似文献   

11.
民族高校的民族观教育应该融思想教育与人文素质培养为一体、政治立场和人文关怀并重。"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是我国民族高校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干课程。应针对当代各民族大学生群体青春、朝气、好动、善于接受新鲜事物、勇于思考等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借助电影艺术等多种形式和手段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周世恩 《师道》2013,(10):34-36
由香港著名导演陈可辛执导的《中国合伙人》,讲述了大时代下三个年轻人从学生年代相遇、相识,拥有同样的梦想至一起打拼事业,共同创办英语培训学校,最后功成名就实现梦想的励志故事。因为故事以新东方英语培训学校的发展为蓝本.多少会涉及教育这个话题,刨去故事里的其他精彩情节不讲。仔细品味电影里授课的场景,另类解读之余,对于从事教育的老师来说.应该会有所获益.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3.
《赎罪》是英国当代著名作家伊恩·麦克尤恩于2001年撰写完成的长篇小说,该小说主题众多,最为突出的主题是小说中女主角布里奥妮的成长过程,本文旨在从成长小说视角解析幼年时、青年时以及晚年时布里奥妮赎罪的心灵历程。  相似文献   

14.
小说与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从电影产生开始就一直存在着电影对文学作品的改编,尤其是对文学名著的改编。本文以余华的小说《活着》和张艺谋的电影《活着》为研究对象,从空间背景结构、人物塑造及命运角度进行对比解读,并挖掘存在差异的原因,认识到小说和电影  相似文献   

15.
日本动画片大师宫崎骏的电影《千与千寻》一经上映,便引起了全世界儿童以及青少年的追捧,传下了票房神话,其评价甚至超过了他的另一名作《幽灵公主》。纵观整部影片,主要讲述了10岁的少女荻野千寻由原本任性、冷漠、软弱无能的性格成长为一名勇敢独立与关爱他人的女孩。宫崎骏通过该电影鼓励孩子们勇敢独立地去面对成长过程中的烦恼与挑战。  相似文献   

16.
黄建新 《教育艺术》2006,(11):40-40
尊敬的《教育艺术》编辑部的全体老师:你们好!你们辛苦了!在炎热的8月收到你们的样刊,心里禁不住荡漾起一丝丝凉意。看到自己的文章变成了铅字,散发着阵阵墨香,那种感觉真的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文章《给学生一个微笑,他会还你一个明媚的春天》已在贵刊2006年第7期“美的寻觅”栏目刊发。感谢贵刊编辑部全体老师的厚爱和鼓励。《教育艺术》作为一本教师专业成长的必备读物,以铸魂育人、弘扬正气、服务教育、服务学校、服务教师、培育青年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宗旨,坚持以正面报道为主的方针,  相似文献   

17.
陈茜 《英语广场》2023,(18):76-79
《德伯家的苔丝》是托马斯·哈代最著名的小说之一,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德伯家的苔丝》以其自然主义的写作风格和独特的人物描写引起了文学界的广泛关注。本研究以成长小说理论为框架,通过对苔丝成长经历的分析,透视出维多利亚时期女性的艰辛成长之路,并揭露时代环境、社会制度以及领路人对苔丝成长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尹平平 《文教资料》2010,(16):73-74
隐喻是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文章从色彩、音乐、人物、道具方面全面分析了隐喻手法在电影《芝加哥》中的巧妙运用,为我们展示了一种观察世界的新方法和解读事物的新角度,体现了隐喻在艺术表现上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9.
动画电影《千与千寻》是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最致命的影片之一,该部电影获得了各国的高度评价与赞扬,是一部非常出色的成长题材的影片。该电影的特色之一是成功地塑造了许多性格鲜明的动画人物形象,而且每一位人物形象都具有现实生活的象征意义,尤其是影片的女主角千寻更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20.
薇拉·凯瑟与欧洲移民朝夕相处以及自己的历次迁徙,是以潜文本形式存在其作品之中。《我的安东妮亚》探索与考察了美国作家情有独钟的成长主题。小说在叙事线条并行和时间历时推进的聚焦中,通过对女主人公富有开拓精神形象的塑造,反映作者对工业文明的反抗与对农业文明的推崇,洞悉时代发展所带来的变迁,文中成长历程的叙述、成长隐语使用、成长引路人的出现恰恰彰显了小说成长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