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永飞 《教育》2011,(28):26
"童话大王"郑渊洁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他小学未毕业,却凭借着丰富的想象力和努力写作创造出一个庞大的童话王国。郑渊洁是在家上学的推崇者和实践者,他的儿子郑亚旗小学刚毕业,便进入了他亲手创办的"私塾"里学习,并由此走上一条不寻常的成功之路。如今,再说起郑渊洁,便避不开他那个"私塾"里走出来的儿子郑亚旗。  相似文献   

2.
"问"是读书的钥匙,是思考的起点。我们不难发现,那些成绩较好的学生平时在学习过程中有一个共同点——好问。只有当问题涌现的时候,阅读才真正开始。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有一篇课文叫《不懂就要问》,讲的是孙中山先生小时候在私塾里读书,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大胆向私塾先生质疑问难的故事。在一百多年前的封建社会里,孙中山为弄清道理,不怕挨打,敢于向先生提问,这种"勤学好问"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相似文献   

3.
又见私塾     
对于多数人,我们是从中学语文课本所选鲁迅名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认识私塾的,它似乎是距离我们很遥远的事情.然而,在湘鄂赣交界汨罗江畔的湖南省平江县,私塾又兴,这里的四乡八邻几乎都有"教老书的",越是偏僻的山区,"教老书的"就越多.和鲁迅文章中描写的一样,私塾的"教室"里没有黑板,私塾也没有年级之分,各种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在一个教室里,他们在私塾中主要学古文、练书法和对对子.此外,乡村置办婚丧礼仪应酬方面的事情也是必学的内容.老书教材,就是像<四书>、<五经>一类的古代文言文作品,书本通常很旧,其中还有一些线装古本.私塾的学生以十三四岁的居多,个别大的20出头,绝大多数是初中没毕业或小学文化程度.据私塾先生说,政府规定只有正常义务教育受不下来的才能进私塾.  相似文献   

4.
一、《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声律启蒙》等蒙学读本怎么教这类文章,在旧时的私塾里是属于"小学"教材,通常承担着识字功能。今天,我们读着这些大多数由旧时的私塾先生编著的启蒙"教材",不得不啧啧称奇。能写出这类教材中的任何一本的先生,放在当今,都堪称国学巨擘啦。这些启蒙读本,到底开启什么"蒙学"功能呢?《三字经》里说的"凡训蒙,须讲究,详训  相似文献   

5.
亢小峰 《教育》2011,(28):31
私塾教育在公共教育面前,是否能占水一方?是否能补充公共教育的不足,是否能在主张个性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越走越远?并与之和谐相处?这些思考不论是私塾里的"先生"还是孩子们的家长都得面对。在鼓励多元化、均衡化、尊重个性、注重发展以及鼓励各种形式办教育的环境下,  相似文献   

6.
私塾是中国传统教育的"老字号",私塾建筑空间、教育价值丰富,私塾教育产品、科学价值广泛。私塾名师长期积累的教学"绝活"——语言技能、教学技能和书写技能都已失传。名师教学技能的失传,表明名师教学"绝活"具有难以传承的个体性,名师很难复制名师,增加了名师队伍建设的难度。要破解建设一流教师队伍的难题,必须保护名师的教学遗产,承继名师的教学技能,修炼名师的教学"绝活"。  相似文献   

7.
我进过中学,大学,看来好像是按部就班,从正规学校教育出来的。但实际上,我现在所掌握的一些知识或"本领",主要还是靠自学得来的。我五岁时,就开始在父亲的私塾里读书。那时读的是四书五经。辛亥革命后,县城设立模范小学,我父亲当了校长,兼教语文。由于他教私塾多年得到人们的信  相似文献   

8.
祖父其实是没上过小学的.他不过是给地主家放牛的放牛娃,偶尔路过乡村的私塾,便痴痴地望上几眼,若是见到平日里欺负他的那几个富家子弟居然也挨了先生的戒尺,便偷偷傻笑.但更多的时候,他对那些坐在学堂里摇头晃脑、装模作样吟诵<三字经><百家姓>的同龄孩子们充满了羡慕.但是没办法,他的家庭没能力送他进私塾念书.曾祖母告诉他:"娃啊,这是命."  相似文献   

9.
说书     
①因为我是苏州人,望道先生要我谈谈苏州的说书。我从七八岁的时候起,私塾里放了学,常常跟着父亲去"听书"。到十三岁进了学校才间断,这几年间听的"书"真不少。  相似文献   

10.
开心频道     
《快乐阅读》2008,(11):27-33
[如此教育]有个私塾老学究嫌贫爱富,老瞅着穷人家的孩子不好。夏天里有几个孩子趴在桌子上打盹,老学究"啪"地一下打了穷孩子一戒尺,厉声训道  相似文献   

11.
随着时代的发展,家庭教育的模式也在不断更新,出现"宅·私塾"式家庭教育,这种形式的家庭教育要求很多,需要从多角度、深层次考虑,才能更好地促进家庭教育的发展,促进孩子的成长。从家庭教育的概念、对"宅·私塾"式家庭教育的界定、"宅·私塾"式家庭教育的特点以及"宅·私塾"式家庭教育的综合分析展开论述,希望能够对家庭教育的更好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黄庭坚是北宋著名的诗人、书法家。据说他小时候聪明好学,5岁时能背五经,谈诗论文,对答如流。在上私塾时,他便写得一手好文章,深得塾师的赞赏。一次,私塾里来了一位塾师的好朋友。他学识渊博,诗文写得好,听说黄庭坚的文才出众,心想,小小年纪就出了名,今天来考考他的才学。于是,他把黄庭坚叫到跟前,见他生得机灵,便吟道:口止日足,千里日重,劳踵造府,足重足重联语奇巧,把"足"拆为"口"、"止"二字,"重"拆为  相似文献   

13.
中国有句老话,熟能生巧。这句话一度是中国教育系统里的金科玉律,曾经在私塾里大行其道。但是随着社会和人类认识的进步,教育界对这句话有了重新的认识,不再迷信"熟"的无条件作用,而是讲究学习的方式方法。那么,"熟"为什么能"生巧"是否只要"熟"就一定能"生巧"如何让"熟"得到最好的"巧"效果  相似文献   

14.
徐梓 《中国教师》2009,(23):21-22
<正>近年来,现代私塾在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如北京的"国学馆"和"日日新学堂"、上海的"孟母堂"、武汉的"今日学堂"、沈阳的"九雯学堂"、广州的"六艺私塾"、苏州的"菊斋私塾"、深圳的"童学馆",还有遍及全国的"一耽学堂",等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创作心理学的角度,对鲁迅先生的小说处女作<怀旧>进行解析,从而把握以"私塾里的故事"作为鲁迅先生小说创作开场锣鼓的内在动因.  相似文献   

16.
<正>今天的教师上课时都要面对黑板,是否有人产生过疑问:黑板发明之前的教室是什么样子?黑板发明之前教师怎么上课?或者说,中国私塾里的先生怎样上课?西方"一间房"学校里的教师怎样上课?今天流行的大黑板只有200多年的历史,在此之前中国学生是自己带笔墨纸砚上学,西方国家的小孩会带小石板或小木板。那时的教师一般都是"全科"教师,要能从事所有科目、所有  相似文献   

17.
传统私塾教学质量的好坏应视具体情况做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认定为差.私塾的设置方式多样,教学状况不一,教学质量有较大差距.而私塾只重"国学"的教学内容,个别式、背诵式的教学方式,与教学质量的好坏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8.
某间私塾的老师年纪愈来愈大,他选出三名最杰出的弟子,希望从中找到适合人选,接下传道授业的职责。老师出了一道难题,他在三名弟子手上各滴了一滴水,宣布:"一年后,谁能用最好的方法让这滴水不蒸发,谁就可以成为我的接班人。"一年过去,第一名弟子垂头丧气地回到私塾,手上拎着一个空瓶子。他告诉老师:"我失败了,我把水滴入瓶子里,再将瓶盖拧紧,但水滴还是蒸发了。"  相似文献   

19.
杨绛 《课外阅读》2015,(5):52-53
<正>我很羡慕上过私塾的人,"四书五经"读得烂熟。我生在旧时代的末端,虽然小学、中学、大学的课程里都有国文课,但国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数学、理科和英文。我自知欠读的经典太多了,只能在课余自己补读些。"四书"我最喜欢《论语》,因为最有趣。读《论语》,读的是一句一句话,看见的却是一个一个人,书里的一个个弟子,都是活生生的,一个人一  相似文献   

20.
激发兴趣导读抓住对比多思──第四册《不懂就要问》教学建议广东骆旺娣小学语文第四册《不懂就要问》是一篇新选课文。全文篇幅较长,共有九个自然段。这篇课文讲的是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里读书,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大胆向私塾先生提问题的故事,赞扬了孙中山认真读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