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课程改革只有吸收哲学的深刻变革才可能有实质性的创新。中外认识论变革的一个根本点不仅强调生活世界是知识的最终来源,而且主张现实的知识就在生活世界中。生活认识论对当前大学课程改革具有两点根本的启示:学校中课程改革的着力点不是强调"实践",而只有走出"学校"才有课程改革的真正"实践"。  相似文献   

2.
一路幸福     
正人生何时最幸福?很多人说童年最幸福,因为童年烂漫而质朴,可以自然而踏实地享受生命旅程中的每一时每一刻,而全然不在乎生命的目标。一旦走过童年,便"人生识字忧患始",开始容易犯一个认知上的根本错误:被生命旅程中的太多、太高的目标所累,而忘记了去享受生命旅程本身。于是,那么多人找不到了幸福,只落得苦叹:幸福在何处?  相似文献   

3.
好书推荐     
《教育》2015,(6):8
《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作者:李政涛出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凝聚了李政涛教授多年的教育理论研究成果、教育实践经验与体会、教育观察与反思心得,尤其是投身"新基础教育"、参与教育变革以来的深切感悟。在作者看来,人的"一生为一大事而来",而"我的命运在教育里面,教育就是我的命运"。本书共分六辑:教育的味道、在异域中思考、教师的宇宙、研究性变革实践、参悟改革、自我重生的历程。有的偏于"抽象的抒情",有的指向"实践问题的解决",通过不同文体和风格的文本,展现出不同的教育视角和声音。作者呼吁不仅要发现和呵护孩子的宇  相似文献   

4.
国人喜欢用"革命""变革"等词,而不太喜欢用"改良"一词,似乎"革命""变革"总能破除旧的"生产关系",从而极大地解放"生产力",而"改良"似乎只是对旧"生产关系"的修修补补、小打小闹,如同隔靴搔痒,显得矜持而保守。在教育方面,变革之声不绝于耳,革命之势席卷南北,从"应试教育"变革为"素质教育",从以教师为中心"变革为"以学生  相似文献   

5.
作品信息     
正金宇澄推出最新传记文学《回望》金宇澄新年将推出最新传记文学《回望》,该书采用了三种不同的叙事方式来讲述故事,父亲的特工生涯与母亲以大量旧照所展示的"时光之变",是该书的迷人之处。金宇澄不仅题写书名还手绘了父母在上海生活的痕迹,令书中所讲述的时代跃然纸上。大量家族旧照是《回望》的特色之一,金宇澄坦言:"我常常入神地观看父母的青年时代,想到属于自己的青春岁月  相似文献   

6.
    
正从小就知道一个成语"废寝忘食",然而我们有多久没这么做了?连吃饭都会忘掉,那是什么有趣的事情?必然是有意思到你专注至极,连自己都忘掉了。如果我们不会"忘"事情,代表这阶段的我们活得不够好。一个总经理在京都玩,玩到超过了时间,连开会都忘掉了,甚至连飞机改期都忘了,试想,他这京都之玩,该是多么专注入迷,这种情境,多么令人羡慕,令人赞佩。若他只是记得回程,记得返台准时开会,那他有什么特殊,有什么过人之处?我们今日的问题,便是"不会忘"。会忘,表示眼下他正专注于某事,以至于现在的事  相似文献   

7.
试论课程变革的文化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课程变革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创造,而文化反过来又构成课程变革之基础.课程文化内涵至少包括三个方面,即"课程中的文化"、"课程的文化"与"变革文化",此三者相互作用、相互渗透.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文化上的内在要求是形成一种"合作探究文化".传统的、控制的课程文化与新兴的、民主的课程文化间的冲突是新课程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前者与应试教育体系相适应,后者则是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而文化冲突的过程即是一种文化适应、超越和创生的过程.只要坚持合作、探究的变革文化,民主的课程文化定会在我国课程领域诞生并发展.  相似文献   

8.
何其芳在回望古典诗传统、重新阐释古典诗词时重新发现了"追忆"之抒情方式的魅力,是对古典诗传统的再发现。而与此同时,他将这种抒情方式用于自己的诗歌建设中,追忆过去的爱情和青春,采用"化古"手法和对话体展开"追忆",形成了他对新诗自身创作经验的发现,促进了新诗建设。  相似文献   

9.
今年9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8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推行十周年的日子。回望十年,波澜壮阔,跌宕起伏。这场以"课程"名义推行的改革,影响的何止是课程!它关乎教育观念的重大变化,关乎关键教育制度的重大变革,关乎每一个教师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0.
<正>经过十余年的课改历程,中小学的课程相对稳定下来。"课程"的稳定,需要我们再次回到"教学"上,当然,这并不是说过去十余年里我们重视"课程"而忽略了"教学",也不是说"课程"和"教学"是两个完全独立的概念,而是说需要适当的"战略重心的转移",需要在课堂里探索"课程的教学实践",需要回归到"教学"这个基点上继续落实课程。它们内在的改革思路是一致的,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在于推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而这一变革恰恰需要通过教学方式的变革加以实现。  相似文献   

11.
回望洪堡     
"回望",用好听点的说法,叫历史回眸.而"回望"所寄,其实义蕴各异: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书生式感怀;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英雄式惆怅;有"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的失意者之慨叹;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改革者之激扬……笔端千种,意象万般,不一而足.此处言"回望",非发思古之幽情,计个人之沉浮,实近来思虑纠结所致.读薛涌的<北大批判--中国高等教育有病>,依其所言,中国大学还没有真正学得西方现代大学的精髓,中国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却并不知道一流大学的范本是什么.何以致此?一流大学真谛究竟何在?我们真正该追求的是什么?问题萦绕心中,久久挥之不去.留学德国十四载的俞可博士来访,言及柏林大学建校200年,胸中郁积一时点燃.  相似文献   

12.
"科学+自主",既包含思想与文化层面的战略问题,又包含行动与技术层面的操作问题,是一种试图从一个全新角度构建的系统的教学文化与行为。其核心思想是:既要"遵循规律",又要"尊重主体"。课程改革仅有技术层面上的改变是不够的,必须同时从思想与文化的变革入  相似文献   

13.
明末清初,中国社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空前大动荡,思想家们传统的政治信念受到严重挑战。他们在深刻反思之后,把斗争锋芒直接指向专制君权。在不否定专制君权存在合理性的前提下,批判君主没有"圣明有道",并提出一系列变革君主专制、限制君主权力的主张,而且又近乎一致地认为以置宰相分割君权,是达到他们所理想的"君明""相好"的最佳途径。可以说,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改革愿望是强烈的,但是整体的表现却依然是"有破而无立"——批判有余,而建设有限。这是中国固有的儒家治世之道,僵化了他们的思考和改革视野及方式,社会中远没有产生出可以提出新主张的新生力量和反映新要求的社会阶层。而这几乎已经成了中国传统社会政治改革的一个通病。  相似文献   

14.
名家书屋     
《今日教育》2012,(Z1):70-71
《星守犬》[日]村上崇(绘著)徐良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推荐理由:这是一个男人与狗的故事,一个被时代、社会乃至家庭遗弃的中年男人,执著于对过往生活与价值的美好怀念,与一只忠诚可爱的小狗,一起走完了人生的最后旅程。所谓"星守",就是"守望着星星"的意思,比喻那种对遥不可及之物的孤独守望。在某种意义上,男人和狗有一  相似文献   

15.
<正>在中国特有的"五年发展"文化语境中,2016年,是一个特别且重要的时间节点,官方通常会用"开局之年"和"关键之年"来定义它对"十三五"的意义与价值。此时此刻,世人大多不约而同会做两件事情:一是回望——总结过去的五年;二是展望——谋划未来的五年。回望过去的五年,作为江苏教育人,我们无不感到自豪与骄傲。这五年,江苏教育高举旗帜,高歌猛进,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省域教育均衡。"优质""均衡""公平""开放""创新",  相似文献   

16.
《今日教育》2011,(9):50
编者按9月,新学期开学,教师又要走上讲台,开始新的教学生活。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已经进行了十年。回望十年课改之路,各界关注最多的莫过于课程理念和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或者直白地说,就是教师到底要如何"上课"。课改提倡的是教师少讲,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很多学校也把"限讲"作为课改的一个基本环节,而习惯了"以讲为主"的教师们似乎直到现在还没有理顺其中的关系,从"满堂  相似文献   

17.
陈艳晖 《教育艺术》2011,(12):35-36
教育家叶澜教授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新课程倡导"动态生成",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推进的过程,课堂的活力来自学生动态的发展。教学是一次次活跃思维的碰撞。那么,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怎样把握"动态生成"的契机,让语文课堂获得不曾预约的精彩呢?  相似文献   

18.
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对象与目标是内在关联而又相互区别的两个方面。改革的对象是指改革所要针对的"具体问题",改革的目标是指改革所要达到的"理想状态",即对"具体问题"的变革程度。改革的对象属于改革所要直面和应对的方面,改革的目标属于改革所要建构和创生的方面。从逻辑上讲,基础教育改革的任何目标都应是针对"具体问题"而言的目标,没有对"具体问题"的洞察和分析,改革必因失去其明确的对象而陷入盲目和混乱。  相似文献   

19.
<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课堂教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语文,作为一门体现中华传统文化和人类进步文化相融合的学科,更加注重"以人的发展为本"、"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这一目标。语文课就是一次次"旅程",在旅行中,学生将领略世界的无穷奥秘、感受社会的进步、体悟人性的伟大……语文课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实施以来,许多教学新理念在课堂上得到了落实和体现,教师的教学行为也逐步跟进。尤其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足以被教师所重视,从而促使语文教学与生活衔接、与社会结合、与课外教学资源的联系,真正体现了"大语文"思想。在欣慰之余再冷静地反思新课程改革,胸中不免呼出"语文教学要以本为本"之声。这里前一个"本"指的是教材文本,第二个"本"指的是教学根本,也就是不能忘掉语文教学的根本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