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同课异构”就是“一文多教”,就是指面对同一篇课文,有不同的教学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式。其实,“同课异构”并不像一般所说的“一文多教”那样简单。“同课异构”的“异”不只是教学方式和策略的“异”,更是指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换句话说,教学方式和策略的“异”是外在的“异”,而教学内容的“异”是内在的“异”。因为教学方式的“异”终究取决于不同教学内容的甄选和不同教学价值取向的判断,  相似文献   

2.
试论阅读教学内容的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课异构”就是“一文多教”,就是指面对同一篇课文,有不同的教学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式。其实,“同课异构”并不像一般所说的“一文多教”那样简单。“同课异构”的“异”不止是教学方式和策略的“异”,更是指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换句话说,教学方式和策略的“异”是外在的“异”,而教学内容的“异”是内在的“异”。因为教学方式的“异”终究取决于不同教学内容的甄选和不同教学价值取向的判断,  相似文献   

3.
冯齐林 《教学月刊》2010,(10):31-33
“同课异构”就是“一文多教”,就是指面对同一篇课文,有不同的教学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式。其实,“同课异构”并不像一般所说的“一文多教”那样简单。“同课异构”的“异”不只是教学方式和策略的“异”,更是指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换句话说,教学方式和策略的“异”是外在的“异”,而教学内容的“异”是内在的“异”。因为教学方式的“异”终究取决于不同教学内容的甄选和不同教学价值取向的判断,也即“教什么”先于“怎么教”。  相似文献   

4.
文有“文眼”,课也有“课眼”。有效课堂实际上要找的就是“课眼”。“课眼”也是我们课堂的“关注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课、不同的设备……都会形成课的风格的不同,找准“关注点”,课才能上得精彩而有效。  相似文献   

5.
以抽样调查与实地访谈的方法,建立规范的文化类型与冲突类型指标体系,进行定量分析,发现珠江三角洲外省群体与广东群体的冲突总体特征呈整合型,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区域文化的“不同”,中华文化的“和”;区域习俗的“不同”,全国性习俗的“和”;精神家园的“不同”,物质家园的“和”;深层文化的“不同”,表层文化的“和”。  相似文献   

6.
郭灿金 《小读者》2010,(10):49-49
“中国”一词最早见于周代文献.后来随着所指对象不同而有不同的含义.“国”字的含义是“城”或“邦”。“中国”就是“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  相似文献   

7.
许海霞 《教学随笔》2016,(9):111-111
教学如烹饪,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味道,而课型不同,在教学中所应具有的“语文味”也不尽相同。作文课,我认为应包含“三味”——“文味”“鲜味”“趣味”。  相似文献   

8.
胡珂 《文教资料》2010,(31):28-30
表示“红”含义的颜色词有很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们的使用频率高低不同,利用语料库,作者探究了“红”族词中“赤”、“红”、“绯”、“朱”和“丹”的使用情况.并从传统色彩观、科技发展、词语的组合能力、词语的意义等角度来分析造成不同时期各个词语使用频率不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一向得分较低。在作答中,考生一要解决怎样“去读”的问题,二要解决如何“作答”的问题。对于“读”的问题,考生应该在充分备考前提下有备而读。备不同材料的不同处理方法,备不同问题的不同思考方法。对于“答”的问题,考生一要“明题析文”,做到“切中肯綮”;二要“扼要整合”,做到“一语中的”。对考生来说,“有备而读”“设法而答”不失为解答现代文主观性阅读题的一种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0.
“将谓”是唐代出现的认知动词,它来源于认知动词“将”和“谓”的连用,“将”和“谓”都有“认为”“以为”的意义。“将谓”和“将为”不是通用关系,两者来源不同,是两个不同的认知动词。  相似文献   

11.
诗歌创作决定的因素是“才”还是“学” ,古往今来有许多不同的争论。其实“学”与“才”是不同侧面互为作用的一个合体。首先是“才”的“大小”“奇”“犭益”离不开学。人在学与力索的过程中劳逸深浅不同 ,体现心智的灵明程度也不同。人在与外物沟通时有“耳听”、“心听”、“神听”的不同层次。所以体现在诗的境界上也有或“执情强物” ,或“超越其形” ,或“神凝形废”的不同境界。另者 ,“才”对艺术成败又起决定作用。诗人只有在怦然所动 ,灵性将至的情况下 ,才可生情 ,情可生文。总之 ,诗产生于性灵 ,博学又要以培养触激性灵。更重要的是诗以识为主 ,“非识则才学俱误”。  相似文献   

12.
闫良 《考试周刊》2011,(60):28-28
“死”在古汉语中的运用是很常见的,不同地位的人的“死”在古汉语中的说法也是不同的;从“死”的方式来说,也有不同的说法;“死”在色彩方面也是存在很多差异的。这些就为研究古汉语中的“死”的不同说法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由于知识、学生发展水平的不同,研究性学习在不同教育层次中具有“同中的不同”。其“同”主要体现在:都是教学过程中基于研究的、体现发现科学真理认识过程的、与接受性学习构成教学过程中互为依托的学习方式和认识发展环节;其“不同”主要体现在:随着教育层次由低到高的推进,研究性学习表现出由“个体研究”向“类研究”、“个体创新”向“类创新”不断演进的过程,从而在不同教育层次中体现出不同的形态和不同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程晋宽 《教育导刊》2006,(11):57-58
当今是一个“后”时代,充斥着诸如“后现代主义”、“后实证主义”、“后结构主义”、“后殖民主义”等哲学流派。在这样的“后”时代语境里,人们对“学校是什么”有许多不同的认识。因此,各种不同的概念五彩缤纷,各种不同的言说意味着不同的教育价值取向和教育管理假设,意味着不同的办学模式和学校组织行为,意味着不同的学校化和学校意蕴,意味着不同的学校组织结构和功能,意味着不同的学校形象和效率,  相似文献   

15.
笔者在历史语料中考察了时间词“今月”的出现情况,认为最早出现于汉代,并且初步分析了“本月”代替“今月”的原因。此外,现代汉语中“这个月”与古代汉语“今月”相对应,但“今年”“今日”却没有“这个年”“这个日”的对应说法。笔者从该现象出发详细比较了“年、月、日”的不同用法,认为因三者具有不同的词性,决定了它们各自不同的用法。  相似文献   

16.
结合实例说明:数学解题应崇尚“自然和常规”,解法要追求“普适性”;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立足“普适性”解法的同时,还应在寻求不同的“普适性”解法的过程中,从思维的不同层次和不同视角中追寻解法的“创新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水浒传》描写的“逼上梁山”的“逼”和对待“造反”和“造反者”的不同价值观的分析中,说明了作者在当时的思想观念和不同价值观,以及这种不同价值观的作品中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常常令人入迷。仅以汉字为例,一个读音下会有很多汉字.比如“du”包含“读”、“独”、“毒”、“肚”、“堵”、“笃”、“赌”、“渡”、“妒”、“度”……这些汉字各有不同的奇妙意义,而且不同的人,即使读到同一个字,也会产生不同的联想。生发不同的情感。请从“du”所包含的汉字中任选一个或多个.并以此为话题作...  相似文献   

19.
徐初苗 《师道》2008,(2):26-28
一树之叶,并无两片相同,但我们却不觉得突兀,反而显得十分和美。究其原因,那就是我们的世界本来就是,也应当是一个“和而不同”的世界,世间万事万物正因“不同”而充满生机。“和而不同”的实质,是强调矛盾的统一和均衡,达到总体上的和谐。“和而不同”重在“不同”,“不同”之“和”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和”。“和而不同”既是自然法则,也是处世哲学,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将德国近代著名哲学家黑格尔的变化观与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的变化观加以比较,从而透视出二者惊人的相似之处:他们都注重变化,皆主张物之无固定子实在、正反相生、无往不复;同时也阐述了二者的不同之点:“有”、“无”之间转化的顺序不同;在“有”“无”之间何者为主之不同;“有”“无”变化之归宿不同;对“绝对”的认识与对“道”的认识方法不同;二者的变化观之归宿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