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去年秋季,我在教学习《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学生对邱少云被熊熊烈火烧了半个多钟头没有暴露目标产生了疑问。一名学生突然站起来问:“邱少云在烈火中烧了半个多钟头,为什么他身上的手榴弹、子弹等武器没有爆炸呢?要是一爆炸不就暴露目标了吗?”学生敢说敢问,教室里顿时像炸了锅一样热闹,此时,我告诉他们,愿意和谁在一起讨论就和谁在一起讨论。小组讨论后,每个小组派出中心发言人展开全班性辩论:  相似文献   

2.
案例某教师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教师重点抓住了“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小时才渐渐熄灭。这个伟大的战士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也没发出一声呻吟”这两句话,让学生体会这位英雄人物的内心世界。同学们讨论了之后,有的说“:他的牺牲可不是被一颗子弹射中,而是被烈火活活地烧死,他还一动不动,邱少云真了不起。”有个学生说:“我想,邱少云肯定像电影中的英雄人物那样,在心里高喊:祖国万岁!共产党万岁!”一位同学说“:我不同意他的看法,我被开水烫过一次,那种疼痛实在难忍,当时我什么也没想,就是挺着没有哭。大火在邱少云的全身燃烧,他肯定没有想那么多,心里保证只有一个念头:挺住,挺住,再挺住!坚持,坚持,再坚持!才一动不动,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也没发出一声呻吟。”教师为学生精彩的发言感到自豪,立即表扬了这位同学的独特见解。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这时,又有一位学生举手说有疑问,教师迟疑了一下,最终还是让他站起来发言,这位同学说“:当时火势很大,邱少云身上带有子弹的枪,可能还有手榴弹……火烧了那么长时间,如果邱少云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的话,那这些一点就着的易燃物,怎么没有爆炸呢?”...  相似文献   

3.
在教完《我的战友邱少云》第三段时,有一个学生提出:“火烧到邱少云身上时,身上的子弹、手榴弹怎么不爆炸?”这个问题我始料未及,反问学生是什么原因。学生讨论过后,有的认为邱少云在大火烧身时,把子弹、手榴弹紧紧地压在了自己的身下;有的认为邱少云把弹药轻轻地放到身旁火烧不着的地方去了;还有的认为邱少云没有带手榴弹,只有子弹,而子弹的爆炸声音与茅草燃烧时毕毕剥剥的响声差不多大,敌人不会注意……学生想得有他的道理。这几种情况都有可能,是不是还有其他原因,我一时下不了结论。我把这个问题作为家庭作业,鼓励学生到课外去寻找答案…  相似文献   

4.
《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有这样两个句子:“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地熄灭。”“看看时间,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20分钟。”我想如能引导学生品味出这两句中“才”字的不同蕴意,对学生加深理解课文内容有帮助。从时间角度讲,第一句中的“才”字表示烈火燃烧时间很长,第二句中的“才”字表示从发起冲锋到战斗胜利所用的时间很短。半个多钟头和20分钟并没有太大的差别,为什么用在这里就一个表示时间长,另一个表示时间短呢?这个时间长短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呢? 这里主要体现了作者“我”的一个思想感情问题。邱少云为了整个班,为了整个潜伏部队,为了整个战斗的胜利,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任凭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直至壮烈牺牲。表现了邱少云严守纪律、  相似文献   

5.
《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有两处用到了“才”字。一是“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地熄灭”,二是“看看时间,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二十分钟”。这两个“才”字在文中的地位是至关重要的。第一个“才”字充分表现了邱少云遵守革命纪律的高度自觉性,第二个“才”字深刻反映了邱少云革命精神所起的巨大作用。为了加深对这个字义的理解,我这样引导学生: 首先,要求学生自学:联系上  相似文献   

6.
有一次听课,教师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时重点抓住了“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小时才渐渐熄灭。这个伟大的战士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也没发出一声呻吟”这几句话,让学生体会英雄人物的内心世界。同学们有的说:“他被烈火活活地烧着,还一动不动,真了不起。”有的说:“邱少云肯定像电影中的英雄人物那样,在心里高喊:祖国万岁!共产党万岁!”一位同学说:“我被开水烫过一次,那种疼痛实在难忍,当时我什么也没想,  相似文献   

7.
[案例]《我的战友邱少云》是浙教版教材六年级的一篇文章。在教学第八自然段时,一学生的“节外生枝”打断了原来的教学流程。他说:“老师,我有个问题,火在邱少云身上燃烧了半个多小时,为什么其他战士没有受到影响?”学生的提问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其他同学的共鸣“。是啊,文章前  相似文献   

8.
《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有这样两个句子:“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地熄灭”;“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20分钟”。我想,如果能摒弃传统教法,用创新的方式引导学生品味出这两个句子“才”字的不同蕴意,对学生加深理解中心思想是大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9.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多给学生思维的空间,诱导他们攀登知识的高山、情感的高山、人格的高山,使语文课堂动起来,活起来。做法如下:1.大胆质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如读《我的战友邱少云》,学生质疑“:我”与邱少云潜伏得很近,为什么火没有烧到“我”的身上,而邱少云却被一团大火包围呢?这个问题虽与课文中心关系不大,但老师没有打消他的积极性,而是让学生找有关句子读了读,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学生们又问:烈火烧到邱少云身上,整整烧了半个多钟头,他能忍受得了吗?没有别的办法吗?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老师引导学生…  相似文献   

10.
案例 某教师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教师重点抓住了“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小时才渐渐熄灭。这个伟大的战士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也没发出一声呻吟”这两句话,让学生体会这位英雄人物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1.
这是一次集体教研活动,中心议题是教师如何对待学生上课时的“插嘴”。王老师第一个发言:“有的班学生学习习惯很不好,今天我上数学课,题目刚出示,就有学生不经举手马上说出答案,打断了我的教学思路。”李老师深有同感:“有的同学回答错了,其他同学就迫不及待地想发表不同见解,不举手发言,课堂纪律一团糟。”关于教师如何处理“插嘴”,有老师举了下面例子:一位青年教师教学《邱少云》,正讲到兴头上时,一名学生插嘴道:“老师,为什么蓝蓝的天上没有闪闪的星?为什么邱少云身上带着子弹、手榴弹而不爆炸呢?”老师一时语塞,碍于有人听课便严肃地…  相似文献   

12.
《我的战友邱少云》第八自然段有这样一句话:“为了整个班,为了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地熄灭。”这个为全文画龙点睛的句子之所以感人至深,是因为作者不仅具体描述了邱少云在极度痛苦的环境中  相似文献   

13.
邱少云真傻?     
在一次创新教育研讨会上,一位教师正在上《我的战友邱少云》。当播放邱少云被烈火烧身的情景时,生A脱口而出:“邱少云真傻!”部分同学随声附和,部分处于暂时的茫然。执教教师不紧不慢地扫视了全班,追问到:“能不能说出你们的理由来?”生A抢先到:“邱少云是很傻。当他被熊熊烈火烧身时,我想周围轻烟缭绕,发出毕毕剥剥的响声,他完全可以打几个滚,扑灭身上的火而不被发现。可他却一动不动,直到活活被烧死。”生B接着说:“这么年轻,难道就没想到还要为国为民做更多的事情吗?真傻!”生C说:“暴露这一次目标有什么稀罕,以后多出点力,尽职尽责,不…  相似文献   

14.
一、教学思想要转变无数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 ,教学质量要提高 ,关键在于教学思想的转变。教师要以学定教 ,不仅要考虑到教材的特点 ,还要注意针对学生的实际。教学思想的转变必然导致教学重心的转移 ,带来教学结构的重新组合。只有教师的教育思想有了创新 ,才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 ,有的学生问 :课文中“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 2 0分钟” ,这里为什么要用“才” ,而不用“共”呢 ?对于这个问题 ,教师出示了一个比较句式 :“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钟头才渐渐熄灭。”这两个句子里的两个“才”字有何不…  相似文献   

15.
一、课始进行预习后的质疑每篇课文教学之前 ,我都布置学生先预习 ,要求学生从课文的字词运用、句式表达、篇章结构等方面去深思、生疑 ,并将疑问记下 ,新课开始之前拿来交流。例如学生预习《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后 ,提出了不少疑问 ,比如 :“全军战士都潜伏在茅草丛中 ,火苗又趁着风势乱窜 ,为什么没窜到其他人身上?”“我们平时烫一下就哭闹不止 ,邱少云真的能纹丝不动吗?”“我能闻到一股浓重的棉布焦味 ,离得很近的敌人就闻不到吗?”甚至有的还提出这样的质疑 :“邱少云身上的炸弹为什么不会爆炸呢?”等等。我马上有选择地对同学们提出…  相似文献   

16.
冒继承 《山东教育》2005,(34):30-30
《我的战友邱少云》这篇课文,每读一次,总是让人热泪盈眶。这篇爱国主义经典教材,已经成为许多少年儿童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粮。学习这篇课文,学生们总是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只有邱少云一个人被烧死?为什么他身上背的枪支弹药没有爆炸?”这两个问题几乎成了学习这篇课文的典型性问题,也似乎是一件历史公案。《小学青年教师》2005年第三期《邱少云被火烧另有隐情》一文对此的解释是“出发前,连长命令全体战士跳入水中将全身湿透,以防敌人使用燃烧弹。然而,邱少云同志是连队通讯员,带有重要的军事文件,不便将全身湿透。  相似文献   

17.
《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的讲读课正在进行。当讲到文中的“我”看到熊熊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燃烧,心情难受这一情景时,为了“引导”学生答出我在板书设计中的“担心”一词,我问:“作者这时的心情怎样?”  相似文献   

18.
刘章其人     
在学习《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学生就课文的内容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邱少云同志身上携带的弹药在燃烧过程中未产生爆炸?”面对学生的质疑,课后,我多方搜集资料也未得到令人信服的答案。偶然机会,读到一篇邱少云同志生前的排长、该次战斗潜伏阵地最高指挥官曾纪有(广西兴安县人)的回忆文章,心中疑团才得以解开。1952年10月,志愿军决定打响上甘岭战役。指挥部决定派一支部队秘密潜入敌军后面的半山腰,埋伏24小时。10月23日下午6时,15军29师87团3营9连1排52名官兵浑身插满芦草,在我军猛烈向敌军发射炮弹的掩护下,悄悄进入预定地点,我…  相似文献   

19.
2004年第7、8期《小学语文教学》发表了张运群老师写的《“风向”一说不合事理》一文,读后令我不禁佩服张老师严谨治学的态度。而张老师在文中所提到的两个“谜团”,也引起了我的兴趣。于是我查阅手中资料,撰成此文,或许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疑点一:邱少云牺牲时,“我”在什么位置?按课文中“我又看了看伏在我身边不远的邱少云”及“扭转头一看”等句判断,“我”当时是在邱少云身边不远处或前面,因此先闻到浓重的棉布焦味,再转头看,才发现邱少云已被火烧。但这里出现了一个问题,就是在执行潜伏任务时,“我”怎么可以随意“扭转头”呢?因为…  相似文献   

20.
教学内容:小语人教版第十一册第14课《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第8节,内容如下:为了整个班,为了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地熄灭。这位伟大的战士,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教学这一节,主要是让学生对英雄在烈火中的伟大壮举及当时的人物心理有比较深刻的领悟。为此,在学生熟读这一节的基础上,我将这一段文字写在黑板上,并在下面画了一双眼睛,然后让同学们看黑板,边读内容,边看图画思考:读了这段文字,你认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