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堂是否真正“动”起来,与课堂主体——学生有很大关系,只有学生“动”起来,才是真正“动”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是指课堂教学期间学生长时间、不间断地“动”,大数量地“动”,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动”,要高质量地“动”。长时间是指在课堂教学总时间中所占的比例应较大。不间断指的是在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中,不能出现学生无所事事的“无效”时间,要让学生始终有事可干。要更多地发动学生,要发动更多地学生。课堂教学中,只要有合适的机会,合适的内容就让学生去做,能让学生分析的让学生分析,能让学生判断的就让学生判断,能让学生观察的就让学生观察,能让学生总结的就让学生总结。应尽量多地让全体学生都“动”起来,这才是真正地“动”,若只有个别同学在课堂上“动”,不论其思维有多大的深度和广度.也不能称为“动”的课堂。  相似文献   

2.
该紧密联系实际围绕“怎样让学生‘动’起来学化学”展开论述。首先,章站在化学教改的高度提出论题;然后,从“更新观念”、“给学生动的机会”、“将‘动’由‘使动’提高到‘自动’、‘独立动’”“‘四动’关系”、“动的条理”等几方面层层深入地进行论述。通过论述,告诉读:要想让学生真正地运起来学化学,更新观念是前提,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是关键,而最终学生能独立地“动”是目的。  相似文献   

3.
刘帮平 《湖南教育》2002,(14):26-26
突出学生主体,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活起来,这已在广大教师心中形成了共识。广大教师把引导学生自学、讨论、操作、说理、评价等当做了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极大地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然而笔者却发现:有的教师为了片面追求学生在课堂上的“活”与“动”,盲目地设计一些目的不明确、重点不突出的活动;有的教师在教学中该让学生动的时候没让学生动,不该让学生动的时候又强迫学生去动,导致课堂高耗低效。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学生的活动一要有“机”,即把握好学生活动的有利时机,要在知识的疑难处、重点处、转折处、…  相似文献   

4.
课堂教学是当前学校教育最根本的教学组织形式。深入研究并开发课堂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障。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简单地讲,就是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动起来的关键则是优化的课堂教学设计。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以及课型特征,选择动点,设计动法,把知识点合理地处理成通过主体活动能够解决的问题。同时,要做到课堂气氛活而不乱、统而不死、围绕重点、一气呵成。  相似文献   

5.
课堂是否真正“动”起来,与课堂主体——学生有很大关系,只有学生“动”起来,才是真正“动”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是指课堂教学期间学生长时间、不间断地“动”,大数量地“动”,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动”,要高质量地“动”。长时间是指在课堂教学总时间中所占的比例应较大。不间断指的是在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中,不能出现学生无所事事的“无效”时间,要让学生始终有事可干。要更多地发动学生,要发动更多地学生。课堂教学中,只要有合适的机会,合适的内容就让学生去做,能让学生分析的让学生分析,能让学生判断的就让学生判断,能让学生观察的就让学生观察,能让学生总结的就让学生总结。应尽量多地让全体学生都“动”起来,这才是真正地“动”,若只有个别同学在课堂上“动”,不论其思维有多大的深度和广度,也不能称为“动”的课堂。  相似文献   

6.
刘锋 《山东教育》2006,(1):69-69
要想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来,必须在教学中重视开展直接体验性活动,真正让学生“动”起来,接受“活”的教育,闪烁“活”的思维,在“动”中深入感受体验。  相似文献   

7.
新大纲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如何在课堂中开展实践活动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一个重要的条件是必须让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真正使每个学生都能动脑、动口、动手、动眼、动耳。美国教育学家杜威认为,如果让儿童到学校静坐在教室里,针对一本书反复背诵是学不到一点活知识的,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学的课堂活动归根结蒂是尽量让学生动口、动眼、动耳、动手、动脑、动情,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动起来,但是要动得有价值、有新意、有活力,就必须不断尝试新的组合、新的形式。  相似文献   

9.
所谓“动”,指的是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动手、动脑、动口。而不要像过去那样只会听、会抄、不会开口。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动”起来呢?下面就谈谈本人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0.
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认识过程,认识过程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只有通过主动的学习才有可能获得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素质。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是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在深深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动”起来,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也是物理教师的教学艺术的充分体现。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主要是充分地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嘴。  相似文献   

11.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想动 在英语的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个有效并且有趣的教学环境,来吸引学生,让学生产生关注的兴趣,让学生自己主动关注教学知识并想深入地学习这些知识。给学生创设一个“动”的机会.设置一些需要动手动脑的情境,让他们主动动手、动脑、动口,自觉参与教学全过程,在探索的过程中自主地发挥智慧和潜能.让能力得到不断地发展。  相似文献   

12.
低年级语文中入选的课文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目的是突出语文课的“活”,让学生尽可能地“动”起来。即就是使学生通过看图、述图、学文、思考,充分地动脑、动口、动手,从而得到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刘优 《广西教育》2013,(10):27-29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进行学习,已成为当前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旋律。而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则是实现这个过程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地理课堂教学不是任何流于形式的“作秀”,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有序地“动”起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眼、动口、动手、动脑、动情等.让课堂热热闹闹、活而有序地“动”起来,这就是我们所期望实现的。但课堂教学并不是越热闹越好,笑声越多越好,那样往往会使井然有序的课堂变成一团散沙。本文探讨了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的条件。  相似文献   

15.
好奇、爱动是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是近年来老师研究、尝试、探讨的课题!教师需要的是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动眼,变被动为主动,真正地"动"起来,由此在愉快中达到有效课堂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在英语教学中,所谓"动",即让学生动眼、动耳、动口、动手、动脑."动"的艺术,就是教师巧妙地启发学生各个器官共同协作的艺术,有助于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如果教师充分注意到这些,想在教学中予以实施,那么必须在课堂上使学生从精神状态、心理准备、思维活动到身体活动都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也就是让学生"动"起来.  相似文献   

17.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在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同时,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积极参与者和探索者。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有意识地让其"动"起来,培养其动眼、动脑、动手、动口能力。  相似文献   

18.
新教材实施中,如何冲破旧教材的束缚,打破传统教学方法,将新课程的理念体现出来,这是每一个教师的责任和义务.通过一段时间的实验,我认为要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关键是让学生“动”起来,即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等实践活动完成学习过程.“动”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开拓视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9.
曹燕 《现代教学》2007,(10):41-42
教师的“教”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认知活动并非是主体对客观世界纯粹被动的机械反映,而是一个能动的过程,是主体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能动地构建起关于客体的认识。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经历学习的过程,获得智能、身心的和谐发展,全面提高素质。[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古典     
新的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学习,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其精髓就是让学生“动”起来,通过全面的、多样的主体实践活动,促进他们主体性、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多方面素质的整体发展。语文学科作为一门有着提供学生广泛“动”的资源可供开发的学科,如何让学生“动”起来?笔者认为,作为教师,要研究点燃“动”的欲望的方法,欲望是产生“动”机的重要心理因素。没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