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吴兢是与刘知几齐名的唐代史学家,所著《贞观政要》在海内外都有较大影响。本文在论述其人其书的基础上指出:今人应该继承和发扬他直笔书史的董狐精神,并且要充分发掘《贞观政要》的现代价值,从而为当代史学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2.
《贞观政要》是唐太宗关于治国思想言论的汇编,书中的记载涉及唐太宗治国的各个方面。历史典籍在长期流传的过程中,难免出现一些错误。根据相关的史料,对《贞观政要》中关于唐太宗与封德彝论选贤的时间、魏征谏阻太宗失信于民的时间、赐李纲步舆的时间等十处讹误进行考订。  相似文献   

3.
《贞观政要》共有疑问句351句。其中是非疑问句19句,特指句85句,正反疑问句1句,选择句7句;反问句共有226句;测度问句有13句。反问句数量大、形式多,是《贞观政要》疑问句的一大特点。  相似文献   

4.
作为记述唐太宗君臣"贞观之治"政治得失的历史典籍——《贞观政要》,自问世以来便受到了后世历代统治者的青睐.清朝作为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王朝,其统治者高度重视《贞观政要》,学习其治国之道,亦在史籍编纂中频加效仿.  相似文献   

5.
《贞观政要》与《君王论》虽然同为封建帝王学的专著,又各自在其民族文化的发展史上具有代表性并产生过巨大影响,但二者在君德思想上有着极大差异。前者重君德,表现为君德观上的理想主义,后者重君术,表现为君德观上的现实主义。对二者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从学术上明了产生这种差异的必然性,从而获得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唐朝著名史家吴兢所著《贞观政要》是关于贞观之治的比较真实的记录,对于研究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史、经济史、思想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个中所反映出来的作者本人的政治见解和史学思想,尤其是在民族思想上表现出的平等直书的民族撰述观、四夷宾服的民族一统观和慎战安边的民族管理观,在今天看来也是难能可贵的和具有进步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一贞观年闻农民的生活状况,历来被封建统治者过分美化了。唐太宗曾经自夸是“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①吴兢在《贞观政要》中称赞说:此时“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②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也说:二十年间,“公私富给”。③《贞观政要》又记:“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赍粮,取给于路。入山东村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著名史书《贞观政要》的一个西夏文译本,它的内容并非全取汉文原著,而是人原著节译而出,这可以为西夏文文献补充一种新的类型。  相似文献   

9.
英藏西夏文542号残片内容实际出自《贞观政要·政体第二》。该残片可与英藏3919号残片中的第218枚、第117枚、第36枚残片进行缀合拼接,与此前已知的俄、英藏西夏文《贞观政要》内容无重合,版式形制相同,应属同一版本。西夏文《经史杂抄》实际是敦煌蒙书《新集文词九经抄》的编译本,英国藏有夏译《新集文词九经抄》的两种版本。英藏西夏文2636号残片与俄藏西夏文《新集文词九经抄》内容相同但版式形制不同,两者为不同版本的两份文献。英藏西夏文3494号残片,考其条目出自《论语·颜渊第十二》,与俄藏西夏文《新集文词九经抄》在语言风格、翻译特点、思想主题、版式形制上相似,可能是俄藏西夏文《新集文词九经抄》尾佚的某一页。  相似文献   

10.
《贞观政要》系统地总结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治国策略,包含着丰富的行政伦理思想,是中国行政伦理思想发展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所体现出来的以民为本,择官重德、廉政勤政、中正诚信等行政伦理准则,对今天的各级各类领导者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1.
唐诗对政治时事的关注留下了一个诗化的唐代政治时事版本,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边境战争,友邦交往,藩镇之乱,农民起义。这在诗学和史学上都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李白政治悲剧的历史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白的毕生宏愿乃是拜相封侯,匡时济世。但在盛唐政治黑暗和仕途坎坷的客观环境中,李白由于自身政治素质和政治才能的匮乏,他的夙愿始终未能实现。李白的政治悲剧不仅属于个人,同时也是盛唐时期一代文人的性格弱点及其政治悲剧命运的集中反映。李白是一位集盛唐知识分子优秀品质与不良习性于一身的典型文人,当他涉足冷酷而又陌生的仕途时,诗人的性格弱点全盘暴露,惨无立足之地;但当他从复杂的政治斗争中转移到他所热爱的诗歌创作时,诗人的爱国赤诚、善良人性、潇洒风神、天赋才情和主体精神则如大江奔海、熔岩乍喷般挥洒自如,并幻化成无数叩人心扉的千古绝唱。李白未能成为盛唐政坛上的范蠡、张良,但却成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史上雄视千古的泰山、北斗。李白的人生价值,终于以他始料未及的方式得到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国家祭祀一直是国家政治权力的象征,而礼官作为司礼的专职官员,担任国家祭祀典礼的策划与主持。在唐代重文的风气下,文人是组成唐代礼官的主力。礼官文人的命运常常同政治气氛紧密联系在一起。随着有唐一代的政治社会变迁,国家举行祭礼的目的和能力有很大差异,这种差别直接影响到礼官文人的人生轨迹,决定了他们的政治命运。  相似文献   

14.
木斋 《天中学刊》2002,17(4):37-45
李白的入世精神实际上是华夏士人仕进文化发展到唐代的一个集大成。李白的极大极远的政治理想,只是一种诗文中的政治,是虚幻的政治理想。李白终其一生,都没有表现出来他的政治才干,李白虚拟了一个自己的极为远大的政治理想,并且终生为之奋斗,却成就了艺术上的巨人李白。其中含有积极用事的传统精神,也有着庸俗的一面;较少政治理想的具体内容,而更多的那种扬名显身、功名富贵的企慕。仕隐仙道的一体化,是李白成为李白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汤显祖是明代伟大的戏剧家,同时也是晚明民主思潮的先锋。汤显祖"以人为本"的政治理念的形成受主客观因素的双重影响,与当今的"民本"思想有着历史性的联系,而他"以人为本"政治理念的实践,也可视为当今民生工程的典范。  相似文献   

16.
政治文化作为社会观念形态,体现着人们的政治价值和政治心理取向,影响制约着国家对外政策取向和对外政策制定。中日文化虽同属儒家文化圈,但两国政治文化仍存在明显的差异。增加两国政治文化的交流互动,将有助于两国人民增进互信,加深相互理解,推动中日关系朝着正常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7.
政治文明及其现代化萌芽于市民社会同政治国家相分离之后的政治生态化过程,在某种程度上,政治生态化的过程就是政治文明的现代化过程;政治文明萌芽之后的政治生态化进程事实上滞后于政治文明的现代化实践过程,也就是说,政治文明的现代化并非一定实现政治生态化;政治文明的现代化形塑以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亟待实现与之相适应的良性政治生态化建构。  相似文献   

18.
多年来文学史上对唐太宗的评论有失公允。这里概括地论述唐太宗的文学思想 ,指出太宗主张文质并重 ,既重视文学的政教作用 ,又关注文学的艺术特点 ,主张“师古”、“劝诫”、“雅志”、“切直” ,倡导南方“清绮”与北方“贞刚”相融合的美学理想 ,对初唐文学产生积极的重要影响 ,应予以进一步的重视和新的评价  相似文献   

19.
唐朝是我国封建体制高度完备的阶段,唐文士的参政意识迥异于历代,顺宪朝文士是其中的最典型代表。“二王八司马”事件,元稹、白居易、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的积极参政等,昭示着顺宪朝文士政治地位处于唐朝历代以来的最高阶段。唐文士大多富有政治热情,积极地为争取较高的政治地位而不懈奋斗,唐文士这种积极入仕的心理至顺宪朝趋向成熟,政治地位由而得到实质性提升。  相似文献   

20.
唐贞观时期,政坛言谏活动蔚然成风,为后世所欣羡,其形成原因主要在于为君者以身作则、极力推动,为臣者忠直敢言、谏诤不断.与此相应,朝廷内外直言极谏的言谏政风之形成与兴盛,亦促使唐太宗进一步推动谏议制度的发展,充分发挥谏议制度的监督作用,其主要表现为集中谏议组织,加强谏官职权,提高谏官的政治地位.可以说,贞观时期的言谏政风与谏议制度相互作用、相得益彰:言谏政风高涨促进谏议制度发展,谏议制度发展亦有助于言谏政风长盛,二者总体呈相互促进的发展态势.囿于封建王朝中央集权的专制体制,贞观时期谏议制度所起的监察作用仍有局限,但这无碍其与言谏政风之勃兴一起,为此后唐代历朝之重谏风气奠定政治与制度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