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人们说《判断力批判》充满“二律背反”,人们又说康德时常自相矛盾。也许他们是对的,也许他们只是误读了康德;如果他们以为自由美可以发现于尘世,如果他们认为“美的理想”等于“美之大者”,如果他们以为康德美学的核心是“美在形式”。  相似文献   

2.
人们说《判断力批判》充满“二律背反”,人们又说康德时常自相矛盾。也许他们是对的,也许他们只是误读了康德:如果他们以为自由美可以发见于尘世,如果他们认为“美的理想”等于“美之大者”,如果他们以为康德美学的核心是“美在形式”。  相似文献   

3.
康德的“自由美”与“依附美”的美学命题,体现了其哲学体系中的“自律论”“它律论”这对哲学概念。在音乐界,德国音乐学家卡茨将“自律”、“它律”使用在音乐美学中,出现了自律美学和它律美学两个概念。康德的自由美是一种纯形式的美,而与自由美相对的依附美是社会事物的美,而不是纯粹自然事物之美。康德认为美与被依附物无关,强调美在于形式,即艺术的自由才是创造的本质。由此,他为自律论美学提供了哲学基础,在现代音乐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四则寓言为例,简单论述了庄子美学中的四种审美类型:形式美、生命美、自由美和创造美.  相似文献   

5.
康德审美理论是其批判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康德审美理论所蕴含的深刻神学意涵对西方现代神学美学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如巴尔塔萨、海德格尔、谢瑞等重要代表人物的神学美学思想无不与康德审美理论存在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6.
项征 《文教资料》2010,(7):97-99
审美自由论是康德经验论美学的重要理论。康德从审美的无利害性、共通感、普遍必然性、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四个契机,论述了审美活动的本质特征。康德认为审美活动是主体审美经验的自由活动,他从四个契机出发.把审美活动的自由.从对审美对象的感性形式体验.引申到人的本体性能力上来,想象力活动及审美超越是对人的审美能力的确证,是人的本性自由的直观表现,体现了人的审美品格。  相似文献   

7.
用无功利美或审美界定艺术并不符合艺术发展实际,也是对康德"审美无功利"思想的误读、误用。审美无功利主要集中在审美主体的态度上,侧重自然美,并非艺术美。康德曾较为明确地指出了艺术美属于"依附的美",并非"自由美",并且认为"依附的美"才是"美的理想"且高于"自由美"。康德对"美的艺术"说明和划分及其对无功利审美原则的应用,只是一种类比和尝试,并非成熟的艺术理论。  相似文献   

8.
在康德美学中,审美自由以自由感的形式出现。自由感为自然人向自由人的过渡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契机,为先验自由和实践自由在心理经验层面上的实在性提供了一个感性的基础。自由感作为审美情感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康德以前都有着很长时间的发展历史,不过,是康德第一次提升了自由感的理论内涵。自由感是指人们在审美经验中体会到的自由愉悦,但又与感官的快感和道德感不同,是一种纯粹的情感,即与客体对象实际存在无关的无利害感。这种无利害的自由感在康德美学中有着自己特定的内涵:知性和想像力的自由游戏和天才的自由创造。  相似文献   

9.
康德批判鉴赏判断力的逻辑思路是:第一,鉴赏判断的性质(四契机说);第二,进行鉴赏判断的依据(审美的规范观念辛口理性观念);第三,判定鉴赏水平高低的标准(对美是否有智性以及经验的兴趣);第四,提高鉴赏能力的途径(道义诸观念的演进辛口道德情感的培养)。“质料”并不等同于“内容”,因此康德所谓的“美不关涉质料”(即我们常说的“美在形式”)并非“美不在内容”,所以“美在形式”与“美是道德的象征”不存在根本性的矛盾。  相似文献   

10.
余凡 《黑河学院学报》2022,(12):119-120+177
山水画在中国绘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中国画的审美及价值取向。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与创作渗透着儒道禅三种宗教美学观念,尤其文人画兴起后,山水画的审美偏向“无功利性”。将哲学家康德的基本美学思想“无功利目的性”,从文化思想层面切入,发现其与文人山水画所传达的美学思想有着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11.
康德美学的贡献就在于使西方传统美学中的理性与感性两大美学流派统一在一起,纠正了前期美学思想各执一端的缺陷,指出了一条新的美学思想的道路,为德国古典美学的深入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初,日本学者柳宗悦以一个东方人独到的慧眼,从朝鲜、中国、日本等民族的民艺品中,发现了“出发超谷的美”,从而创立了民艺美学。他的民艺美学思想的一大特色,是从民众的日常生活出发,从人们身边美的事物和人们的审美实践出发,去阐明关于美的本质,美的自由创造以及审美直观等基本美学问题。让人切实透彻地领悟到美的真谛、领悟到美对于我们生活的意义。这是一种贯注着东方思维方式和浸润着东方文化精神的返朴归真的美学。  相似文献   

13.
美学研究对提高人们的审美欣赏能力,提升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促使人们情操的审美化,尤为重要.文学创作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复杂意识活动的结晶,凝聚着人们的审美体验和审美追求,是主观与客观、理想与现实、再现与表现的高度统一体.文学创作是运用形象、意象、象征和想象等手法反映和创造客观现实,所塑造的成功文学形象是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4.
康德美学对中国的意义在于不同学者在康德研究中发挥出或者印证自己的美学观点,就当代而言,这经历了一个从否定到扬弃的过程.从宗白华的批判,到朱光潜在肯定中作出补充,再到李泽厚在述评中提出新的美学道路,以及新时期其他学者的创造性解读.这个过程也就是中国当代美学发展历程的缩影.  相似文献   

15.
我国文艺理论深受康德以来的浪漫主义美学的影响,这不利于文论的建设与发展。在形而下转向的背景下兴起的审美人类学,以日常生活的审美经验为基础,研究广大民众的审美需要,注重理论与现实的联系,从而有可能超越浪漫主义美学。  相似文献   

16.
化学科学中的美学表现和美育实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化学科学中充满着自然美、形式美、结构美、理论美、变化美、实用美.在化学教学中应努力从遵循认知规律、提高教学艺术和加强实践教学等方面实施美育.  相似文献   

17.
“美术”与“美学”等词从内涵模糊、外延交错到内涵明确、外延清晰的过程正是汉语语境中羡学视野的现代确立过程;也是从美学的观念引进到学科对象与方法的成型再到方法多元化的论域成熟的过程。具体来说是王国雏、蔡元培、宗白华、朱光潜等学者建构哲学美学、社会美学、艺术美学与心理羡学等维度确立了现代汉语语境中关学视野。  相似文献   

18.
在大众文化崛起,平民意识呼声正旺的今天,大众审美需要被提到重要的地位.艺术由象牙塔走入日常生活,然而大众审美需要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成为王朝闻关学思想探讨的一个主要问题,甚至最终形成王朝闻美学思想的核心内容。事实上王朝闻谈的大众审美需要与今天的审美大众化有一定联系也有很大的区别.王朝闻美学中的大众审美需要到底是怎样被论述的,它在王朝闻美学思想中起着什么作用。最终得出了什么结论。这正是本文探讨的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