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 毫秒
1.
不同于二阶段博弈模型,本文将研发投资额与研发后产品产量视作相对独立的决策变量,同时,去除了企业之间的对称性要求.结果发现较高的研发投入往往伴随着较高的市场份额,企业的决策更多地依赖自身特征.特别地,具有下列特征之一的企业更倾向于参与合资研发:较高的市场份额、较高的边际成本节约、较大的风险规避度、较强的吸收能力、较高的边际吸收能力、未来市场的领导者;或者外部环境具有下列特征之一,企业也具有更大的合作可能性:较高的技术共享水平,较弱的未来市场竞争.  相似文献   

2.
研发联盟企业问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对研发联盟企业间知识共享微观机制的分析,构建了联盟成员企业问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框架,得出了决定研发联盟企业问知识共享的五个主要因素。并对每一个因素进行了深入地分析。提出了若干理论命题或假设,为进一步的实证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在研发驱动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框架内,对企业研发竞争行为和政府研发政策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深入探讨,并结合我国产业现状指出政府为产业领先者提供补贴并对新的产业领先企业的利润征税能使社会福利达到最优。  相似文献   

4.
协作研发:企业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国际经验来看,协作研发成为企业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从协作生产到协作研发是一个重要趋势。为此,还必须关注协作研发的有效组织载体。本文重点讨论了日本的“研究组合”,并结合中国实际,指出同业厂商特别是主要厂商之间的协作研发更有望解决当前一些共性技术的供给瓶颈问题。  相似文献   

5.
研发联盟企业间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研发联盟企业间知识共享微观机制的分析,构建了联盟成员企业间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框架,得出了决定研发联盟企业间知识共享的五个主要因素.并对每一个因素进行了深入地分析,提出了若干理论命题或假设,为进一步的实证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研发联盟企业间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汤建影  黄瑞华 《预测》2005,24(5):20-25,43
由于研发联盟企业间的知识共享跨越了组织的边界,因此具有更为复杂的机制。本文通过分析研发联盟企业间知识共享的微观机制,从合作伙伴的技术资源强度、企业的组织学习能力、技术知识的壁垒属性、伙伴间的相容性水平等四个方面探讨了研发联盟企业间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结合151家企业的调查数据,实证研究了上述四个因素对研发联盟知识共享绩效的影响作用。最后提出了研发联盟改善知 知识共享绩效的措施以及本文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未来的市场竞争使得仑盐口莶罱戛珙翌砺庹亲缍撸生存和获得发展.从企业间联盟研发的信息共享角度出发,提出了M-SECI模型,接着探讨了企业间联盟研发信息共享系统的功能改进问题,希望对联盟研发信息资源共享的管理提供些许帮助.  相似文献   

8.
采用Stackelberg博弈模型,在技术不确定性特征的情况下,研究了技术标准研发的典型模式以及研发过程中的相关决策。具体而言,通过分别构建技术领先企业独自研发标准以及技术领先企业与生产企业合作研发标准两种模式的博弈模型,比较并求解了两种技术标准研发模式下的投资水平、技术可行性、许可价格等关键变量的均衡结果。研究发现:与下游生产企业合作研发比技术领先企业单独研发时的投资水平更高,可承受的技术不确定性水平更高,许可生产后的均衡产量更大(即技术标准的市场影响力更大)。  相似文献   

9.
依据企业进入成本的阀值,给出研发合作条件下后进入企业的进入成本模型.将后进入企业分为知识技能型与非知识技能型企业,针对不同类型的企业,讨论合作研发条件下的各项进入成本及总合,以此判断企业进入的技术机会.  相似文献   

10.
大量企业同时开展独立研发和合作研发活动以期实现两者的协同效应来提高企业绩效。然而,我国企业通过整合独立研发和合作研发来提高企业绩效的目标并没有实现。本文对独立研发和合作研发的关系进行研究,并分析吸收能力在整合独立研发和合作研发提高企业绩效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通过对286家企业调研数据的实证检验,本文发现独立研发与合作研发存在互相抑制作用,且该作用随着吸收能力的增强而提高。本文研究深化了对独立研发和合作研发关系的认识,为企业整合独立研发和合作研发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11.
R&D产业内涵、成因及意义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黄鲁成 《科研管理》2005,26(5):62-67
本文提出了R&D产业的概念,研究了R&D产业的内涵、特征及其构成,认为R&D产业是R&D活动外部化、市场化的必然结果,发展R&D产业对于经济与科技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R&D投资系统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R&D投资活动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影响和制约的系统过程,其高技术特征使其结果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比传统投资项目更大。在系统分析企业内外因素与研究开发投资效率关系的基础上,指出提高企业R&D项目成功率,必须运用系统管理的思想,加强R&D项目的初始决策、过程控制与要素投入、中止决策、风险控制和外部性及内化等的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3.
世界主要国家(地区)R&D投资环境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楚天骄  杜德斌 《软科学》2005,19(3):17-22
在对东道国投资环境的要求上,跨国公司R&D直接投资与制造业直接投资不同。构建R&D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对世界48个国家(地区)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北美和西欧的国家以及日本的投资环境最好,亚洲国家(地区)的投资环境仅次于这三个区域和国家;部分发展中国家(地区)排名已超过一些发达国家;中国在吸引跨国公司知识利用型R&D投资上具备较为优越的条件,但基础设施条件差是吸引跨国公司知识生产型R&D投资的瓶颈,此外,还应尽快改善政策环境。  相似文献   

14.
跨国R&D投资在中国的区位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何琼  王铮 《中国软科学》2006,(7):113-120
本文从省域尺度上考察跨国R&D投资的区位选择。采用2000年跨国R&D在我国各省市的支出数据.对影响跨国R&D地区选择的因素展开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市场规模、人力资本以及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是影响跨国R&D投资的决定性因素。基础通讯设施和商贸环境也会对跨国R&D投资产生正相关的影响,而工资水平并没有显著影响。通过实证分析,为我国各地区吸引跨国R&D投资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我国R&D人力资源配置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宏进  邹珊刚 《科研管理》2005,26(2):96-103
R&D人力资源是一个国家发展最为宝贵的战略资源,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利用科技统计资料将我国R&D人力资源的基本情况从总体规模、活动类型、执行部门、学科与行业的分布、人员素质、工作条件、以及产出等各方面进行分析,并与国外的相应指标进行对比,找出存在的差距,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中美间R&D溢出估计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王铮  龚轶  刘丽 《科学学研究》2003,21(4):396-399
借助知识网络的概念 ,对中国与美国的R&D溢出情形作了初步的统计考察 ,结果发现 :中、美R&D溢出在溢出时间上有明显不同 ,同时中美之间存在明显的R&D区域溢出。中国对美国R&D投入的溢出响应时间约为 4年。美国R&D溢出对中国的GDP增长作用是明显的 ,中国对美国的作用也存在 ,二者都是正的溢出 ,中美经济的合作对双方均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不同R&D模式的企业技术合作方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了提高国际竞争力,企业在提高内部R&D能力的同时,越来越重视与外部企业的技术合作。在此,从企业内部不同的R&D模式及其特点出发,提出企业应该结合自身的R&D特点,选择切合实际的技术合作方式,从而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8.
构建了指标体系对世界48个国家(地区)R&D投资环境的竞争力进行评价.结果显示,中国R&D投资环境的竞争力处于中等水平,在吸引跨国公司知识利用型R&D投资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但由于基础设施条件和政策环境的制约,在吸引跨国公司知识生产型R&D投资方面竞争力不强.  相似文献   

19.
研究与开发的社会回报及政府研发政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任磊  曾德明 《科研管理》2001,22(2):9-14
本文在综述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研究与开发的回报度量问题作了深入分析,然后结合我国产业现状为政府制定现技术政策提出了几点建议,加大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力度,为领先企业提供研发补贴,对后来居上企业的利润征税。  相似文献   

20.
经济增长对科研经费投入贡献力的国际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统计数据为基础,对不同经济发展时期、水平的国家GDP总值与R&D经费投入进行了国际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发达国家的GDP对R&D投入的贡献力要大于发展中国家,处于经济上升期的国家非常重视R&D经费投入,中国在统计时间段内科研投入平缓增加,但科技竞争力整体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