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蔡永平 《学语文》2005,(4):8-19
高中语文第四册选文《闺塾》,是汤显祖《牡丹亭》中的一场重头戏。这出戏描写小姐杜丽娘、侍女春香在闺塾听老塾师授课的情景。作品围绕着教与学双方的矛盾展开剧情.表现了封建礼教与年轻人的天性真情的冲突。对封建教育进行了辛辣的讽刺。文中的陈最良是一个十足迂腐的道学先生.他在杜府上的这堂课即以失败而告终。往事如烟.时过境迁,旧式塾师已被历史的长河湮没。但陈最良式的老师却依然大量存在于今天的课堂上.当然,  相似文献   

2.
《牡丹亭》中《闺塾》一出,后称之为《春香闹学》,剧情并不难懂。明代王思任《批点玉茗堂牡丹亭叙》中说,《牡丹亭》一剧“笔笔风来,层层空到”。就《闺塾》一出,细细读来,则可见其笔笔层层奥妙无穷。  相似文献   

3.
《闺塾》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中国古代戏剧单元中的一篇自读课文,是明代戏曲作家汤显祖创作的《牡丹亭》中的第七出戏,这出戏描写了小姐杜丽娘、侍女春香初次在闺塾听塾师陈最良讲课的情景,围绕着教与学的矛盾展开剧情。《牡丹亭》确实是一部伟大的剧作,汤显祖本人也给予了它特别的厚爱,曾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  相似文献   

4.
《闺塾》又名〈春香闹学》,是编人中学教材中为数不多的戏剧名段。它出自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代表作《牡丹亭》中的第七出,写杜丽娘的父亲杜宝为了杜丽娘以后嫁人,能够知书达理,“谈吐相称”,给父母脸上“增添光辉”。所以延请了饱学儒士,六十岁的陈最良给杜丽娘上课。  相似文献   

5.
一.设计意图 由于《闺塾》是一篇自读课文,在前两篇戏剧的基础上,学生对戏剧的基本常识已有所了解,所以在本节课中,就未再设计。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简要了解作者及《牡丹亭》剧情;个性化阅读,品味戏曲语言,体会人物形象;讨论分析杜丽娘与陈最良冲突的实质;初步理解《牡丹亭》的主旨。  相似文献   

6.
戏剧一定是少不了矛盾冲突的,《闺塾》一场戏也不例外。我们先来看一看陈最良与春香的冲突。  相似文献   

7.
明清传奇每出戏的开头和结尾,皆有角色吟诵的四句韵语,称作“定场诗”和“下场诗”。《牡丹亭·闺塾》亦不例外。塾师陈最良上场,吟道: 吟余改抹前春句,饭后寻思午晌茶。 蚁上案头沿砚水,蜂穿窗眼咂瓶花。  相似文献   

8.
主仆相配、以仆衬主,是古典戏曲中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这一手法虽然缘于真实的生活,但经过作家的潜心创造,在戏曲中常能产生出奇制胜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9.
张曲 《湖南教育》2010,(1):38-38
《牡丹亭·闺塾》中陈最良先生讲解《关雎》,逐字注解之外,只拿圣人之“无邪”来训诫。面对春香质疑,又拿“多嘴”来斥责。对于爱情,老先生谈虎色变。“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的痛苦和“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幸福,惟恐避之而不及。《关雎》给了杜丽娘爱的精神觉醒,  相似文献   

10.
师:《闺塾》一出戏又名“闹学”或“春香闹学”,此文的阅读突破点在于“闹”字。此一“闹”,人物性格、剧情冲突、思想内容一一显露无遗。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找出春香闹学的地方圈点勾画,看看她是怎么个“闹”法,希望同学们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教学意图 本教学设计,意在通过学生搜集汤显祖的有关生平及戏剧,借助交流、资源共享去了解作者在明代传奇创作中的重要地位,走进文本。引导学生抓住剧中人物的戏剧冲突,体味人物的个性化语言,把握剧中人物性格,培养学生欣赏古代戏曲的能力,并从人物性格中探索社会根源。理解封建时代青年男女追求个性自由和美满爱情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2.
一 汤显祖的<牡丹亭>是我国戏曲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一方面是因为其含蓄隽永的曲词,文采斐然,美不胜收;更重要的是歌颂了杜丽娘和柳梦梅超越生死的爱情,用浪漫主义的笔法渲染了主人公对爱情的热烈追求,正是这种不顾一切冲破"礼"的阻碍热烈追求婚姻自主的精神,震撼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在<牡丹亭>中,作者让火热的人性战胜了冰冷的天理("人性"在这里集中表现为对爱情的追求,即作品中所谓"至情"),把批判的锋芒直指禁锢人们精神的封建礼教.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中也说"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情与理的冲突便构成了贯穿全局的戏剧冲突.  相似文献   

13.
<牡丹亭·闺塾>后称"春香闹学".著一"闹"字,极其恰切地道出了这出戏的诙谐情节和喜剧气氛. 春香之"闹",被作者泼墨酣写.春香对读书受教本就不感兴趣.在她看来,"<昔氏贤文>,把人禁杀".古人囊萤趁月、悬梁刺股读书,春香认为是"悬了梁,损头发,刺了股,添疤疤",更不用说去接受那一套套迂腐的说教.  相似文献   

14.
《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品,全剧的情节安排突出了一个奇字,在一些描摹风景的 词曲上着力雕琢,使情与景有机地融合,在说白上则一扫前期剧坛骈俪之弊,增加了生动形象的口语。但有些 地方显出过分雕饰的痕迹,而且全剧的主要线索与战争的背景结合不够紧密。  相似文献   

15.
人教版高中第四册戏剧单元的《闺塾》节选自我因明代伟大的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的第七出。《闺塾》中人物简单,只有小姐杜丽娘。侍女春香。塾师陈最良三人;剧情简单.是杜丽娘、春香两个女学生不想听塾师讲课,故意闹学。于是,不少解读的人把重点放在“谁闹”和“怎么闹”上,然后简单地得出结论认为《闺塾》的主旨是在批判封建知识分子及封建教育。笔者认为要深入分析“为什么闹”,才能准确把握《闺塾》的思想性。[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牡丹亭》是明代汤显祖的代表作,《游园·皂罗袍》被选入统编高中教材。该段所叙的是杜丽娘违背父母、塾师训诫,走出深闺追求自由,青春意识开始觉醒的第一步,也是剧作的高潮之处。本文拟从空间理论切入,分析杜丽娘形象“叛”在何处:从宅院构成与空间等级的关系中,得出丽娘走进花园是不断跨越社会等级的体现;花园中的良辰美景也触发着她的生命本真。但“锦屏人”的处境让她回到现实,心绪退回闺阁,心理历程为压抑——解放——回到压抑。  相似文献   

17.
龚新婷 《学语文》2012,(3):55-55
明代剧作大师汤显祖的著名传奇《牡丹亭》有这样一个情节:太守之女杜丽娘年方二八,才貌端妍。其父杜宝为了使女儿将来嫁个书生能做到谈吐相称,便找了个迂腐先生陈最良教女儿读书识字。  相似文献   

18.
汤显祖笔下的杜丽娘是个性意识、情感意识的自我觉醒者。肯定人的欲望、人的情感存在的合理性正是其形象的独特性与价值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19.
<闺塾>这出戏描写了小姐杜丽娘、侍女春香初次在闺塾听塾师陈最良讲课的情景.汤显祖以其生花妙笔,塑造了这三个呼之欲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相对于光彩照人的杜丽娘、率直泼辣的春香而言,陈最良只是配角.教参中对其做了如下论断:"一个十足迂腐的道学先生","严格遵守封建教义","逢迎家主","有一定的虚伪性".这些话语将陈最良定格为一个活脱脱的"反面人物".事实果真如此吗?我们不妨根据文本,一一细说.……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典戏曲的大团圆结局,因其种种缺点经常遭到人们的否定和批判。《牡丹亭》的大团圆结局,是汤显祖试图协调个体与社会这一永恒矛盾,建构理想社会的努力和尝试,有着深刻的哲学内涵,不能与才子佳人式小说一概而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