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前我区资源产业的大规模开发,引起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向采掘业等资源型行业流动,造成了对制造业的"挤出",引起经济增长的乏力。分析了自然资源、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以平均每万人拥有科技人员的数量来表示科技水平,通过对12个盟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资源采掘产业比重越大,对技术创新的制约越强,即存在对技术进步的挤出效应。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资源丰富的内蒙古经济快速增长,城乡收入差距逐年扩大。通过对12盟市的面板数据进行计量分析,发现自然资源开发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资源丰裕度每增加1%,收入差距拉大0.85%。经济增长、二元结构和教育投入不均衡也促使收入差距扩大。地方资源税收入再分配等措施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包容性增长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自然资源禀赋对产业结构变化影响研究——以内蒙古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蒙古丰裕的自然资源禀赋对第二产业的拉动作用很大,在工业内部,自然资源禀赋对采掘业的拉动作用最大。向量误差修正模型显示自然资源禀赋每增加1%,采掘业产值增长率会增加1.87%,而制造业产值增长率则会下降2.17%。格兰杰因果检验表明,自然资源禀赋是采掘业产值增长率的格兰杰成因,且是一种单向的因果关系。内蒙古采掘业对制造业形成了"挤出效应",不利于产业结构升级。  相似文献   

4.
促进本科专业调整与产业结构演进耦合协同发展是全面推进一流本科教育、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基于系统耦合和空间协同视角,在梳理本科专业调整与产业结构演进耦合机理及其经济效应作用机制的基础上,运用熵值法和协同度模型测算2003-2019年我国省域本科专业调整与产业结构演进耦合协同水平,并建立面板、中介和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两者耦合协同的经济效应。研究发现:两者耦合协同水平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但发展不充分不均衡;两者耦合协同发展不仅具有“1+1>2”的直接经济增长效应,还通过资源整合、就业促进和创新提升间接促进经济增长,且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进一步研究发现,两者耦合协同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空间正溢出效应,但“空间涓滴”效应有待释放,“二三一”递减的产业异质性显著,这与当前产业结构向第三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有一定的差距。基于前述分析,提出健全动态调整机制、推动供需精准对接、完善协同保障体系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增加就业是解决民生问题、实现国强民富和包容性增长的内在要求。通过对内蒙古1980-2009年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分析,能够在产业结构视阈下揭示内蒙古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失衡的状况。第一产业劳动力难以有效转移、第二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和第三产业发展相对缓慢是造成失衡现象的主要原因,国有企业改革、其他类型企业发展缓慢也加剧了失衡。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加快第二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制定切实可行的促进就业增长的政策措施、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和加快中小企业发展等是解决失衡现象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1952-2011年作为研究的时间序列,就福建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迁之间的关系作深入的分析,研究表明:(1)从“量”上来看,产业结构变迁对福建经济增长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的发展与壮大是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支撑.然而,分组回归结果同时反映出这样的事实,即福建省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边际拉动作用要大于第二产业.基于此,在接下来的经济工作中,应高度重视省内“三农”建设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2)从“质”上来看,产业结构变迁是影响福建省内劳动生产率的主导因素.但由于产业结构存在要素资源“反配置”和“同质化”等问题,以过度投资为突出特征的“重化工业化”浪潮可能对福建经济未来的稳健发展形成严重威胁.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在第五部分给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1978-2009年江西省GDP及各次产业的结构比例数据为样本,运用协整分析理论和误差修正(EC)模型研究江西省三次产业及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发现:第一,江西省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同互动关系;第二,产业结构变动对GDP的短期影响显著大于其对GDP的长期影响;第三,最能有效地拉动江西省经济增长的是其第二产业,其次为第三产业.  相似文献   

8.
内蒙古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产业结构及其调整会推动或制约经济的发展。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绩效是不一样的。笔者运用线性回归模型、贡献率等分析方法就内蒙古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及其对国民经济增长的影响效果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内蒙古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具有较大促进作用,但内蒙古产业结构也存在着升级速度缓慢、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和投资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仍需采取一定对策如实施主导产业选择发展的调整战略、调整投资结构方向等对策使其进一步优化。  相似文献   

9.
文章利用察布查尔县1991-2012年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和地区生产总值的数据,运用VAR模型细致探究了察布查尔县三大产业结构调整对当地经济增长的动态影响。通过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的实证分析得出:第一产业变动在长期和短期都对经济增长的动态冲击和贡献度最大;第三产业在短期和长期也都对经济增长有一定的动态冲击和贡献,但程度低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在短期和长期对经济增长也有一定的动态冲击和贡献,但在长期的冲击效应和贡献度最小。  相似文献   

10.
在平顶山市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第三产业处于第二,第一产业处于第三,各产业内部结构极为不合理;各产业对平顶山市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是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贡献率表现不佳,第一产业的贡献率极弱。因此,平顶山市必须调整三大产业,促进第二产业的结构优化,实现平顶山市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资源型产业集群是实现西部经济增长、提升西部产业竞争力的一种有效方式。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与资源型产业集群之间存在着耦合关系,循环经济是资源型产业集群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阐释资源型产业集群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12.
当前地方院校特别是内蒙古地区,军事理论教育面临着诸多困境,诸如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时数不足、教材教法不能通用于蒙汉大学生、师资队伍薄弱等。针对以上问题,探索通过校园网构建的信息化教学平台,建设军事理论网络课程,实现军事理论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有效推动师生互动,推广优秀教师精品课程。深化对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的改革,解决原有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实现以大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13.
资源开发与经济增长--以撒哈拉以南非洲产油国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资源劫难”说解读了这样一种现象:那些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的国家,它们的经济发展反而不如那些相对来说资源匮乏的国家。对于撒哈拉以南非洲产油国而言,资源开发既带来了短期经济增长率的快速提高,也产生了经济增长格局失衡、冲突频发、石油收入分配不公平等负面影响,其根本原因在于非洲国家政治根基不甚牢固、政府治理能力低下和发展政策失误等因素。有鉴于此,非洲国家在资源开发中,逐渐形成了新的“资源观”和“发展现”,充分发挥自然资源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进而实现减缓贫困、社会进步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4.
区域环境规制通过不同路径影响地区经济增长。文章从产业结构升级的角度,综合运用中介效应模型及交叉效应模型,选取2004—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分析环境规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研究发现:环境规制对经济增长起直接作用但存在区域异质性,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环境规制对经济增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中部地区环境规制对经济增长起到抑制作用;环境规制通过产业结构升级来影响经济增长,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显著水平相同;环境规制与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交叉效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都是正向的,不存在区域性差异,但是环境规制与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交叉效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因地区经济发展禀赋而存在差异。因此,环境规制实施强度应在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推动第三产业发展,以加快第二产业效率提升。  相似文献   

15.
笔者以卢卡斯人力资本外溢模型为理论基础,以内蒙古自治区1978-2010年统计数据为依据,研究了内蒙古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实证分析显示,内蒙古人力资本的产出弹性较低,人力资本外溢效应显著程度较低。而相较于人力资本投入,经济增长对物质资本投入更为敏感;因内蒙古的科技教育较为落后,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比较低,物质资本仍是经济高速发展的主要拉动力。鉴于此,笔者提出了加大教育投资,优化教育结构,重视积累人力资本等建议。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经济增长对就业拉动的效果有限。工业作为带动内蒙古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却出现工业经济增长越快、就业增长越慢的情况。工业中不同所有制经济吸纳就业的能力具有很大差异,向量误差修正模型显示,国有经济工业总产值增长加速度每提高1%,就业增长加速度就降低1.539%,其投资增长加速度每提高1%,就业增长加速度就提高0.591%。集体经济工业总产值和投资的就业弹性分别为0.96和-0.393,个体私营经济工业总产值和投资的就业弹性分别为1.333和-0.857,其他所有制经济工业总产值和投资的就业弹性分别为1.360和-0.643。  相似文献   

17.
区域经济的总体规划和空间界定是产业布局的前提,产业布局也是实现区域规划的抓手和引擎。产业的发展和布局在整个经济联动发展中占据了结构洞的位置。区域规划、产业布局与企业发展是最终推动内蒙古地方经济的路线图。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和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的背景下,如何规划与布局地方的产业是内蒙古区域经济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转型的关键,也是地方经济融入全国经济总体乃至全球经济的直通车,还是促进地方区域经济转型的拉动力量。要形成国家整体区域布局规划下的内蒙古一体化经济区与区域布局,必须构建产业发展的新格局和产业创新平台,这是本文研究的主题。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1999—2004年期间中国28个省市区29个制造业行业的数据来分析动态外部效应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建立在Combes(2000)模型的基础上修改为适合中国的实际情况的分析模型,主要利用各行业工业增加值和企业数的数据,分析MAR外部效应和Jacobs外部效应的影响。本研究的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在中国制造业中,与MAR外部效应相比,Ja-cobs外部效应更显著,就是多样化的产业结构更有利于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分析还发现,行业内部的竞争有利于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9.
人口规模扩张既可能通过扩大市场需求空间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又可能使产业结构调整面临更严格的资源环境约束。同样产业结构调整也会对人口规模产生双向影响。实现二者协调互动的基本思路在于:一方面,稳健调整人口增长政策,保持人口规模适度增长;另一方面,转变产业发展方式,坚持低碳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0.
最近几年内蒙古经济的快速增长引起了全国上下的特别关注,然而,快速的经济增长中技术效率如何?分析最近九年相关数据,运用SFA技术估计得出内蒙古的生产函数以测算TE,可以看出:内蒙古经济在1997-2005年间处于技术低效甚至无效状态,并且技术效率具有收敛性,即GDP增长快的地区其技术效率低于GDP增长较慢地区。因而,要使内蒙古经济保持长期持续稳定的增长,必须走以技术和效益为导向的内生型经济增长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