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浅析《乡土中国》中的“差序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乡土中国》一书中,费孝通先生提出了著名的“差序格局”概念。这一概念十分符合中国乡土社会中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的本质。但随着社会的变迁,中国乡土社会中差序格局的社会关系的范围与内涵在不断扩大。因此,对“差序格局”进行进一步的理解和阐释就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2.
费孝通教授在《乡土中国》一书中,对传统农村社会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进行了深层次的解读和认识。认为社会秩序实际上靠的是“血缘、地缘、家庭”——三位一体的乡土精神来维持,根置于土地的乡土精神是中国农民生存的动力所在。在传统的社会生活中,血缘关系是信任结构建立的基础,也是人们获得资源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作为传统社会关系结构的差序格局,发展到现代社会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集中体现在:以伦理为基础的差序格局纳入情感、理性因素,差序格局的范围在扩大,差序格局呈现横向和纵向的立体结构,"城市版"的差序格局以及具有时-空意识的"差序场"。自利益进入差序格局后,人际关系的等级原则在逐渐弱化,理性化的人际关系正在淡化中国的社会关系结构,出现了"工具性差序格局"、"紧缩圈层"、"内核-外围"、"逆差序格局"等理性化的社会关系结构。现代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发展虽注入了现代的因素,但依然以传统伦理为根基,并非完全理性选择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在<乡土中国>一书中,费孝通先生提出了著名的"差序格局"概念.这一概念十分符合中国乡土社会中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的本质.但随着社会的变迁,中国乡土社会中差序格局的社会关系的范围与内涵在不断扩大.因此,对"差序格局"进行进一步的理解和阐释就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5.
中国人的社会行为取向研究的回顾与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人的社会行为取向,是很多研究中国社会,文化及行为的学者一直关注的重要问题。整个20世纪,关于这一问题的探讨,在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人们提出了许多见仁见智的观点,本文对20世纪从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角度提出的主要的有代表性的观点,作一简要回顾和评析,并提出转型时期中国人的社会行为取向问题,以及它迫切需要研究者建构新的,本土的概念架构和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6.
家庭是社会的缩影,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家庭也随之由"传统"向"现代"转变,在地理位置的选择、家庭的外延范围、宗法等级和人伦情感、政治生活中的作用等方面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巨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介绍了一个带“土性”的中国,提出了“差序格局”的概念,这为分析中国的社会秩序提供了一个理论观点。费孝通提出的社会学本土化、文化自觉的观点对中国社会的理解和认识,对社会学的发展都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乡土中国社会“差序格局”新趋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费孝通的“差序格局”在今天的乡土中国仍然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概念。然而,当代乡土中国社会分层结构变迁与欧美发达国家有很多相似之处,从“差序格局”到“团体格局”,由“关系”到“身份”、“单位”,由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进而从身份分层到财产分层再到契约分层,使得“差序格局”增添了新的内容,这就是姻缘关系、拟似血缘关系与业缘关系渗入“差序格局”,导致“差序格局”所包括的社会关系范围在扩大;与此同时,“利益”亦成为“差序格局”中决定人们关系亲疏的一个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9.
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差序格局精准地概括了传统中国社会关系格局,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推进,学者们在"理论自觉"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了差序格局的内涵,姻缘、感情、利益等新兴要素全面渗透到差序格局中,传统差序格局出现了现代化转向。然而,对失独父母而言,无论是传统差序格局还是现代差序格局都无法对他们的社会关系选择行为做出合理的解释,因为他们的社会互动既不是血缘主导,也不是利益主导,而是身份主导。基于社会身份选择,失独父母的社会关系差序格局出现了选择标准的更替、内圈层的置换、重要要素的重组和差序格局的断裂风险,因此,笔者将此称之为"非常态差序格局"。  相似文献   

10.
沂蒙山区作为中国革命老区,诞生了著名的沂蒙文化。沂蒙文化包括沂蒙历史文化、沂蒙革命文化和沂蒙现代文化,是在乡土社会中孕育、成长起来的,熟人社会、家的伸缩性能、居民的政治理想等乡土中国的社会结构及特点是沂蒙文化生长的土壤。不了解这样的乡土社会,就不了解中国,不了解沂蒙文化。  相似文献   

11.
费孝通提出的差序格局概念是理解中国社会的核心构念,对中国社会有着强有力的解释.然而目前差序格局理论至少存有三个争议问题,在分析和探讨这些争议的基础上对差序格局概念的理论内涵进行重新诠释,进而建构出差序格局的一个理论框架.差序格局可以从三个层次来分析,即微观层次的人际关系,中观层次的“社会圈子”,以及宏观层次的乡土社会、江湖、庙堂或者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从微观层次到宏观层次的递升,不仅实现了从关系到结构层次的跃迁,也铸就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家国同构”,“家”和“国”从这个意义上实现了统一.这一框架较清晰地涵盖了一个多维立体的差序格局理论,对于丰富差序格局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魏宏岭 《成长》2005,(8):10-12
“差序”,喻类别,序列,是中国社会关系和当下社会结构的写真。费孝通先生曾提出“差序格局说”,作为认识中国国情的概念和范畴,它形容社会关系就像把一块石头投入水面形成的一圈圈的波纹。每个人都处在他的社会影响所推出的圈子的中心,与波纹所及产生联系。在这个转型社会中。社会分层出现了“固化”趋势,层间差别及“门槛”增高,出现“差序”特征,人们于人生进阶的途中,向上流动受阻,常常处于“抗争无力”的状态下,于是,发出了“无所谓 的集体叹息。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时而生,如何落实践行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费孝通先生对乡土中国深入剖析后提出的"文化自觉"和"差序格局"为此提供了思考借鉴:研究中国社会结构特点,在差序格局的社会框架中,生成文化自觉,进而形成文化自信,自发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4.
作为现实主义的力作,《平凡的世界》对中国传统乡村的书写表现出过人的真诚与细腻,凸显了丰富而生动的乡土经验。不同于文学的形象化演绎,费孝通《乡土中国》以客观、理性的探讨,总结了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本质和特点。通过二者的比照阅读,能有助于当代青少年读者更深入地感受《平凡的世界》的语境与人物魅力,更形象地理解《乡土中国》中对中国乡土社会底层逻辑的梳理和判断,进而更准确地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在整本书阅读中收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差序格局强调社会的等级差别,中国女性在这一特殊社会结构中,有其规定的社会角色,语言受到制约,在语言交际中礼貌和面子起指导作用,为维护相应的地位和身份,女性常采用面子管理语用策略、赞扬恭维策略、谦虚策略、同情策略等。中国传统文化因素中的人伦与等级观念,"礼"的制约,"父权主义"的文化定型,社会性别角色差异等影响了女性的语言策略。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古代,权力的分配是以皇帝为中心呈差序格局向外延展,各级官僚也是以各自为中心有差等地形成权力网络。这种权力分布的差序格局性有着沉重的历史文化根源。古代中国的家国通过内仁外礼的组织方式组织社会。其内仁的核心是兼爱,而兼爱又是有差等的,是以自我为中心,由里到外、由近及远地推衍的。  相似文献   

17.
社会资本是在社会建设反思阶段发展起来的理论概念,并成为当代社会建设的主题.村庄社会资本关注的是村民之间相互关系所构成的行动能力,与村庄公共物品生产具有密切关系.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作为村落资本的社会关系在属性、范围和结构方面发生了一些适应性的演变.村庄社会关系的"圈子性"特征所造成的网络封闭性,以及关系的变动性和理性化引起合作关系的不确定性,构成了资本运作的功能边界,也限制了社会合作的规模和能力.在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中,包括家族、姻亲、拟亲缘关系在内的制度资源需要得到挖掘和重视,农民自治组织的培育是资本再生产的关键手段.  相似文献   

18.
我国研究生教育资源地域分布的准确特点是差序格局,而非阶梯分布或中部凹陷。阶梯分布或中部凹陷的不足源于其判断标准。差序格局分布特点的成因主要是教育功能的变化、国家政治的干预和地方文化的推动。  相似文献   

19.
在传统差序格局社会里,人与人存在相互的义务。与差序格局对应,这种义务感存在"爱有差等"的特质,而对于乡土内人群的公益是爱有差等的应有之义。乡土公益是传统社会化解风险的制度设计。现代化进程中日益坐大的国家与市场等冲击民间社会,也削弱了民间公益观念。当今风险社会环境下,宜适度削弱国家及市场,重建社群,在新形势下适度重建民间公益观念及其实践。  相似文献   

20.
邓冰 《广东教育》2007,(2):18-18
我校是一所房地产学校,2200多名的学生大都来自外地,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融入本地区的生活,我校确定了“深化乡土文化,激发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