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国当代学术史研究诸问题,包括学者的主体性问题,当代学术史研究的基础性问题,学者的自律与学术规范问题,当代学术史研究发展的环境问题以及当代学术史成为学科的可能性问题。而这些问题的研究,无不蕴含着余三定教授的学术生命的演进轨迹。在当代学术史研究这一领域中,余三定是起步甚早、用力甚勤、收获甚丰的研究者之一。从学者个案研究到学术史宏观的构建,从学术规范等学术史细部问题的讨论,到学术史何以成为学科这样的大视野开拓,都显示了余三定厚实的学术积淀与开阔的学术视野。是余三定将当代学术史研究推到了学科建设的高度。  相似文献   

2.
余三定的“当代学术史研究”成就和方法具体体现在微观研究、宏观把握、期刊战略、学术规范几个方面,而贯彻始终的立场是:学术的自觉,学者的自立;  相似文献   

3.
《当代学术史研究》(人民出版社)是2003--2007年《云梦学刊》“当代学术史研究”栏目所发论文的汇集。一卷在手,读者不必再耗时费力查找,即可纵览近年学术史研究的代表观点。另外,它不仅仅是论文汇编,人选文章依据“学术史通论”、“学术现象”、“学者个案”、“学术批评”以及会议讨论等专题加以划分,除了便于阅读,更能让读者从具体文章以及专题分类来了解学术史研究的对象与方法。所以,对有兴趣于学术史研究的人来说,它也堪作探索门径的专书。据主编余三定先生自言,此书的出版目的是“全面回顾‘当代学术史研究’栏目的开办历程、系统检视该栏目所取得的学术成果,深入地总结经验、教训,更好推动当代学术史研究的前进、发展”。  相似文献   

4.
当代学术史研究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正在引起学术界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关注。余三定教授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关注并积极开展当代学术史的研究,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他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教育报》《北京大学学报》《复旦学报》《中山大学学报》等报刊发表了近百篇有关当代学术史研究的论文,先后出版了《学术的自觉与学者的自立:当代学者研究》《新时期学术发展的回瞻》《当代学术史研究》(主编)《当代学术史研究八年论坛》(主编)等多部著作,《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刊物多次全文转载他的研究成果,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反响。2012年8月,北京大学出版社又出版了他在该社出版的第三部著作《中国新时期学术热点研究》,这部专著的面世,标志着余三定的当代学术史研究渐人佳境,并开始超越自己,向着新的高度迈进。  相似文献   

5.
余三定主编的《当代学术史研究》是关于中国当代学术史研究的重要学术成果,它标志着中国学术界已经开始自觉对当代学术研究进行反思和总结。其学术旨归在于"求是",可从三方面理解:一是对以前的学术成果进行客观切实的总结评判,包括对学者进行客观中肯的评价定位;二是对一切学术不端和腐败行为进行"除恶务尽"式的批判,肃清学术不良风气,还学术界一片净土;三是对学术发展的内外部规律进行分析探索,为学术自身的发展不断提供理论生长点。  相似文献   

6.
继《中国当代学术史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之后,余三定教授又出版了《中国新时期学术热点研究》,这是作者多年来研究中国当代学术史的重要成果,也是反思中国当代学术得失的一部著述,值得关注、庆贺。  相似文献   

7.
目前国内学者很多,但对学者的理解国外大不相同,余三定教授是一位真正的学者.他的学术研究是与<云梦学刊>相联系的,近年来<云梦学刊>的影响不断扩大,他的当代学术史研究成果不断积累.他的成就和他本人已成为学术界一个值得研究的话题.  相似文献   

8.
《当代学术史研究》是近几年来《云梦学刊》"当代学术史研究"栏目论文选集,也是该刊特色栏目建设成果的一次汇集。文集对当代学术史与当代学术批评、"当代学术史"的学科建设以及当代"学术史的周边"问题等进行了全方位的深入探讨。尽管有些并不详尽,但终究不失为当代知识界的真实心声。回顾当代学术发展的历史,对于清理当前的学术生态,找回学术和学者本有的尊严,推进当代学术史研究的深入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当代学术史研究》是近几年来《云梦学刊》“当代学术史研究”栏目论文选集,也是该刊特色栏目建设成果的一次汇集。文集对当代学术史与当代学术批评、“当代学术史”的学科建设以及当代“学术史的周边”问题等进行了全方位的深入探讨。尽管有些并不详尽,但终究不失为当代知识界的真实心声。回顾当代学术发展的历史,对于清理当前的学术生态,找回学术和学者本有的尊严,推进当代学术史研究的深入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学术史研究在世纪之交繁盛一时,至今不衰,是中国当代学术研究更为深广的阐释诉求所致。学术史研究是从历史的角度看待学术,体现的是叙事者的话语建构。学术史研究应避免唯尊学术而排斥社会、政治因素的偏向。学科发展史的研究应成为当代学术史书写的一个范式。学术史研究对于一门学科的厘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实证与史识、全面与客观,是学术史书写的基本原则。研究主体的学养是一种生命境界,与学术史书写状态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1.
中国教育史学的研究境况不容乐观.研究路向的驳杂而且分散,真正意义上争鸣的缺失,以及积重难返的传统学理思维路径,均导致鲜有学理色彩浓厚的作品问世,从而在根本上制肘了中国教育史学的理论建设.中国教育史学有必要保持作为一门学术性科目应有的本色,理性地辨析中西方学术理论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对于中国教育史学的作用和影响,重新澄明研究思路应有的路径,从而进一步推动理论研究的正常发展.  相似文献   

12.
清代是个学术的时代,尽管经有古今之分,学有汉宋之异,但追求学术的独创性、实证学风和学术吏视野,始终是清代学术最显豁的特征,也是清代诗学的学术精神和方法论背景。清代诗学虽不以原创性为突出特征,但力求突破前人藩篱的创新意识与实证学风相结合,却带来理论阐释、诗人评论及作品分析上空前的深刘和细致,对学术史研究的重视更赋予它善于总结前代理论遗产、推源溯流、包容古今的集大成色彩。清代诗学家评论当代诗歌的历史感、讨论理论问题的学术史意识和诗歌史研究的热情,无不显出其学术精神与当代学术的相通。本有鉴于此,试图从清代诗学的学术精神入手,探讨清代诗学的学术史特征,从清代诗学述的丰富性、专门性和实证性来看清代诗学的学术性,从历代诗学献整理、传统诗学阐释和诗歌史研究三个方面论述清代诗学整体上的集大成意义。  相似文献   

13.
受某些现代西方学术思潮的影响,一些否定历史研究客观性的说法在中国学术界颇为流行。这类议论者忽略了一个重大事实,即"历史"有实在的历史、记录的历史、陈述的历史、戏说的历史等四种相关而不相同的形态。在评说历史研究的对象、目的、功能、态度、方法和价值的时候,必须充分注意到这一点。实在的历史是历史的本原,广义的历史研究无所不在。因此,尊重历史事实是历史研究最基本的学术伦理。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以来,当代中国史在体制化与学术化的双重进程中,已成长为中国历史学领域中一门新兴且显要的学科。从学术史的角度观之,它的研究历程经历了从通史研究到专题史研究的嬗变,研究旨趣经历了从宏大叙事到实证分析的转移。这直接体现为近年来在冷战中国史、人民公社史、“大跃进”、学术争鸣等问题研究中呈现出的新气象。目前的研究,在学科特性的认知、史料获取的路径、史观与方法的构建、“碎片化”的研究状态、二元研究格局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未来的研究将在回应上述问题的同时,通过加强科际整合与学科共同体内外的对话而整体协作式推进。  相似文献   

15.
中国当代文学跌宕起伏的发展、坎坷多降的命运,提供了和正在提供着重大的、尖端的学术命题,当代文学丰富复杂的学术蕴藏决定了它非同一般的学术价值和学科地位。将文学的经典性等同于学术性,从而轻视对当代文学的学术研究,是一种简单而短视的态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当代文学缺乏细致扎实的基础研究,并且亟待建立相应的学术规范。  相似文献   

16.
吴励生 《天中学刊》2014,29(6):5-10
许总有关“宋明理学与中国文学”的深入研究,体现了从思想史的视角切入,从宋代的国家哲学观照到元、明、清长时段交替反复着的中国文学史进程展示的宏观视野.许总的文学史研究兼顾时代、文体和源流之考辨,更融会贯通学术史、思想史、文化史,最终汇流于文学史.许总的这一研究理路与研究成果的取得,不仅有利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对当下文学的理论现实和创作现实同样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研究学术的历史,从历史的角度看待学术,就是学术史。学科的形成推动了学术研究的发展,而学术研究的发展又必然会带来学术史研究的繁荣。学术史研究应避免唯尊学术而排斥社会、政治因素的偏向。学术史研究既要重视内在理路,又要重视外缘影响。范式更新与学术发展之间有着直接对应的关系。实证与史识、全面与客观,是学术史研究的基本原则。研究主体的学养是一种生命境界,与学术史书写状态息息相关。学术史研究对于一门学科的厘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从学术史研究范式考察,世界华文文学已经具备了一个完整学科的特质,具有满足学术史研究的充要条件;通过学术史的研究,又可以给出这个学科走向形成乃至成熟的证明。  相似文献   

18.
从教育学史到教育学术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用”为目的、向西方倾斜而自我否定的学术心态、公式化的创作方式和形式化地追逐西方学术新潮以便迅速在中国加以运用等的结合,是中国现代教育学的重要传统,它导致了中国教育学在文化上的双重隔绝:既隔绝于中国文化历史传统,也隔绝于西方文化历史传统。要改变这一状态并使教育学保持必要的文化张力,理应把传统教育学术纳入研究视野,从教育学史拓展到教育学术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