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印度归来     
两年前,我也有幸像当年的玄一样,西行天竺留学求经。不敢说取到了真经,但是在经历了九九磨难后,也确实硕果累累。我还清楚地记得当初听说我要去印度留学时大多数人的反应:“哎呀,去哪儿不好,怎么选了那么一个又穷又破的国家?”这也难怪,由于媒体宣传上的片面,使得人们提起印度,往往就会把它与“天灾人祸、脏乱落后”等字眼联系到一起,以至于大多数人对印度都没有太好的印象。一般说来,每个人在去一个陌生的国度之前,大多会根据自己对该国的了解对其有个粗略认识。有时,这种认识可能是正确的,而有时并非客观的认识,往往会产…  相似文献   

2.
2011年11月,我去印度旅游时,正好离印度人最重要的节日“迪瓦利”节还有一周多的时间。首都新德里已到处张灯结彩,一派喜庆气氛。印度人过“迪瓦利”节的方式与中国人过春节相似,大量到城市打工的农村人口会在节前返乡,这段日子也可以称得上是印度的“春运”。  相似文献   

3.
两个和尚     
从前,在四川省有两个和尚。一个很富,而另一个很穷。有一天,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到印度求取真经,你去吗?”富和尚说:“你怎么去?印度离这儿很远很远。”  相似文献   

4.
孟买乘车记     
我不知道该怎样去描绘一个有着1500万人口的世界特大城市孟买。 孟买有一个外号,叫“印度城市中的皇后”。翻译婵达娜首先向我们推出的是一串“皇后的项链”,也就是环绕贝克湾的滨海大道。大道如同一弯新月嵌镶在南亚次大陆的西海岸, 大西洋的海风缕缕吹来,驱散着城市的暑气。热带乔木的长影摇曳在海边细腻的沙滩上,画着  相似文献   

5.
“我住的地方叫贝桑松(Besancon),在法国的东部,靠近法国和瑞士边境。许多年前这座城市出了一个诗人,他的名字叫雨果。雨果出生在这个城市是偶然的他的父母是军人,到处转移,刚巧在这个城市生下雨果,这个城市也就因为雨果而出名了。贝桑松在法国是一个中等城市,但对于中国来说它只能算是一个区,因为它只有12万的人口……”瑛缓缓向我介绍着她在法国的情况。瑛是我的高中同学,因为高考成绩不太理想,3年前她在父母的安排下离开了广州的家,孤身一人登上去法国的客机,那年她19岁。  相似文献   

6.
一一个印度人看见一只蝎子掉进水里团团转,他当即决定帮它。他伸出他的手指去捉蝎子,想把它捞到岸上来,可就在他的手指刚够到蝎子的时候,蝎子猛然蜇了他。但这个人还是想救它,他再次伸出手去试图把蝎子捞出水面,但与此同时蝎子再次蜇了他。旁边一个人对他说:“它老这么蜇你,你还救它干什么!”这个印度人说:“蜇人是蝎子的天性,而爱心是我的本性,我怎么能因为蝎子蜇人的天性就放弃我爱的本性呢?”爱心是人类的本性,在人的一生中会得到许多人的爱,也会为别人付出很多爱心。当你付出的爱心得到别人的理解或不被人理解时,你的感受如何?请以“爱…  相似文献   

7.
暑假,对我们来说应该是一个快乐的(happy)时期(days),但它对表哥来说,无疑是“灾难降临”。因为我还清晰地(clearly)记得,今年暑假的第一天表哥就被派遣(send)出“城”留学——到兰州亲戚(kin)家去“学习”。而造成这种结果(result)的罪魁祸首,就是表哥的“叛逆(rebelly)心理”。什么是“叛逆心理”呢?其实,我也不知道它的真正含义(implication)。但据我的观察(observe)与理解(understand),“叛逆  相似文献   

8.
真正的死神     
一天傍晚,死神向一座城市走去。一个人问道:“你要去做什么?”“我要去带走9个人。”死神回答。“真是太可怕了。”这个人说。“这是我的职责,”死神说,“我必须这么做。”这个人赶紧跑去提醒所有人:死神即将来临,它要带走9个人!数月后,这个人又碰到了死神。“你明明告诉我只带  相似文献   

9.
旅游回来晒得黑黑的,外婆说我像“印度人”,哈哈。先画眼圈,眼角两边画出去些,这样眼睛看上去更大更亮。小心别画到眼睛里去,这个活还是请爸爸妈妈代劳吧。眉毛下面画上暗红或咖啡色。下眼睑(jiǎn)处也涂些咖啡色。看,是不是与刚才不一样?感觉眼睛更大更精神了小心别画到眼睛里去,这个活还是请爸爸妈妈代劳吧。额头画上一串珠子,再用唇膏涂个红嘴唇,啊,镜子里的印度女孩是我吗?印度国旗你知道吗恒河泰姬陵印度舞蹈圣雄甘地恒河在印度境内蜿蜒流转,被视为“圣河”。印度的泰姬陵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相传由释迦牟尼…  相似文献   

10.
信念     
信念是什么?有人认为它一文不值。但在最困难的时刻,它会给你力量,让你坚持下去。——题记很久很久以前,印度生活着许多鸟儿,它们每天都很快乐,无忧无虑。有一天,平静的生活遭到一个恶魔——海啸的嫉妒,大水使美丽的海滩眨眼间化为人间地狱。鸟儿们都认为在这里继续住下去不是个办法,打算搬家,却又犹豫不决。这时,领头的鸟儿发话了“:我觉得应该尽早搬家“!”搬到哪里?印度尼西亚吗?“”不行,绝对不行。“”泰国呢?“”NO!”“俄罗斯地域广阔,那里总该是理想的去处吧?“”俄罗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要去也是你独守‘广寒宫’,我们可不去!”…  相似文献   

11.
“我来讲个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眼镜叔叔说。“是《西游记》吧?”孩子们说。“不,不是那个《西游记》中的故事,”眼镜叔叔说,“里面没有孙悟空,也没有猪八戒和沙和尚,更没有白龙马。这是历史上真正的唐僧,他一个人去到印度,取了真经。”  相似文献   

12.
“我们总已经生活在一种存在的领悟中,但同时存在的意义又归于晦暗”,“存在的不可定义性并不是叫我们取消对存在的意义的追问,而是逼使我们去正视它。”[1]看完范茂林的中篇小说《城市农民》(载《长江文艺》2001年第12期),海德格尔的这句话便泛上心来。一个在土地上颇有能耐的农民,忽然陡发奇想,要去城里干一番事业,于是,怀着自信,他走向了城市。这也许正是海氏所说的对“存在的领悟”。可悲的是,作为“城市农民”的钟如意并没有去“追问”那“存在的意义”,正视严峻的生活,在真正意义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是最终带着遗恨,也带着一个“…  相似文献   

13.
“1”是一个很特殊的数,许多数学问题都与“1”有直接或问接的关系,如解题时如果让“1”或它的性质来参与,往往使问题简单化,现各举几例说明. 1巧借“1” 例1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在印度有个老农民临终前,将三个儿子叫到面前,有气无力地说:“我要见真主去了,这一生没有给你们留下更多的财产,  相似文献   

14.
著名诗人泰戈尔的出生地加尔各答有一群华人向中国驻印度大使馆提出要求,希望从浙江绍兴运一尊鲁迅半身雕像竖立在这个城市,用来宣传中国文化。“鲁迅在印度是最有影响力的中国作家之一。我曾经去过印度,发现当地有很多人读过鲁迅的作品。在查阅资料后,我发现印度伟大诗人泰戈尔和鲁迅也有过交往。  相似文献   

15.
最有争议的文体目前普遍认为全文有两条线单就文本本身而言,我们可以索,从人物的角度去说,一条是把它当作散文去读。虽然这是作者“我”的活动线(这是实线,明线),的自传体小说(林海音本人曾表示指“我”参加毕业典礼的活动始末,不反对别人将其列为“自传体的小一条是爸爸的活动线(这是虚线,说”)。文中多次出现了“英子”的称暗线),指回忆爸爸的往事活动。呼(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如果从物的角度去思考,笔者子),这是作者的影子,正如鲁迅先倒认为全文是以“花”为一线贯穿生在他的许多小说中也有“迅哥始末的,把“我”和“爸爸”的活动融…  相似文献   

16.
今天是星期六,爸爸去上班,妈妈有事出去了,就我一个人在家。哈哈,这下自由了!晚上,我胡乱吃点东西,就急忙打开电视看了起来。突然传来“笃笃笃”的敲门声,不好,一定是妈妈回来了。我急忙关掉电视,拿着书本去开门。可是楼道里黑洞洞的,一个人也没有啊。夜色弥漫,风呼呼地吹着。唉,一定是风吹着门了。关上门,我打开电视继续看。突然又传来一阵“笃笃笃”的敲门声。不好,这下真的是妈妈回来了。我紧张得手直发抖,遥控器“啪”地掉了下来。来不及管它了,我急忙关掉电视,拿起道具(本子),冲过去把门打开,头也没敢抬,哆嗦着站在门边。可半天也不见…  相似文献   

17.
二战期间,一个记者问英国首相丘吉尔:“莎士比亚和印度,哪个对你更重要?”印度当时是英国最大的殖民地,其财富、人口、土地,应该说对英国有足够的诱惑。然而丘吉尔回答说:“我宁可失去50个印度,也不能失去一个莎士比亚。”  相似文献   

18.
诠释的层级——第一层:“言”(语句的记忆);第二层:“构”(结构的把握) 关于解释的层级,这些年来我用了“道”、“意”、“象”、“构”、“言”这五个层级来说。“言”就是“句子”,就是英文的sentence。“言”这个字是什么?“解释”时,你光是记得那个语句还不够。由这个语句和那个语句间,构成了一个逻辑结构,有一个construction(结构、构造)或一个structure(结构),它有这样一个东西,有一个构造,所以我们去理解一个东西的时候,不能够只是去记得它讲了什么。对语句,你所采用的,往往是你的记忆的活动,但是你不能停留在记忆的活动,你必须往上提,必须是一个结构性的把握。  相似文献   

19.
印度“城市蒙台梭利学校”(The City Montessori School)始建于40多年前,位于印度的勒克瑙市,是一所私立非赢利性的学校。如今,它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学校,拥有15个分校、19000名学生,是一所包括从幼儿园到12年级的完全学校。40多年来,“城市蒙台梭利学校”一直热心于向所有年  相似文献   

20.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听众问正在做报告的著名企业家,事业上取得巨大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企业家没有直接回答,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圈,但并没有画圆满,而是留下一个缺口.画完后,企业家反问道:“这是什么?“”圆“”零”“未完成的事业”……台下的听众七嘴八舌地答道.企业家对这些回答未置可否,顿了一下,然后告诉听众:“其实,这只是一个未画完整的句号.你们问我为什么会取得如此辉煌的业绩,道理其实很简单:我不会把事情做得圆满,就像画个句号,一定要留下个缺口,让我的部下去填满它.”留个“缺口”给他人,是这位企业家的智慧,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圆满.从数学教育教学的角度想想,在实施新课改的今天,我们数学教师不正需要这种智慧和策略吗?留个“缺口”给学生,就是给学生创造自由探究的空间.如“百分数的意义”的教学,有位教师这样导入:“学校要举行投篮比赛,每个班只能派一名代表参赛.派谁去呢?”教师出示班级中几位篮球健将的平时成绩.学生众说纷纭“.我认为派陈佳去,因为他投得最准,只有两次没有投中.”“我觉得哪位失球最少,就应该让哪位去比赛.”教师评价:“李刚失球数是25-22=3(个),陈佳失球数是20-18=2(个),王晓失球数是50-4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