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界》1995,(5)
人物特写从何着眼当代日本报纸上流行的一种称为“人物栏”的报道样式,以其短小、题材内容丰富多彩和紧贴时代生活而颇受读者欢迎。其中大量的是各色各样非事件性新闻人物的报道,或可称为人物小专访。它在形式上有点类似我们的一些人物特写或人物小通讯。上面这篇即是一...  相似文献   

2.
优秀的人物消息.最重要的是作品中的人物能否走进读者内心.给人以深刻的感触或影响。读第21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作品、孙继炼、罗路云合作的人物消息《江汉刚:维和战场钢铁汉》,我们领略到了“速写”的文思与“重彩”之笔邂逅时主人公的画面感、立体感。这篇作品.在短短920来字的篇幅中,准确地传导新闻要素、凝炼地记述新闻事件、巧妙地刻画时代英模,充分展示了文体的张力和活力。这里之所以借用“速写”和“重彩”两个绘画语言.是因为舍此无法贴切地表达对这篇消息的认知。  相似文献   

3.
1998年,众多新闻媒体都把目光集中到改革开放二十年上,围绕这一重大题材,各家的报道均有特色,使有关这一题材的报道异彩纷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深圳广播电台联合推出的百集系列报道《回首改革路》,以独特的风格赢得了广大听众的欢迎。这一系列节目分为事件篇、人物篇和自述篇,主要反映一些在改革开放二十年中有影响的事件;报道那些在改革开放中影响较大的人物等;让听众来讲述这二十年自己生活中体验到的方方面面的变化。《回首改革路》从这三条脉络来梳理这段既有一定历史跨度,我们同时又生活在其中的岁月,既有强烈的现实感,又有深邃的历史  相似文献   

4.
翻开报纸,或在广播电视里,我们常常便会发现这样一种新闻:它既不是对一个独立事件的叙说.也不是对一个固定人物的描述,而是环绕一个鲜明的主题.由多个不拘泥于时间.地点的新闻事实,经过综合、归纳、概括、提炼而成.它具有明显的针对性与很强的指导性。这就是我们所要研究的非事件性新闻。在新闻类别的划分上,如按照新闻事实的时差性与事件性特征来划分.便有事件性新闻与非事件性新闻两个品种。事件性新闻与非事件性新闻是新闻宣传中最为常见的两个重要品种。事件性新闻历来为新闻界所重视.这自不待言;非事件性新闻也越来越多的…  相似文献   

5.
翻开报纸,或在广播电视里,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一种新闻:它既不是对一个独立事件的叙说,也不是对一个固定人物的描述,而是环绕一个鲜明的主题,由多个不拘泥于时间、地点的新闻事实,经过综合、归纳、概括、提炼而成,它具有明显的针对性与很强的指导性,这就是我们所要研究的非事件性新闻。在新闻类别的划分上,如按照新闻事实的时差性与事件特性来划分,便有事件性新闻与非事件性新闻两个品种。事件性新闻与非事件性新闻是新闻宣传中最为常见的两个重要品种,事件性新闻历来为新闻界所重视,这自不待言;非事件性新闻也越来越多的受到…  相似文献   

6.
学会素描     
1998年底,“沙漠之狐”突然袭击伊拉克。几天之内,美英向巴格达发射的巡航导弹,超过了海湾战争期间的总和。在如此密集的炮火下,巴格达成了什么样子,老百姓在怎样生活?世界各地读者真想飞去看个究竟。法新社记者在第二轮袭击硝烟刚散后发出的这篇报道,就及时满足了读者的愿望,读着这则电讯,我们仿佛来到了伊拉克,仿佛就坐在记者从市郊开往市中心的汽车上,亲身感受了公路上的嘈杂和拥挤,沿途目睹了一幅幅战后风俗画,体验了“民不畏死”、“生活永在”的哲理,最后在不知不觉中得出了与作者相同的结论:巴格达依然一片繁忙,它并非充斥着死亡和破坏,而是充满活力和笑声。这种镇静、活力和笑声,无疑是对美英的蔑视、嘲讽。 现在回过头来看,我们阅读此稿时那种有如“身临其境”的感觉是怎么得来的?从采访层次分析,它来源于记者敏锐的观察与感受;从写作层次分析,则来自于记者过硬的速写或曰素描的功力。这篇七百字的电稿,写到各不相同的人物、人群就有5个,而写每一人物、人群,记者都不仅勾勒出人物的音容、体态、服饰等肖像方面的特点,还写到人物的动作或语言,情绪和心理,人物活动的环境或场面,以至人物活动、作用的对象,对象的存在状态等等。如果我们将上述诸种描写用表格表示,可列表如下:  相似文献   

7.
通讯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文体,它是一种比较详尽、生动地报道新闻事件或人物的新闻体裁,在报道人、事的基础上着眼于作出给人以启迪的分析。人物通讯则是以人物为中心报道对象,通过一个人物或一组人物新近的行动来反映时代特点和社会面貌的一种通讯形式。一篇成功的人物通讯,往往有让人过目不忘的典型事例或情节,新闻工作者大量地挖掘突出人物特点的典型事  相似文献   

8.
《我眼中的海地与中国赴海地维和警队》这篇新闻在《哈尔滨广播电视周报》刊发后,受到不少来自各方人士的好评,业内人士说这篇报道"人物选得好,角度好,图文结合贴切,构思巧妙",读者反映"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海地,看到了中国维和警队的真实工作状态"。通过这些良好的反馈,我们可以看出这篇报道除了题材上的影响力之外,它的魅力还在于起到了新闻报道作为大众传媒的真正作用。  相似文献   

9.
《今传媒》1997,(7)
记者的新闻兴趣与新闻活动文/辽宁·赵维一、记者的新闻兴趣是记者新闻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名记者为什么写这篇报道?那名记者为什么用那种方式报道那个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当然,可以回答说,这是当前的中心工作,这是当前社会的热点,这个人物身上较集中地体现了时...  相似文献   

10.
写人。事件通讯以写事为主,并不是说不要写人;相反,不但要写人,而且要把人写好,写出人的思想、人的精神、人的品格。这是优秀的事件通讯必备的条件之一。因为,人是社会的主体,世间一切事情都是人干的,每一件具体事情都是和具体的人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没有人就没有事,没有人也就无所谓社会了。“事因人而生,人以事而显”。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切新闻报道,归根到底都是社会现实生活的反映,也就是各种各样的人物在社会大舞台上所展现的形形色色的活动的反映。做为新闻报道主要体裁之一的通讯,不论是人物通讯还是事件通讯,都要真实地再现人的活动和灵魂,而不能只见事不见人,只见物不见人。这就是我们所主张的新闻报道中的“以人为本”。 这样说,都要写人,是不是事件通讯和人物通讯就没有区别了呢?区别仍然有,而且是明显的。人物通讯中的“人”,一般一篇(或连续报道中的若干篇)只写一个主要人物,以这个主要人物为主线,贯彻始终,统领全文。人物通讯中当然也要写  相似文献   

11.
杨丽 《现代传播》2002,(3):68-70
在当今电视屏幕上 ,活跃着一批以名人为主体的演播室访谈节目 ,如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艺术人生》、《朋友》、《对话》、北京电视台《超级访问》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说 ,此类访谈节目的初始形态应该来自于人物专访 ,人物专访是主持人和嘉宾两者之间的点对点的谈话。随着对电视节目参与性的呼声越来越高 ,人物专访也加入了观众参与的成分 ,形成多点交叉、点对面的新型谈话节目形态。此类访谈节目与一般谈话节目的不同之处在于 ,节目依托于“人物主题”之上 ,而不是依托于某一新闻事件、某一个案或某一话题。对于电视节目来说 ,将具有“…  相似文献   

12.
秦人贾平凹说.衡量一个人能否成为小说作家.重要的一点.就是看其是否具有讲故事的能力。从某种角度来看。他的这一观点.无疑也适合新闻人。因为.当我们的新闻人将一篇人物或事件新闻呈现给读者时.能否引起共鸣.首先要看其是否以故事吸引人、打动人.进而取得感染人、教育人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对新闻媒介而言,形象是新闻文本中当事人或参与者的整体呈现.在专门的人物新闻中,新闻人物成为核心焦点,而在事件新闻中,人物成为结构主义理论中文本的一个构成单位,新闻人物转化为推动事件发生的"行动者",其形象特征来自人物在新闻事件中的行动部分.新闻的事实第一性原则使得形象可与社会学的重要概念——"社会角色"实现对接,而角色理论对角色期待和角色表现的拓展提示我们:新闻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它在受制于社会事实(反映角色表现)的同时又可能暗含媒介对其的形象建构(潜在角色期待).  相似文献   

14.
朴实感人惜有瑕疵──简析一篇人物通讯黄晓钟本栏以往评介较多的是关于消息以及其他一些体裁的短篇新闻报道。本期我们选评一篇人物通讯。这篇通讯的优点是突出的,但也存在缺陷。析其成功与不足,以期对这一类新闻体裁的写作有所借鉴。《庄稼医生──梁妹子》是一篇获得...  相似文献   

15.
好的人物报道,对读者具有巨大的感召力。在报纸上,新闻人物应当同新闻事件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今年以来,《扬子晚报》局部调整报道思想,编委会决定增加优秀人物的报道,以强化正面宣传的态势。据统计,从今年5月至9月底,《扬子晚报》共发表人物报道57篇,其中一版头条25篇。这一系列人物报道,形成了一定的气候,受到读者的肯定和新闻界同行的注意。有的地方党政领导同志感谢本报记者的报道弘  相似文献   

16.
李春霞 《新闻界》2003,(4):31-32
深度报道要求对报道对象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立体透视,更要求把这个新闻事件、人物放在大的社会背景下来展现。过去对报道深度的追求更多的是体现在:吃透报道对象,严密谋篇布局。在谋篇的过程中,记者就要显示事件的前因后果,并给这一事件一个合理的大背景,整个过程都充满记者的判断、推论。整个报道就是记者对这个事件的阐释。网上的深度报道不是一篇报道的微观系统,而是多篇报道的有机组合,最终形成一个比较中观的、并且是动态的认知构架。比如网上的新闻专题,就是网络媒体深度报道的典型体现。对一件重大的、或有争议的、或热门的新闻事…  相似文献   

17.
全燕 《传媒》2014,(10)
正大众传媒有力地影响着人们对世界的感知,对风险世界的感知当然也不例外。拿马航MH370事件来说,至今疑云重重,各种可能的灾难以及对人类认知经验的威胁,完全符合风险的定义。这其间,媒体对这一风险事件的持续追踪,形成了风险报道的典型样本。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围绕此事件的国内舆论风潮中,大量负面的声音除了针对事件本身的官方应急与处置问题之外,还鲜有地指向了新闻媒体。对风险报道而言,揭示风险本身就是一件充满风险的事情。在媒体的日常工作中,记者是在许多约束条件下工作的,比如紧迫的截稿时间、抢先报道事件竞争的压力、空间或时间上的局限,但最主要的困难来自风险事件本身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对普通人来说,他  相似文献   

18.
上篇,我们就摄影专题应该反映时代精坤的问题讲了一些道理。这一篇就《解放军画报》的摄影专题是如何反映时代精神的试举若干实例,提供一些更具体、更形象的说明,以便加深对这个问题的探讨。摄影专题反映时代的精神,我们可以理解为两层意思:第一,专题表现的人物、事件等是真实的,是当时当地客观实际的记录,是现实的映照;第二,这些人物、事件等代表着社会前进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趋势,是时代的精华与进步因素。40多年过去,《解放军画报》刊登大小摄影专题已数以万计,它们像一面面镜子,映照着历史,记录着时代。我们目前尚不能系…  相似文献   

19.
人物报道的可读性,首先来自于人物本身的可敬、可亲,来自于言行事迹的可信、可学。读者只会对那些可敬、可亲、可信、可学的人物报道感兴趣,而对那些明显具有炒作性质、胡乱拔高的“典型”人物,只会嗤之以鼻。但是,文章被人读过,方能起到教化作用;先进人物被人所知,才能为人所敬、所学。好内容、好素材需要好形式、好体裁的“包装”,这是没有争议的。人民的好干部焦裕禄之所以那样深深地打动了全国人民的心,著名记者穆青等人那篇有血有肉、情浓意厚的长篇通讯有不可磨灭的功劳。因  相似文献   

20.
正作为一名地市级广播电台的记者,近几年我创作的五篇作品获得了国家级新闻奖,这些作品均是历史题材作品,因此在历史题材作品的创作上笔者积累了一些经验,对今后同类题材的创作或许能给同仁带来一点借鉴。纪实层次上的史家眼光纪实是历史题材作品的第一特征,正是通过对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那曲折跌宕情节的纪实性报道,才使作品深入人心。而新闻作品纪实层次所要求的就是作品的素材必须真实地来自历史"现场"。但是很多记者在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