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90年代以后李锐、韩少功的“文革”题材小说以民间视角来反思“文革”历史,具有双重意义内涵:民间苦难与民间伦理是对“文革”意识形态高调的戳穿与消解,民间的藏污纳垢、愚盲昏昧又使之成为“文革”专制和迷信的基础和土壤。这样的“文革”叙事走出了80年代道德主义和启蒙主义的局限,揭示了“文革”历史的复杂性、多样性。与此同时,真诚而理性地还原底层社会的生存形态,传达民间的意义和声音,也成为这个时代一部分知识分子寻找和建立精神归宿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2.
贾平凹新作《古炉》,通过狗尿苔这个叙事者向读者展示了两个世界:一个是曾经过往的"文革"历史,是暴力和血腥的历史记忆;一个是情感想象的诗意人生。《古炉》一方面通过真实的历史记忆,揭示出非常历史状态下人性的毁坏和变态;另一方面又通过狗尿苔和蚕婆等人的诗意生存给予现代人性重建以力量。现实与想象的交相辉映,也使贾平凹的"文革"叙事并未落入到已有的叙事窠臼中,反而更好地承载了作者对历史、人性以及人的理想生存状态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文化大革命”这一特殊的历史事件,对中国社会各方面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从家庭的角度来研究“文革,”有助于我们认识“文革”和理解那个特定的时代。文中重点探讨了目前研究“文革”时期家庭问题的重要成果;研究“文革”时期家庭问题的主要内容以及研究“文革”时期家庭问题的基本思路,进而为我们真实、准确地研究“文革”时期的家庭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环境问题为全球所关注,环境保护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但历史学科中环保资源的存在和利用却被人们所忽视,浪费了大量的环保教育资源,所以挖掘教材环保内容和在历史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是当务之急。基于此,以历史和现实为结合点,具体从“依托教材渗透,结合国情渗透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强课外活动、增强环保意识”三个方面阐述向学生渗透和培养环保意识,达到“感叹历史,痛思现实”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文化大革命"这一特殊的历史事件,对中国社会各方面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从家庭的角度来研究"文革",有助于我们认识"文革"和理解那个特定的时代.文中重点探讨了目前研究"文革"时期家庭问题的重要成果;研究"文革"时期家庭问题的主要内容以及研究"文革"时期家庭问题的基本思路,进而为我们真实、准确地研究"文革"时期的家庭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张琴 《语文知识》2010,(3):24-27
王安忆的近作《启蒙时代》是当代长篇小说“文革叙事”的一个独特范本。它以“成长叙事”切入对“文革”历史的想像与重构,通过书写“文革”背景下一代少年成长中的身体启蒙、生活启蒙和思想启蒙,进而对“革命”的异化、非理性作出了诗意的反思,张扬了一种回归理性与真实生活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7.
“文革”是新时期以来的中国作家面对的最近也最压抑的历史,对这段历史的描述,不同作家的叙述与书写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与形态。论文考察新时期以来的知识分子作家,面对文革这段历史时,这些读史者是如何去“读”和“叙”,对文革的历史叙述存在哪些历史误区与困境,如何建立关于文革的历史叙述的有效而丰富的生态。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文本《艾凡赫》入手,具体翔实地梳理了司各特历史小说中历史真实性的重要内涵:从底层人物的角度来见出历史的命运和小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用底层平民的生活构成一种历史的真实.  相似文献   

9.
“文革”是中华民族身上的一块伤疤。现在,愿意揭开伤疤的人越来越少。因此,刚刚逝去的文革仿佛发生在遥远的蛮荒时代。学生或者将其纯粹当作高层内部的权力之争从而不屑一顾,或者当作荒唐年代荒唐事不妨荒唐来听。“文革”真的遥不可及吗?非也!“创造”“文革”这段历史的人们大多已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文革”或多或少地生活在他们的记忆中,不堪回首,却也挥之不去。而他们的子女或孙子女,正通过学校的历史课本,管窥“史无前例”四个字的微言大义。为什么不让学生去了解身边的历史呢?多真实、多生动、多斑斓的历史呀!长辈对晚辈讲讲自己…  相似文献   

10.
李金玉 《教育与职业》2006,(27):112-113
文章在论述加强生态环保思想教育的紧迫性,以及加强大学生生态环保思想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基础上,提出在历史专业教学中进行生态环保思想教育的优势,最后阐述了在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生态环保教育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杨绛《干校六记》以“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笔风,抒写了夫妻离情、女婿之死、母女别情,以历史的亲历者来叙写历史。巴金《随想录》反思“文革”,寻求惨痛的教训,以历史的见证者来叙写历史。丁玲《“牛棚”小品》捕捉作家与丈夫之间的美好情愫,季羡林以淡雅文笔叙写牛棚生活,陈白尘《云梦断忆》用喜剧手法再现了干校生活的情景,这些作品不约而同地回避对“文革”苦难的直接书写,尽可能隐藏作家自己的屈辱感,缺乏对“文革”作出直面的批判与反思。而《随想录》恰恰相反,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与殉道精神,对“文革”恶疾使用手术刀,直批“文革”暴行,建立了一座文字上的“文革”博物馆。巴金还对他“文革”中揭批胡风等人的行为深表忏悔,这也体现上述其他老作家所无法比拟的博大情怀。  相似文献   

12.
“三别”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的优秀诗篇,通过描写的三种离别景象,反映出了安史之乱时期底层老百姓们积极上战场的爱国主义精神。“三别”中所蕴含的社会历史意义,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真实性、倾向性、社会效果。对于“三别”社会历史意义的观照,有助于让读者了解战乱时期底层老百姓的真实生活,在反思安史之乱的成因和当时时代的社会性质的过程中,总结战争所带来深刻的惨痛教训和深刻经验,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  相似文献   

13.
陈应松神农架系列小说在当前的底层叙事中独树一帜,他以民间化的立场来审视和评判现实社会,他对底层经验的表述,不是居高临下的怜悯与同情,而是充分介入到对象内部经验世界与情感世界之中,用切近底层的话语表述还原了底层生命个体的无望的真实。  相似文献   

14.
当今世界,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犹如一个巨大的阴影笼罩着全球。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环境恶化都已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环境问题是伴随历史发展所出现的,我们可以从历史教学中来揭示环境保护的重大意义。下面我就历史教学中的几个方面来谈谈环保问题。  相似文献   

15.
语言和语言的使用常常能敏锐地反映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的变化,十年动乱中的“文革”用语,便反映了“文革”期间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的变化,具有显著的社会特征。本文试图通过对“文革”用语与当时人们的错误认识。“文革”用语与当时的社会动乱,“文革”用语与现代语言迷信三个问题的探讨,寻求“文革”这一特定历史时期中,语言使用的变异与社会诸因素变异的关系。一、“文革”用语与当时人们的错误认识“文革”用语是在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极不正常的社会条件下产生的。这种极不正常的社会环境,造成人们思想的混乱,使人们产生许多错误认识。“文革”用语就反映  相似文献   

16.
《商洛学院学报》2018,(5):30-33
作为陕西第三代作家的方英文,他在其最新的长篇小说《群山绝响》中表现出非常鲜明的"个人化写作"特色。一方面,通过还原出个人作为历史活动中的真实主体以及极尽详细地展示农村日常生活的细节,小说消解掉了"文革"历史的政治性以及意识形态色彩,拓宽了文学的表现领域;另一方面,在对"文革"历史的政治性进行消解的同时,历史的严肃性以及由此带来的对历史所具有的反思的力量也在减弱,而拓宽文学表现领域背后所出现的是作家价值立场的隐退以及社会责任感的缺失。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环保意识也得到了逐步的提升。生态环保教育应从娃娃抓起。本文以生态环保视域为出发点,从利用绘本了解环保作用、通过绘本创设环保情境、开展游戏挖掘绘本内容和结合实际家园共创环保四个方面阐述了如何以幼儿绘本为媒介,对幼儿实施生态环保理念的教育教学工作,真正将生态环保工作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8.
以原机械工业部所属高等院校的萌生和发展为主线 ,简要回顾了当代中国机械高等教育的四个历史发展阶段 ,即创建打基础时期、在调整中发展壮大时期、“文革”停滞不前时期和改革开放后蓬勃发展时期 ,同时对其历史经验与教训进行了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19.
著名作家萧平“文革”题材小说独具特色,完美地展示了那一特殊时期的人性的残缺。这种完美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真实感受的抒写,将扭曲的人性艺术地、淋漓尽致地呈示出来,在残缺中绽放了美丽;二是用“爱”来疗救、弥补残缺的人性,最终使人性走向完美。作品在反思批判历史、揭露残缺人性的同时,也让读者看到了美与爱的存在,这也是萧平“文革”题材小说的最大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20.
知青小说是中国新时期文坛上独有的一道风景。对“文革”和“上山下乡”历史的书写是其共同的母题。但是相同的历史却在文本中呈现了不同的反映形式,表面的姿态掩盖了一部分作家作品真实的历史记忆。破开凝结在文本外坚硬的冰壳,我们可以看到蕴藏在文本下真实的记忆潜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