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战后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它的历史由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这个在“硬件”和“软件”不协调发展的“弯路”上行进了70多年的国家,终于被外力强迫转入了资产阶级民主体制的“正道”。相对以往的封建法西斯体制而言,这无疑是一次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革。这一变革,使日本社会各界均面目一新,统统被纳入英美式的国家总体制中,新闻界当然也不例外。以下,分若干个侧面,考察战后近50年来新闻法制的概貌。 一、国家(政府)层次 首先需说明,战后日本彻底地实行了“三权分立”,故所谓“国家”包括立法、司法、行政三方面。但无可否认,政府自有其特殊作用,并常单独对新闻界施加影响。所以,拟就此多费一些笔墨。  相似文献   

2.
撞击式打印机是所有以击打动作完成复制任务打印设备的统称,也是激光打印机和喷墨打印机大规模商业化前的主要硬拷贝输出设备,曾作为主要甚至唯一的计算机外围设备风光一时。大多数撞击式打印机已退出了历史舞台,只有少数撞击式打印机类型仍然活跃在硬拷贝输出领域,例如针式打印机和特殊类型的行式打印机。  相似文献   

3.
日本新闻法制研究的转向宁新80年代中期以前,日本学者在研究媒介的“表现自由”问题时多强调新闻媒介和新闻工作者作为民众代言人而享有的社会独立地位。学者们作为新闻媒介的“辩护士”站在新闻界立场上为争取媒介的新闻与言论出版自由而批判官方权力的干预,甚至分析...  相似文献   

4.
我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以来,随着政治上的拨乱反正,全党工作重心的转移,开放和搞活政策的推行,我国的新同事业也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这首先表现在规模的不断扩大。于去年三月一日截止的统计,我国现有报纸2192家。其中仅邮局发行的766家报纸,期发量就达一亿五千万份。比1980年翻了一番,是建国初期的26倍。报纸种类出现多样化。除了各级共产党的机关报外,还出现了琳琅满目的各种报纸。有民主党派和非政党的综合性报纸,有分别以少年儿童、青年、老年、妇女、工人、农民、军队和华侨为对象的报纸。有包括经济、科技、政法、文化、教育、体育、卫生健康、社会生活服务,广播电视以及行  相似文献   

5.
宣传活动是人类社会的一项重要社会活动。新闻事业产生后,新闻媒介成为宣传活动的重要手段。所谓反映舆论、引导舆论,其实质就是宣传。新闻报道是宣传工作中主要的形式之一。但是不能把新闻活动和宣传活动等同起来,用新闻作宣传必须遵循新闻工作的规律。什么叫宣传?宣传就是将人们的意见愿望有目的地扩散、传播出去,以求得某种效果。宣传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涵意。广义的宣传即包括一切对群众说明讲解,使群众相信并跟着走的行为,狭义的宣传,一般仅指具有政治意义的宣传活动。宣传和新闻报道同属人类社会的传播行为,两者有相同的方  相似文献   

6.
今天的日本,不仅是一个经济大国,也是一个新闻大国,这已为世人所公认.它的报纸总发行量现已超过6,000万份,仅次于苏、美,占世界第三位.而报纸总是由人来办的,那么,可以断定它的新闻教育也很发达吧?是的,短短几十年来,随着日本新闻事业和新闻研究的迅速发展,新闻教育也得到了较大的普及和提高.日本新闻教育的新芽初发,可追溯到六十年前,即1920年,当时,有一个三田新闻学会开始在大学里举办一些新闻讲座.而正式的大学教育机构产生于1929年,即由小野秀雄在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内创立了新闻研究室(现东京大学新闻研究所前身),在开展研究的同时,以  相似文献   

7.
对迄今为止的日本机构知识库的发展经过及其加以概述。特别以京都大学为例,对于其自引进以来至今的运用和实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现今的日本新闻事业管理体制是二战后在美国的主导下形成的,是一种以自由化 为核心的国家法制与新闻界自律相结合的管理体制。这种体制既类同于美国,同时又有日本自身的特点。 日本现今没有制定专门的新闻法,类似于新闻法的一些条款主要分散在《宪法》。《民法》和《刑法》等法规中。因此,所谓的日本新闻法,其实就是由《宪法》、《民法》和《刑法》等法规中的有关条款拼凑而成,其特点也就由这些具体的法规所确定,因此,日本整个法制的特点在一定意义上也就决定了日本新闻法的特点。 日本在明治维新后的1875年曾颁布《报纸条例》…  相似文献   

9.
您大概到过北京的八达岭或慕田峪攀登过巍峨蜿蜒的万里长城吧?那一个接一个不知尽头的烽火台,您知道它们的用途吗? 舞剧《丝路花雨》再现了当年烽火台的功能.贪赃枉法的守关官勾结土匪劫走波斯驼队,画匠“神笔张”冒死爬上烽火台点燃烽火,顿时,火光闪闪,官兵降临,丝绸之路又是阳光洒遍……《后汉书·光武帝纪下》有李贤注曰:“昼则燔燧,夜乃举烽.”烟为燧,白烟缭绕,日间望得远;烽为火,光焰冲天,夜间看得明.这燧烽,原是一种信息.烽火台,原是发布信息的“机关”. 美国传记文学《根》,其中记录了鼓语对非洲土著居民社会生活的巨大作用.一个炎热而安静的下午,全村居民在茅屋门口或在猴面包树下歇凉.忽然,传  相似文献   

10.
法律是维护国家稳定和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最强有力的武器,也是捍卫人民群众权力和利益的工具。法制新闻作为向人们普及法律知识、传播法律观念的重要媒介,在新的传播格局下,受网络媒体、移动媒体等新兴媒体的影响,发生了重大变化,呈现出新的特征。但是,纸媒作为最具专业性和权威性的媒体之一,在法制新闻传播中仍占据着不可动摇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如果我们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言论、活动称为“大言大行”的话,那么,发生在民间的琐琐碎碎的事情,老百姓细细琐琐的言谈话语,就不妨称为“琐言琐事”。大言大行,可以成为大新闻、头条新闻、要闻版新闻;琐言琐事,只要选择得好,也可以成为好新闻、花边新闻,被转载、被收入集子,受到广泛称赞。大言大行的题材有限,记者参与采写的机会少;琐言琐事,则是无限的,随时随地都可以在你身边和你涉猎的范围内发生。应该说,它是普通记者和通讯员的主要新闻资源。它对普通  相似文献   

12.
新闻导语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新闻(消息)的开头。毛泽东同志曾说过:“一切较长的文电,均应开门见山,首先提出要点,即于开端处,先用极简要文句说明全文的目的或结论(现在新闻学上称为“导语”,亦即中国古人所谓‘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唤起阅者注  相似文献   

13.
写新闻注意抓细节。把抽象的东西用生动活泼的细节表现出来。这是新闻界一位前辈谈到新闻改革时提出的一个建议。许多同行对这个见解颇表赞同。那么,什么是细节呢?它原本指的是文学艺术作品中细腻地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的最小的组成单位,它以具体生动地反映出事物的特征、刻划人物的个性,从而增强艺术感染力。它虽然是用于文学创作的,对新闻写作是否也用得上呢? 有的同志说,新闻写作强调客观地叙述事实,  相似文献   

14.
新闻要真、短,快、活、强,也需要美,这似乎已得到新闻界的公认。现在有不少人呼吁,建立新闻美学,这是很好的建议。那么,什么是新闻美?它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本文想作一些探讨。新闻美的核心——事实美新闻美,首先表现于被报道事实的美。新闻是用事实说话.如果事实不美,那么新闻美也就无从谈起。因此,我认为,新闻美的核心是事实、内容、材料。请看《追求——记社会主义实干家、优秀知识分子栾茀》稿中感人的一段: 1971年的大年初一,漫天大雪,赵家老老小小  相似文献   

15.
确定立意之后动手写新闻,就要进行取材。这好比盖房子,有了设计方案准备施工时,需要选好优质的材料,才能按照设计建成结实、适用、美观的房屋。同样道理,只有好的立意,没有好的素材,也难写出精彩感人的报道。因此,取材对表达新闻的立意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闻界拨乱反正,闯开了一个又一个的极左路线统治下被视为“禁区”的报道领域,社会新闻便是其中之一。今天,随着新闻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晚报的兴起,新闻界愈来愈重视社会新闻的报道.新华社国内新闻广播已开始增加社会新闻的份量,不少大报也开辟了社会新闻的专栏.为了促使社会新闻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我们有必要对这个报道领域进行一番探讨,包括西方社会新闻报道的成败,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7.
所谓新闻中的引语,即是新闻写作时插入采访对象或有关人士的话。现在,不少记者和通讯员写新闻,一般只知道叙述事实,却不习惯或不善于运用引语,往往影响到新闻报道的质量,这也是当前新闻写作有待改进的一个课题。殊不知,新闻写作虽然强调客观地叙述事实,但并不排斥引用采访对象或有关人士的话。倘若新闻中用上必要的引语,有时会产生种种积极的作用。突出的一点,写作时巧用引语,等于给新闻中撒进了“味精”,可以使通篇报道有了“鲜味”。这里不妨举一例。本来会议新闻常常写得死板,年复一年大体上是一个“模式”,不是堆砌些“隆重召开”、“气氛热烈”之类的形容词,就是排列大串名单,写些“会议认为”,“会议指出”等等套话,让人一看就兴味索然。可是,如能巧用些引  相似文献   

18.
从事新闻工作20多年,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写完一篇觉得有点意思的稿件,总喜欢写几句经验教训之类的感想留着。现从这堆杂感中挑出几篇,稍加修饰后原汁原味端出去,或许对那些刚刚从事新闻工作的青年朋友有些参考价值。聊天常能发现好线索搜集报道线索,通常采取五种方式:一是召集了解情况的同志开座谈会,请他们提供有报道价值的线索;二是注意翻阅有关内部材料,从中寻找可以公开报道的线索;三是参加有关会议,从与会人员的发言中了解报道线索;四是亲临可产生新闻的现场,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线索;五是经常找人聊天,从闲谈的只言片语…  相似文献   

19.
谈起新闻中的角度,新闻界一位同行打过这样一个比喻: 到北京游览颐和园的人们,稍加留意都会发现,在那斗折漫回的廊壁上,建筑师们特意砌就一个个形状各异的窗口,形成了观赏湖光山色的不同角度。当你透过一个个扇形、棱形、圆形等窗口,从不同的角度望去:或波光浩渺,画舫点点;或翠山远跳,亭台隐现……。这种园林设计的艺术和建筑师们的匠心,对我们选择不同角度写好新闻不是有一定的启迪吗? 这个比喻或许不够确切,但对写新闻选好角度的作用确有相似之妙。所谓新闻中的角度,指的是选择新闻题材进行  相似文献   

20.
众所周知,“何时”是新闻诸要素之一。它是新闻的本质属性,也是新闻价值构成的一个最基本因素。这因为,时间是揭示事情发生、事态发展以及原因、结果等进程的概念。没有时间概念,不仅无法判断这一事实到底是不是“新闻”,也难以判断这件事发生的时间背景及其价值。所以,时间要素是这一事或那一人构成“新闻”的一个前提。新闻报道中缺乏时间,往往就不成其为新闻了。人们常说,新闻是“易碎品”。这是对新闻的“生命”一种形象说法,实指新闻的“生命”是短促的。它随着时间的逝去而消失其作用和意义。西方一位新闻学家说过这样的话:“不管报道的事件具有怎样的意义,涉及的人物多么重要,新闻价值总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减少。”法国作家安德烈·盖德在解释新闻的时候,又强调时间对新闻的重要性。他说:“任何事情,到了明天,都会比今天更少使人感兴趣。”因为,在世界上每天都发生种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