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大学治理时代的来临,我国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相应地,对权力的要求也有所增加。复合共治理论顺应了这一发展趋势,为学生在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中争取应有的权力提供了理论依据。由于历史和制度等原因,在我国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中,学生权力的运行出现了“权利”与“权力”概念混淆、保障制度缺乏以及权力异化等方面的问题。借鉴西方大学中学生权力发展的经验,探寻我国现存问题的成因,有助于找到有效解决问题的途径,进而更好地发挥学生权力在大学共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大学内部治理面临“班长”与“校长”、“人治”与“法制”、“个治”与“共治”的困惑,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混淆失衡,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流于形式,导致了大学治理权力失衡。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发挥“制度”、“机制”作用,对大学权力进行有效制衡,在权力约束权力中,促进大学内部权力的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3.
行政化倾向使我国大学权力结构呈现出一元化的特征,它不符合学术组织本质的要求,不利于大学学术的良性发展.推行“去行政化”改革,建立基于科学理性的多元共享治理体制,调整大学权力结构与关系,不但是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加强大学科学管理的需要,更是重塑大学精神、回归学术本质的需要.调整行政权力关系,要求调整行政权力的内部关系,转变行政工作性质,建立专业化的行政团队;调整学术权力关系,重在落实教授治学,建立多元学术主体共担权力、共治学术的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战略背景下,以“一流化”为战略导向的中国大学亟待发掘大学内部治理能力的核心地位,尤其是理性审视作为治理单元的权力配置问题。目前,中国大学的内部治理权力呈现出结构失衡化、边界模糊化、参与边缘化的特征。从国际层面来看,英美大学的内部治理权力功能的现实实践集中凸显了“多元治理”民主化特征和“权力制衡”分权化特征。“走向多元善治”将是中国大学内部治理权力优化的应有之义,科学的权力配置、不同权力的多元共治、明晰的权力边界、避免治理的脱序化乃是现代化大学内部治理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治理共同体是新时代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强有力保障。治理共同体是一个关系治理系统,同时也是复合共同体、参与共同体和卓越共同体,它的教育诉求表现为:以权力为尊重服务、以合作开拓视野、以教师领导角色提升治理能力、以教学质量创建卓越文化。构建治理共同体需要整体性思维、制定战略规划、达成质量保证的共识、培育自治共治意识和形成平衡机制。治理共同体是大学有效治理的重要理念与行动。  相似文献   

6.
大学治理体系现代化背后的自治价值与他治价值、多元共治价值与一元分治价值以及民主价值与集中价值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目前我国大学治理体系现代化面临一定的价值矛盾,具体表现为自治价值与他治价值、多元共治价值与一元分治价值及民主价值与集中价值的冲突。推进我国大学治理体系现代化,提升大学治理能力,需要将自治价值与他治价值、多元共治价值与一元分治价值、民主价值与集中价值整合起来,保障现代大学学术使命和社会使命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国际政治环境的变化、大学新使命及创新型大学的出现、高等教育财政紧缩等内外环境的变化,高等教育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高等教育管理变革势在必行。我国大学与政府、社会、市场的新型关系格局正在形成,以多元共治和依法治理为基础的大学治理正成为高等教育管理的新常态。新常态下的大学治理呈现出理念、逻辑和方法等方面的转型,突出强化在大学法人地位的基础上,吸纳社会人士,转变政府角色,增强学术权力,努力建构既反映大学治理基本价值,又符合我国现实境遇、富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政府依法行政、管办分离,大学依法办学、自主管理,社会依法参与、多元共治。  相似文献   

8.
高等教育是印度教育的名片。印度对高等教育的治理进行了广泛探索,其治理变革在印度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印度高等教育治理进程的核心即不同利益相关者权力结构的演变。在经历殖民控制、集权管理、逐步分权和多元共治的四次变革后,印度高等教育最终形成了政府、大学、市场、社会共同参与的治理体系;其治理结构由外部(政府、市场、社会相结合)和内部(大学自治)两部分构成,契合教育治理"多元主体""合作""共治"的本质要求。印度高等教育治理的基本逻辑回答了治理的起点、内容和目标等问题。大学"自治"是印度高等教育治理的逻辑起点,多元"共治"是治理的逻辑核心,通过多元"共治"走向教育"善治"则是印度高等教育治理的最终落脚点。  相似文献   

9.
运用书目共现分析系统(Bicomb软件)和SPSS 20.0数据分析软件对中国知网学术期刊总库中我国大学治理的研究现状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我国大学治理研究主要集中在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博弈、学术自由、大学自治与现代大学制度、大学治理主体、治理模式与治理利益、美国大学章程、共同治理等研究领域。因此,要实现高效而又顺畅的大学治理,未来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我国民办高校治理、大学治理文化、大学治理机制和大学治理研究视角的研究,以丰富大学治理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0.
推进大学治理改革是我国大学改革的战略方向。在现代大学治理中,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我国大学治理中存在行政权力扩张而学术权力弱化的失衡局面。这种状况的出现有历史和现实的多重原因。我国大学治理改革要确立以学术权力为核心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提升学术权力在大学治理体系中的作用,需要通过提升学术机构的地位、加强大学法治规章建设、培育以学术精神为核心的现代大学精神等三个方面来实现。  相似文献   

11.
美国大学“共治”管理理念述评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辨析“共治”概念的基础上,认为美国大学管理的“共治”理念有别于教授治校和大学自治。是指大学各类成员共同参与大学治理。论文全面介绍了“共治”理念在美国大学的发展、面临的挑战,并结合我国大学管理提出了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12.
论现代大学制度下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大学制度是关于大学管理与运行的规则体系,是以大学的学术性本质为根据的,确定大学存在与发展的规则体系。大学的内部治理结构主要是指大学内部的主要管理权力机构的结合情况。我国大学内部治理的特色在于除了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还包括以党委为领导的政治权力。如何处理好这三方面的关系成了搞好我国大学内部治理的关键问题。我国大学目前的内部治理模式是典型的集权模式,其主要的弊病在于党政不分、学术权力地位低微。本文针对这种情况对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改革进行了分析,希望对我国大学内部治理改革起到积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学生是现代大学的核心利益相关者,他们对于分享治理权力存在必然的要求。法国学者阿尔都塞在20世纪60年代就认识到这一点。他在"劳动分工"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学生权力阈限"的主张。该主张既为学生权力的存在提供了合理支撑,也较好地明晰了其运行边界。但在现代大学治理过程中,他的这一主张遭到"误读",导致了学生权力在制度上缺失和在实践中参与性虚置的问题。要想破解上述问题,一方面须完善大学治理的制度,增强学生权力的合法性,另一方面须通过"询唤"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搭建共治平台来提升学生权力在实践中参与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大学有效治理的实质是依据大学权力运行规律,在分权制衡的基础上,实现权力对权力的制约以及权利对权力的制约。大学实现有效治理,需要明确界定政府行政管理权和大学自主权、以及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范围,用大学权利和社会权力制约政府权力;用社会权力制约大学权力;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相互制衡;保障教师、学生、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主体权利,实现对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制约。美国大学治理充分体现了分权制衡的思想,对我国大学实现有效治理具有借鉴意义。反思我国大学治理的立法和运行现状,应当构建有效的治理结构,做到政府宏观调控,大学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教工民主监督,社会有效参与。  相似文献   

15.
学科治理是基于知识生产、组织行为、社会需求三重逻辑的必然选择,从学科建设走向治理是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制度保障。现实审视,学科治理主体“貌合神离”、学科治理权力“僭越缺位”、学科治理制度“内外失衡”、学科治理文化“藩篱阻隔”等,制约了大学学科发展及其治理成效。实践中,亟须推进多元主体及其权力的协同共治、加强学科治理制度内外联动、强化学科治理文化的价值认同,实现学科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大学治理被提上政策议程,使政府和大学之间的关系和各自的定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政府角色的新向度将是多主体的权力中心,大学应当属于第三部门,而双方的合作、共治和平衡将是治理环境下落实大学自主权、保证政府的政治理想和大学的学术价值追求、实现共赢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7.
大学治理的引进,需要考虑中国高等教育的现实,走本土化创新的道路。结构性因素是影响我国大学内部治理的核心因素,是构建大学治理"中国模式"的逻辑主线。我国大学内部治理是在政府主导下进行的,受三方面的结构性因素影响,即权力结构、组织结构与价值结构。在实践中,权力结构的优化是实现我国大学有效治理的重要策略。大学内部权力有效运作依赖于内部组织结构的整合。大学"内部人"以及组织行为的互动与共识,形成中国特色的大学治理价值是大学治理"本土化"的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18.
积极推进二级学院治理对实现大学善治、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具有重要意义。受科层式管理、传统治理的影响,当前二级学院治理面临结构不合理、权力失衡和文化缺失的困境。分布式领导作为一种新型领导理念,为完善二级学院治理提供了新思路。为完善二级学院治理,学院应建立起多元共治、分工协作的扁平化组织,在外处理好与学校和政府的层级关系,在内要平衡政治、行政和学术三大权力关系,同时通过制度安排和价值引导推进治理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9.
地方行业特色大学在服务行业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其发展受限于一元制治理主体、双子科层化治理结构、"大行政、小学术"的行政权力的强势地位和资源配置的不尽合理等问题的束缚,使高校陷入了利益相关者参与治理主动性不高、固化科层组织影响效率提升、创造力受制于行政权力、发展特色不彰等困境.为此,高校要从完善大学章程、建立多元利益相关者参与的治理主体、科学设置治理结构等方面,构建地方行业特色大学的多元共治体系.  相似文献   

20.
课程治理体制决定课程治理的指导思想与原则、组织与方式、权力与责任、路线与机制,是课程改革发展须首先解决的根本性问题。在当代课程治理体制研究中,从统一转向分散,成为课程治理体制改革的最强声音;实现多元权力共享与多元主体共治,成为课程治理体制建构的最大共识。多元权力共享与多元主体共治是当代课程治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但却需规避因对“分权论”与“共治论”的过度诠释而引发的弱化国家治理权力、地位与作用的误判与误导问题。课程具有鲜明的国家属性、意志与逻辑。课程治理属于国家职能,是国家事权、公权。推进课程治理体系现代化,迫切需要遵循国家逻辑,构建课程治理的国家体制,即国家主导与统筹的多元性、垂直型、一体式课程治理体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