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实验证明,人确实可以产生附在“别的什么”身上的错觉,那个时候的“我”到底是什么?  相似文献   

2.
某教育网上在争论“人类灵魂工程师”问题。李镇西先生希望教师“自觉地摘下这个神圣的面具”,宽容先生则反驳说“‘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命题仍然是很有重要意义的”,“中国呼唤人类灵魂工程师”。  相似文献   

3.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光荣而艰巨。那么,如何才能做好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呢?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爱”。  相似文献   

4.
为了准确理解和把握"科学探究"的本质及其规律,避免和克服"科学探究"过程中的泛化与异化,需要以一种反思与超越的视角来理解和认识。以哲学的视角,从"问题""解释"和"实验"等方面对"科学探究"进行实践和思考,是一种有效的尝试。  相似文献   

5.
陶军 《河北教育》2011,(10):21-21
小学科学作为一门综合课,包含大量的观察、实验等课内外活动,为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素质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科学课学习的中心环节是科学实验探究,是在师生不断创新中推进教与学的动态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结合教学实际,对一些实验进行改进,将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收到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6.
11月17日 阴"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人类灵魂工程师"一词原是前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对作家的称谓,后来被教育家加里宁引用到教育界,他说:"很多教师常常忘记他们应该是教育家,而教育家也就是人类灵魂工程师。"从此,"人类灵魂工程师"成为老师特定的称谓,这也是社会给予教师的崇高赞誉。  相似文献   

7.
艺术作为表达人类情感的特殊方式,承载着艺术家对人类,对人生的终极关怀精神。终极关怀是对人的灵魂而言的,是对人类生存根本问题的思考与探索,如人生的意义,人的命运,人的幸福,灵魂的归宿等。这些问题始终萦绕在人类心头,既让人困惑,又让人着迷。在《红楼梦·黛玉葬花》一节中,就透露出作者深沉的终极关怀精神。正是作品的这种对灵魂关怀的品质,引发读者的共鸣,使其沉醉在对命运和神秘未知的思索中,享受超越世俗的快乐,作品也因此而葆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8.
肖天乐 《河南教育》2011,(12):24-25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中国.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或许正因为此。很多人也非常认同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观点。但是.教师到底是不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学生的灵魂可不可以被教师加工?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关乎人的独立、人的尊严。关乎教育的本质。  相似文献   

9.
对“生命”的关注和探寻是叶舟小说的基本内核。他总是在文字背后用睿智的眼光来打量着天地间的一切生命,从而使一切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充盈着“生命”的智慧,潜藏着关于“生”与“死”的沉思。叶舟的小说在平静的表层下,以温暖和叩问关注着俗世中的个体生命和生存,体现了人类在尘世中寻求精神皈依和灵魂救赎的“生命意识”,暗示着“生命”的终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白芳  焦健 《宜宾学院学报》2011,(7):45-46,56
马克思对人类解放和共产主义给予强烈的精神投入和价值关注,并力求从对理论问题和现实社会问题的关注中把握时代的根本问题———资本主义存在的合法性问题,因为在马克思看来只有在对问题的不断追问中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马克思强烈的"问题意识"和以问题为导向的哲学研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和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马克思的"问题意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当代发展的内在诉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相似文献   

11.
李镇西 《班主任》2012,(5):63-65
正在中国传统教育中,有一些关于向学生学习的论述,比如《论语》中的"不耻下问",《礼记》中的"教学相长"(虽然这四个字的最初意思并非指师生之间的互相学习,而是指教育者本人教与学的互相促进),还有韩愈在《师说》中的"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等等,但这些似乎都只是关于学业上的。而在精神方面——思想、道德乃至人格上呢?恐怕更多的是  相似文献   

12.
于珍 《中国教师》2009,(7):29-30
<正>"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个比喻在我国家喻户晓,不仅为普通大众共识,而且也为官方所认可,经常被用于领导人的讲话和报告之中。最近,学界对这个比喻的合理性提出质疑,认为教师  相似文献   

13.
杨小英 《辅导员》2011,(9):15-17
生活中处处有哲学。幼儿与哲学有着天然的紧密联系,幼儿天生是一个主动探究者,是主动寻求智慧的积极冒险家,他们对生活充满着好奇和尝试的冲动,幼儿的心智常能以极其朴素和敏锐的观察力,提出许多具有哲学意味的问题,幼儿思维中体现了很多哲学思维的特征,常常不自觉地就运用了哲学思维方法。当然,这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素养,做有心人,善  相似文献   

14.
美学作为一门审美教育课程,其教学不应该是抽象枯燥的理论阐释,无论是从学科性质、教学目的还是学生需求出发,都应该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重思辨轻感悟、重理性知识轻感性知识的教学方式,"反思—整合—体验"式教学模式就是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的一种探索。  相似文献   

15.
论文是作者通过说理的方式来说服读者,使读者接受自己观点的一种文体,它与教材最大不同之处就在于,论文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始终必须围绕读者的“问题”来做文章。论文“问题”能否成立的判断条件是:①读者有疑问;②读者有兴趣;③作者能回答。一篇论文如果不具有问题意识,其主要表现往往是:①虚构问题;②只说常识话;③口号式文字表达;④语言晦涩;⑤为引用而引用。能否提出“问题”与作者提炼问题的能力有关,提炼问题的方法一般有:①作相反的思考;②请读者提问;③换位思考。提炼问题的能力与问题意识有很大关系。问题意识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培养:①同一主题同时看;②研究A,也看非A;③经常参加辩论会等。  相似文献   

16.
面向“问题意识”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问题意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要求,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本性、关注现实的方式和自身的生命力所决定的。问题意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和推进中国化研究的现实要求。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培育新的问题意识,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全球性问题给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带来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7.
学生有解题过程的亲身经历和实践体验,但是,他们在解题过程中,通过亲身经历产生的思想、方法和奇思妙想,没有得到交流、肯定、强化,浪费了宝贵的学习资源。教师一定要转变教育观念,改变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习惯。  相似文献   

18.
教育的现状和教育研究的现状令人担忧教育哲学工作者用一些早已没有生命力的所谓哲学概念"指导"教育实践而不是以哲学的气质介入"教育",使教育哲学走失了方向;教育学家所探讨的教育本质和现实教育的其它出路不容易由教育工作者付诸实施.同时,代际和同辈之间的教育中科学因素少之又少,因而用"教育科学"来指称当前的教育研究,实在是一种尊称;人们对教育自身的改变缺少一种技术的眼光,没有将教育的积累看成是一门技术的发展历程,甚至将教育的工具和环境误以为是"教育技术",使真正的教育技术的改善处于"遗忘"和"误以为"的历史境遇.由此看来,将真正的哲学、科学和技术的眼光、思想方法引进教育生活中是教育研究工作者需要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科学探究活动是学生进行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一方面。科学探究活动不仅涉及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定计划、进行观察、动手实验和制作、搜集证据、做出解释,还涉及探究结果的表达、评价、讨论与交流。另一方面,探究活动有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形成,但必须与科学知识的学习紧密结合,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亲历实践,在感知和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更重要的是科学探究不仅可以使小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而且可以使他们识别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科学。  相似文献   

20.
科学探究在《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笔者曾经几次观摩中学物理教师实验技能比赛,也曾多次深入到课堂听课,发现有不少教师的实验技能不容乐观,存在着不少问题。例如,有的实验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