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乡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中华文化发展之根,承载着乡村一代代人的生产生活方式等,对其传承与创新是必要的。乡村学校处于乡村场域,乡土文化滋养其发展,其涵养乡土文化生态。但现下乡村学校评价与乡土文化脱轨,内容与乡土文化脱离,活动与乡土文化脱节,造成乡村学校精神之钙的缺失。基于此,采用在地化教育视角,研究重新焕发乡村学校中乡土文化内容,激发乡村学校中乡土文化的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2.
在当代历史裂变的大时代背景之下,中国乡土文化始终都作为历史的一个极其显性的因素而存在着,而乡土文化在历史变革中也首当其冲地成为话语建构的试验场。新世纪乡土文化在承接了一个世纪的中国现代化发展历程之后,乡土所面临的抉择似乎不是由其自身决定的,它是被动的存在。本土文化的嬗变与人文价值的迷思使得新世纪乡土文化的发展面临着诸多的窘境,在乱象丛生的表象下,新世纪乡土文化也在寻求着自身的突围与裂变。  相似文献   

3.
陶少鸿的《百年不孤》以岑氏家族为核心,通过塑造五代乡贤形象,展现了20世纪乡贤文化的传承与变迁.乡贤们在乡土社会生活中传承乡贤文化,维护乡土秩序,践行传统仁义价值观.他们在保有强大的乡土精神坚守的同时积极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地更新自身思想观念、人文关怀模式和文化传承与教化方式,在乡村治理和乡土伦理道德维护方面发挥了巨...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以广州为调查对象,重点关注广州美丽乡村建设中岭南乡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问题。为了更好地保护与传承乡土文化,应着力建立一套保护与传承机制,明确政府、社会、农民等各自承担的职责和乡土文化传承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短视频的兴起,为自媒体的乡土实践提供了全新的发展契机。乡土短视频从符号、想象、角色和叙事等多重结构层面,建构了乡土社会的独特媒介景观,并掀起了媒介化乡村下的乡土文化传播热潮。视觉文本符号建构的乡土景观,呈现出内生性、媒介化、狂欢式的景观表征。乡土文化是乡村振兴的原动力,从文化的视角剖析乡土短视频中的景观建构与文化传播,反思实践主体和乡土文化传播乱象,对传承与发展乡土文化、实现文化繁荣、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近代以来,在历史与现实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乡村教师的乡土文化自信正慢慢消解。基于文化自信的三个维度分析当前乡村教师遭遇的乡土文化缺失困境,究其原因是:乡村教师的文化适应与教师教育体系的区隔;城市文化冲击引发乡村教师乡村文化认同危机;"边缘人"身份与断裂的乡土文化教育导致乡土文化实践缺失。面对现实,乡村教师需回归乡土,增进对乡土文化的了解,地方政府与教育行政部门需重视乡村教师的发展特质;推进乡土文化建设,增强乡村教师乡土文化认同;制定利于乡土文化实践的教育策略,推动乡村教师乡土文化自信的回归与重塑。  相似文献   

7.
“在地性”通过课程在高校与地方之间进行双向流动与转化,逐步形成有地方特色并获得地方高度认同的课程文化,促进高校与地方的共同发展。人才培养目标同质化、课程设置缺乏地域特色、乡土情怀缺失等导致地方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固化,制约了“接地气”的人才培养。地方高师院校的办学定位决定了其课程文化的“在地性”,“接地气”课程文化追求与地方形成了共生模式,在地化教育为地方提供了“贴地式”的人才培养,因而课程文化“在地性”追求成为地方高师院校的必然选择。地方高师院校课程文化“在地性”追求的实现路径是:立足本土,继承与发扬地域文化,培养具有乡土情怀的教师;文化扎根,自觉践行文化自觉,构建文化落地的课程体系;生命在场,贴地行走的“课程扶志”,实现乡土教育理想。  相似文献   

8.
美术资源是属于当地人薪火相传的地方文化。乡土美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旨在让学生认识、了解其所生活、居住的环境,进而欣赏家乡文化、关怀家乡文化、热爱家乡文化,从而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具有乡土气息的文化艺术作品。将乡土资源引入到学校美术教育中来,这对于乡土美术和学校美术教育来说是一项双赢的决策;同时,充分利用乡土美术资源,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美术与情感、美术与社会、美术与文化、美术与生活的关系,有利于给农村学校美术教育带来发展的新契机。一、乡土美术特色课程,升华了学生思想情感,培养了学生综合创意。乡土美术特色资源来自于学生校园、学生生活,学生对之有一种亲情、乡情。学生用彩豆、芦苇、稻草等乡土资源进行大胆构思、技法创新,  相似文献   

9.
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从文化——历史层去解读美术符号,这就涉及到新课程所着力推荐的美术传承文化的取向。关于这一命题,近来学界屡有提及。笔者觉得,美术传承文化应当从我们当地鲜活的乡土文化人手。那如何将乡土文化与美术教学活动有效结合,让孩子更多地介入乡土文化的交流呢?笔者观看了大地的工作——第四回《刺桐花开》后,受益匪浅,以下是笔者的几点感悟。  相似文献   

10.
乡土文艺已经成为当代文化变迁与文化守成的现代化进程中,世界各民族所面临的文化诀择与生存选择的叙事符号。我国的乡土文艺也在这种文化复兴的时代潮流中成为当下文学艺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其普遍把地方色彩、风俗人情、农村农民等题材或风格特征视为乡土文艺的本质特征,从而以文艺的题材、风格、表现形式等形式特征,来取代乡土社会的文化形态特征,这样研究和界定乡土文化,势必背离了乡土文艺的文化本质。本文拟从文化人类学的范畴内涵来界定乡土文艺的内容与特征,为当下的乡土文艺研究提供学理建构的理论平台。  相似文献   

11.
温州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保护和传承温州本土文化,不仅可以提升温州城市文化建设和文化品位,更是重建温州人形象与精神内涵的需要。地方高校具有传承本土文化的明显优势。温州各高校应正确认识代表着温州人民智慧和人文精神内涵的本土文化意义和价值,自觉承担起保护、传承和发展本土文化的使命。  相似文献   

12.
名人故里是一种重要的旅游品牌,对地方旅游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江油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出生和青年时期生活的地方,拥有李白故居、李白纪念馆等李白文化旅游资源。现阶段,江油的"李白故里"旅游品牌的潜在价值没有被发挥出来,市场体量非常有限,这也是我国名人故里旅游品牌开发面临的普遍困境。名人故里旅游品牌的开发应摒弃经济利益至上的短视行为,回归到名人故里的本质内涵,以本土文化为平台,从休闲旅游和公益旅游的市场定位着手,着力培育当地居民的名人文化特质和地方的名人文化氛围,在此基础上塑造与名人故里相得益彰、互相呼应的地方特色和品牌形象。最终,开发商、当地政府、游客以及当地人都会从中获益。  相似文献   

13.
保定作为一座有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古城,拥有很多新兴城市所无法比拟的文化资源优势。保定市应抓住当前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机遇。进一步整合保定文化资源.提高城市文化创新能力。大幅度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以打造和凸显古城文化符号为突破口。从而突出地方特色,形成保定文化的合力。扩大保定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滕州辛绪及周边村庄加快了从传统礼俗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形成一种地方性礼俗:喝喜酒,不收喜礼。这一礼俗的形成既有地方历史文化渊源,也是传统文化观念在新时期同经济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产物。这一礼俗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礼俗的形式,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引发我们对传统与现代不同文化观念更多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保定作为一座有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古城,拥有很多新兴城市所无法比拟的文化资源优势。保定市应抓住当前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机遇,进一步整合保定文化资源,提高城市文化创新能力,大幅度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以打造和凸显古城文化符号为突破口,从而突出地方特色,形成保定文化的合力,扩大保定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武夷山特有的岩韵文学、书画作品、陶瓷艺术、宗教礼仪等多种文化形式进行分析,阐述了这些文化形式与岩茶之间的历史渊源,提出了将独具地域特色的武夷文化融入到岩茶包装设计中的重要性。这对丰富武夷岩茶包装的表现形式,提高武夷岩茶品牌的文化内涵,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并对武夷山历史文化、民俗习惯和旅游资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居民语言影响研究是旅游对目的社会文化影响研究的重要方面,是分析当地社会、文化变迁的重要指数。在对阳朔历村的语言影响调查研究中发现,旅游带来了地方语言体系结构的重建,并决定着居民语言的主要内容。语言交换学习的过程中,也推动了地方社会文化的新发展,实现了不同文化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云南少数民族织绣纹样是云南民族文化的结晶,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本原文化的哲学体系、艺术体系、造型体系以及色彩体系。由于云南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以及云南地区各民族文化、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和相对滞后性、封闭性,致使云南少数民族织绣纹样具有地域性、本原性、原初性、多元性、边缘性以及功利性等独特的文化内涵特点。  相似文献   

19.
博客文化的现状、特征及健康发展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问卷调查表明人们普遍认为博客文化具有操作便捷性、参与广泛性、表达自由性、内容复杂性、目的多样性、反馈即时性、影响双向性的特征。针对这些特征,应发挥博客自身优势,拓展其应用领域,树立正确的观念,减少不良博客的影响和侵蚀,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以引导博客文化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当前地方文化旅游正凭借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和文化氛围而日益演变成为一种备受青睐的旅游形式。泰州要建设"形神兼备的文化名城",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必须以体现地方文化特色为切入点,对旅游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包装提升,以期实现文化旅游的深度开发,切实增强泰州地方文化旅游区域的吸引力和辐射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