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戮"之探究     
上古汉语中的"戮",其义不同于"杀",今人往往忽略它们之间的区别.其含义略等于"责罚以示众".对活人可以行戮,对死人也可以行戮.  相似文献   

2.
在训诂中,“杀”、“戮”往往可以互训,但以《左传》为文献依据,分析“戮”字在不同语境中的使用情况,发现戮”在上古的含义并不同于“杀”,它重在责罚以示众。  相似文献   

3.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2010年版)收有《荆轲刺秦壬》一文,文中“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中的“戮没”一词,教材注释为:“杀戮和没收”重要的人杀掉。其它人等收为奴隶。而《汉语大词典》认为此句中的“戮没”是“杀戮”的意思。我们认为。戮没。当释为“杀戮”。  相似文献   

4.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收入《荆轲刺秦王》。对“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一句,教材把“戮没”注为“杀戮和没收。重要的人杀掉,其他人等收为奴婢。”  相似文献   

5.
赵宣子荐贤     
赵宣子言韩献子于灵公;以为司马。河曲之役,赵孟使人以其乘车干行, 献子执而戮之。众咸曰:“韩厥必不没矣。其主朝升之,而暮戮其车,其谁安之?”宣子召而礼之,曰:“吾闻事君者,比而不党。夫周以举义,比也;举以其私,党也。夫军事无犯,犯而不隐,义也。吾言女于  相似文献   

6.
1.“没”不是“没收”   《荆轲刺秦王》:“父母宗族,皆为戮没。”教材注“戮没”:“杀戮和没收。重要的杀,较轻的没收入官为奴婢。”先秦文献中,表示没收罪犯家属为奴婢的词一般用“入”。如《周礼·司厉》:“其奴,男子入端隶,女子入于舂橐。”而“没”作为“没收”义似出现于汉代。例如《史记·平淮书》:“匿不自占,占不悉,戍边一岁,没入缗钱。”又如《南史·东昏侯纪》:“寄附隐藏,复加收没。”《荆轲刺秦王》乃先秦文献,“没”不能训为“没收”,“没”与“戮”系同义复词,满门抄斩的意思。   2.“商于”之地何所…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说文冲的三对互训词进行了辩释。“玩”与“弄”的区别在于玩具有随意性、短时间性和观赏性,常作名词;弄具有技艺性、长时间性和被观赏性,作动词。“芰”与“”的区别是芰本指菱叶而本指果实。“杀”与“戮”的区别是戮本指古代的一种刑罚,剥夺受戮者的生命并对之进行残辱,对象必须是人,但生死均可,施动者须人,施受异体;杀可以是刑杀,也可以是一般的杀,对象可人可物,但须生者,施受一般异体,也可同体。  相似文献   

8.
词诂五则     
本文探讨了古代汉语中五个词语的意义。认为“好会”是指“友好的会见”,据此纠正了有些著者的断句错误;“少益耆食”中的“益”是“渐”的意思;“常以身翼蔽沛公”中“翼”不是名词作状语,而是动词用法,袁“遮蔽、掩护”义,“翼”“蔽”同义连用:“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中“戮没”是同义复合词,袁“杀戮”义;“神来下教我”中的“下教”义为“教于在已之下者”。  相似文献   

9.
甲锡澎六,热庵艘 色痴戮新世纪足球裁判帆器人上海市阂行中学周立意飞到月球去播种内蒙古通辽市实验幼儿园吴楠神苟的“水”王涛北京市密云县穆家峪新农村小学少年科幻画廊  相似文献   

10.
《殽之战》中“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一句的语法特点本不难分析,课本却作了让人难以理解的注释,“(如果)我们国君把我们杀了,死了也将不忘这次失败.之以为戮,以之为戮。之,代词,指我们。”我认为此句中的“之”,不是代词,当为“助词”。它用于主语“寡君”和谓语“以为戮”之间,作用是标志这个句子不再有独立性,而作为复句的第一个分句出现,表示话还没有讲完,让读者等待下文,这样就起到了突出和强调“死且不朽”  相似文献   

11.
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从实现其血腥的殖民统治利益出发,就曾推动伪满洲国采用和制定适应不同时期要求之学校教育制度。本拟从对日伪先后所施行的学制分析中,进一步呈现东北沦陷时期殖民教育的本质,戮穿日本右翼势力时而宣扬的日本在东北统治“有理”“有功”之滥言。  相似文献   

12.
僇人与罪人     
柳子厚《始得西山宴游记》:“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傈。”僇人,有释作罪人者。案:僇与戮同。《国语·晋语》:“魏绛戮寡人之弟。”韦昭注:“戮,辱也。”《史记·楚世家》:“初灵王会兵于申,僇越大夫常寿过。”《史记·田单列传》:“吾惧燕人据吾城外冢墓,  相似文献   

13.
高中语文第五册《郩之战》“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一句,解释颇多分歧,有些教师往往感到无所适从,不可不辨析一下。且摘几种注释如下: 1.(如果)我们国君把我们杀了,死了也将不忘这次的失败。之以为戮,以之为戮。Z,代词,指我们。(高级中学《语文》第五册) 2.寡君:指秦穆公。之以为戮:即“以之为戮”,对累臣们执行刑罚。(徐中玉教授主编《大学语文》修订本第10页) 3.寡君若把我杀了,虽死也不忘晋君的  相似文献   

14.
“情不情”兮奈我何试说“宝钗”对《红楼梦》的观感与情结周广曾脂本《红楼梦》第二十一回,有一大段回前总批:有客题《红楼梦》一律,失其姓氏,惟见其诗意骇警,故录于斯:“自执金矛又执戈,自相戕戮自张罗。茜纱公子情无限,脂砚先生恨几多。是幼是真空历遍,闲风闲...  相似文献   

15.
“死且不朽”注释疑议泾县中学陈晓保《之战》中“寡人之以为戮,死且不朽”一句,教材注为:“(如果)我们国君把我们杀了,(虽然)死了,也将不磨灭。表示当死,不冤。之,结构助词。”笔者对“死且不朽”的注释有异议,现与教材编者商榷。要正确理解一个词语,就必须...  相似文献   

16.
《千忠戮》是中国戏曲史上一部重要的剧作,但它为何人所作的问题至今没有定论,现在一般倾向于将其归为李玉所作。然而《千忠戮》的美学倾向与李玉的剧作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与追求稳定中心的皇权意识有所不同,《千忠戮》的天子圣明观念明显淡化;与抽象处理矛盾冲突的古典方式有所不同,《千忠戮》开始突破忠奸两种观念的对立,人物性格具有了多重性和复杂性;与最终达到平衡状态或大团圆有所不同,《千忠戮》的结局出现了明显淡化团圆的趋向。将《千忠戮》从李玉的作品中分离出来,并不是一个单纯的作品归属问题,实际上,它关系着我们对包括戏曲演变在内的整个明清文艺思潮的审视和理解。  相似文献   

17.
古汉语学界对《左传·鞌之战》“自今无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于此,将为戮乎”中“自今”一语的解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考之于语言事实,此“自今”当为“从今以后”之义,整个句子当为因果倒装的感叹句,句末“乎”字当为感叹语气词。  相似文献   

18.
唐代科举制度自身的不完善是导致科举舞弊的主要原因。其主要表现为申送过程中举子资格审查流于形式,举子取解可以“不本乡贯”;考试过程中的“行卷”,“公荐”,“通榜”,“呈榜”等人为因素对考试结果的制约。  相似文献   

19.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一样,句子的主语可以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主动者,即通常所说的主动句(或者叫主动式);也可以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即通常称之谓被动句(或叫作被动式).所谓被动,就是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这种被动式的叙述句,我们称之谓被动句.例如:(1)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史记·屈原贾生列传》)(2)父母宗族,皆为戮没.(《战国策·燕策》)例(1)“兵”是被“挫”的,“地”是被“削”的,主语都是后面动词所表示的被动者,受事者.这便是被动句.例(2)有“为”作被动的标志,“父母宗族”成为被戮的被动者、受事者.这也是被动句.  相似文献   

20.
《殽之战》:“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课本注:“[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如果)我们国君把我们杀了,(虽然)死了,也将不磨灭。表示当死,不冤。之,结构助词。”此注对“死且不朽”的解释,不确。《汉语大词典》注:“[死且不朽]犹言至死不忘。”此解正确。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