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我国优秀男子铅球运动员推铅球技术动作的运动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09年全国田径大奖赛(广东肇庆)男子铅球选手前8名中采用背向滑步技术的6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影像分析等方法进行运动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运动员在滑步过程中重心最高速度和铅球最高速度的差值过大,影响过渡阶段和最佳推铅球姿势的形成。在过渡阶段,我国部分运动员左脚着地后左腿没有及时的推动右髋向投掷方向移动造成速度下降过多。在最后用力阶段,我国部分运动员下肢的转动幅度大于上肢,超越器械的效果不太理想。  相似文献   

2.
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和比较分析法,对2009年柏林世界田径锦标赛女子铅球前八名运动员的技术动作进行生物力学分析。结果表明:优越的身体形态条件是成为世界一流铅球运动员的基础;在滑步开始阶段奖牌获得者就具备了较高的身体重心速度,滑步和最后用力阶段与其他运动员没有太大区别,过渡阶段要高于其他运动员;过渡阶段奖牌获得者的肩轴和髋轴平均角速度大于其他运动员,两者之差呈减小趋势;在最后用力阶段奖牌获得者能在最短的时间获得较大的速度增量和加速度;出手速度是获得较好运动成绩的主导因素,出手角度、出手高度与运动员各自技术特点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以第十届全运会男子铅球项目前6名运动员的滑步技术为研究对象,运用运动学方法对我国优秀男子铅球运动员的滑步技术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右腿摆动最高速度基本上出现在右腿积极蹬伸阶段,但存在着右脚蹬地角较大、滑步时间较长、右髋角较大等问题,从而减小了身体重心的水平速度,增大了身体重心的垂直速度,使滑步阶段铅球速度和身体重心速度相应减少,从而影响最后成绩。  相似文献   

4.
以全运会前3名女子铅球运动员为研究对象,主要运用生物力学测试法和比较分析法对从时间、空间和速度角度对她们推铅球技术的运动学技术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我国优秀铅球运动员滑步阶段速度低,巩立娇滑步阶段其铅球和身体重心速度稳定,李梅菊和李玲铅球加速运动过早;滑步摆动阶段启动铅球和身体重心速度变化大,具有滑步时间和距离短,滑步速度慢、摆动幅度小的技术特点;转换阶段时间短,李梅菊和李玲铅球加速用力早,躯干抬起过高,动作幅度小;最后用力阶段时间和做功距离短;李玲采用蹬伸用力为主整体向前的用力形式,身体位移小;巩立娇、李梅菊右侧超越左侧的最后用力形式,左、右髋位移距离大;出手高度低;巩立娇具有出手速度快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为探索"旋转式"和"滑步式"铅球投掷最后用力技术的特点,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及录像分析等方法对全国田径大奖赛男子铅球冠、亚军的最后用力技术的运动学特征进行博弈分析。结果表明:在最后用力初期,旋转式投掷技术中铅球的平均速度(2.55±0.50 m/s)小于滑步式铅球的平均速度(3.29±0.34 m/s),最后用力后期,旋转式投掷技术中铅球的平均速度(8.54±2.82 m/s)略大于滑步式铅球的平均速度(8.32±2.61 m/s);在最后用力的整个过程中,旋转式投掷技术中人体重心的平均速度(1.65±0.35 m/s)明显小于滑步式人体重心的平均速度(2.09±0.29 m/s);在最后用力初期,旋转式投掷技术中右侧肩髋速度均明显小于滑步式右侧肩髋速度,但进入最后用力后期,旋转式的左肩的峰值速度(4.6 m/s),明显高于滑步式的左肩速度(3.09 m/s),随后左侧肩髋速度降到最低点,出现了一个骤降的"拐点"。结论:1)旋转式投掷技术比滑步式在最后用力阶段更能有效的增大铅球的运行速度;2)旋转式投掷技术比滑步式更能有效控制人体重心的速度变化,有利于提高动作稳定性;3)旋转式投掷最后用力过程中,铅球的加速度保持平稳上升过程,滑步投掷中铅球的加速度呈现了波浪式的变化特点;4)旋转式与滑步式投掷技术中,左侧肩髋速度变化趋势相同,都出现了一个速度骤降的"拐点",充分体现了左侧环节的积极主动着地,形成有力的支撑制动,有利于动量向右侧投掷臂的转移。  相似文献   

6.
采用近景定机三维摄像测量法、三维运动学分析法,对济南全运会前3名女子铅球运动员进行技术解析。结果表明:滑步阶段李玲左腿摆动与右腿蹬伸配合不合理,李玲与李梅菊右脚着地瞬间身体重心速度和铅球速度差值较大,影响了超越器械动作的效果。过渡阶段3名运动员右髋速度均大于左髋速度,有利于髋横轴对肩横轴的超越和身体肌群的有效拉长。最后用力阶段3名运动员右髋、右肩、右肘和铅球4个环节的速度逐渐增加,用力顺序合理,但加速能力不同。3名运动员铅球离手时左侧撑蹬技术均不甚理想,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屈髋屈膝现象,影响了用力效果。  相似文献   

7.
铅球投掷滑步的作用不仅使铅球获得一定的预先运行速度,而且将人体处于推铅球前最良好的准备状态(精神高度集中,超越器械和拉紧有关肌群),从而使投掷在利用滑步惯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机体的能力对铅球进行最后的加速。  相似文献   

8.
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的教学重点是最后用力,难点是滑步与最后用力的衔接,滑步与最后用力衔接的好坏直接影响铅球的成绩。滑步与最后用力的衔接之所以成为技术难点,就在于滑步产生预先速度在与最后用力的衔接中会受到一定的损失,其实际利用率仅占3040%,换言之,如果滑步与最后用力  相似文献   

9.
对我国优秀铅球运动员过渡阶段主要技术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国优秀铅球运动员过渡阶段相关运动环节及铅球的速度节奏进行了生物力学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运动员身体重心和铅球运动速度曲线在过渡阶段的分合对提高运动成绩有重大的作用;过渡阶段摆动腿快速落地缩短单支撑时间是尽快形成双支撑进入最后用力的关键;我国优秀铅球运动员在双支撑前便开始最后用力,有待于提高向下运动的抗冲击负荷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研制开发出一种实用新型铅球投掷训练器,并运用该投掷训练器对铅球选修课的大学生进行一学期试验,结果表明实验后实验班的投掷技术与运动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班,该铅球投掷训练器科学实用,符合铅球背向滑步投掷技术的原理与特点,能有效提高铅球背向滑步投掷技术和成绩.  相似文献   

11.
采用影像分析法、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等对12名背向滑步推铅球选手最后用力时身体重心和铅球的速度变化进行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在最后用力时人体重心速度和铅球速度的变化呈现出先相同后不同的运动特点,且铅球的速度变化存在一个"拐点"。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跳投已成为现代篮球比赛中的主要得分手段。对不同水平比赛中三分跳投的动作特征比较,能揭示其共性特征和优化特征。方法:采用比赛现场三维摄像,视讯解析系统,单因素方差分析等方法采集,解析及统计数据,分析了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CBA,高水平组),中国大学生篮球超级联赛(CUBS,中水平组),高校业余联赛(低水平组)等3个水平比赛的三分跳投。结论:跳投的共性特征有:1)跳投的各动作阶段持续时间所占比例大小依次为举球阶段,稳定阶段,投球阶段,随球阶段,准备阶段。2)远距离投篮都在重心达最高点之前出手,需借助重心向上的速度,以给球更大的初速度,产生更大的出手速度。3)各关节遵循了近侧端→远侧端的发力顺序,各关节角速度从近侧端→远侧端依次增大。最大伸肘速度与球出手瞬间几乎同步,可能对球的出手速度影响最大。4)稳定阶段小幅度的肘外张角与上肢关节解剖结构的限制有关。上臂的外展,肩轴,髋轴的旋转有利于肘,腕,眼正对篮圈,保持上肢各关节的屈伸运动与球的飞行方向一致,也使球在出手前更接近篮圈。5)在比赛中,出手时躯干小幅度的后倾可以拉开与防守者的水平距离,减少来自防守的干扰。也有利于保持身体的平衡和动作的稳定,并形成更大的出手角度。跳投的优化特征有:1)高水平组在一次完整的跳投中持续更长时间,表现在有更长的稳定阶段,腾空时间和随球阶段。可能是高水平组更高的起跳高度和更接近重心最高点的出手时机引起。更长的稳定阶段和腾空时间使其身体重心更稳定,并有更充裕的时间调节身体姿态和对球的控制,更长的随球阶段则表明动作完成得更充分、舒展,有利于产生更好的动作效果。2)高、中水平组相对于低水平组有更高的出手高度,其原因除身高外,更主要的是起跳高度和出手时机。  相似文献   

13.
判断作纯滚动的刚体所受静摩擦力的方向,只要假设此刻刚体不受到静摩擦力的作用,那么刚体上的触点相对于接触面运动的加速度的反方向,即为静摩擦力的方向。对于刚体作"既滚且滑"的运动,此时触点与接触面之间的相对速度不为零,因此,刚体受到的是滑动摩擦力,我们只须考虑触点相对于接触面的速度,好可判断摩擦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运用三维摄影解析和运动学研究等方法,对河北省不同时期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推铅球的最后用力技术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对李梅素、李梅菊、巩立娇3名优秀铅球奥运选手分别在1997年第8届全运会女子铅球决赛、2003年全国田径大奖赛(肇庆站)、2007年全国田径大奖赛(石家庄)和2008年4月全国田径大奖赛(萧山站)比赛上最后用力技术录像分析,揭示河北省新老3代女子铅球奥运选手最后用力技术上的个性差异。  相似文献   

15.
对少年运动员韩非推铅球技术的节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日本松下M90型录像机,拍录韩非比赛状态的6次试掷技术.对其6次背向滑步推铅球完整动作,采用中国爱捷公司人体运动图像测量仪,采集有关数据,对数据进行统计学"一元回归"处理,探索时间节奏与成绩之间的内在联系规律,并进行技术分析.结论:韩非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在A.C.D.三个动作阶段呈现出时间节奏短成绩高的相关性.其滑步后左脚下压的时间节奏长虽然与成绩呈正相关,但这是一明显的错误定型.如果缩短滑步的时间,改进左腿过渡步动作阶段的错误动作定型,其铅球成绩将取得长足的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