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三国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者陈寿,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南充)人。生于蜀汉后主建兴十一年(233),卒于晋惠帝元康七年(297),享年六十五岁。陈寿幼年受学于同郡学者谯周,“聪警敏识,属文富艳”,在蜀亡以前,曾出仕为观阁令史,但遭到宦官黄皓排黜。公元二六三年,蜀汉灭亡,时陈寿三十一岁,居父丧间得疾,令侍婢调治  相似文献   

2.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四川南充)人。生于蜀汉后主建兴十一年(233年),卒于晋惠帝元康七年(297年),年六十五岁。陈寿少时受学于同郡古史学家谯周,“聪警敏识,厉文富艳”。在蜀汉政权下,陈寿出仕为观阁令史。当时宦者黄皓专权,许多朝臣都谄附他,陈寿独不然,所以屡被谴黜。炎兴元年(263年),蜀汉后主为曹魏所灭,这时陈寿三十一岁。两年之后,司马炎夺取曹魏政权,建立晋朝,是为晋武帝。  相似文献   

3.
黄皓本是刘禅身边的小宦官,他从微至贵,成为三国时唯一一位史载于册的权阉,他在朝中与部分大臣结成党羽,排除异己,使朝纲败坏,加速了蜀汉政权灭亡的进程。宦官是寄生在皇权上的一块毒瘤,其权力的来源源自皇帝,因此黄皓能够专权,和刘禅的信任与放纵是分不开的,而刘禅也是借培植黄皓来巩固皇权;其次,黄皓作为刘禅身边的宠信,朝中部分大臣为了获得重用,与黄皓相勾结,扩大了黄皓在朝廷中的势力;再者,蜀汉沿袭东汉的的宦官制度,在制度上为黄皓专权提供了可乘之机。  相似文献   

4.
陈寿笔下的刘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寿《三国志》所描述是有关刘备最早最详尽的史料。陈寿对刘备特为春顾与欣赏 ,在刘备身上表现了以蜀汉为正统的政治倾向。  相似文献   

5.
诸葛亮是蜀汉最重要的领导者之一,为蜀汉政权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但其在领导行为上的战略失误、自知不足、不善育才、不当用人、不善授权、赏罚不平、不善纳谏等领导过失,使得蜀汉最先灭亡。蜀汉“成也诸葛,败也诸葛”。  相似文献   

6.
蜀汉史学家杨戏所著《季汉辅臣赞》是三国时期论赞体的杰出作品,具有相当重要的史学价值。杨戏以“季汉”为名作赞,确立了蜀汉正统的话语,而汉末三国的正统论的论争亦发端于此。《季汉辅臣赞》对于蜀汉君臣的品评相较于陈寿的品评不尽相同,两者对于人物的态度各异,《辅臣赞》中更是有许多陈寿所没有品评的人物,笔者将做简要分析,不足之处还望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7.
爱说实话的刘阿斗刘备死后,蜀汉由昏庸无能的刘禅即了皇帝泣,一切军国大政都由丞相掌管。诸葛亮等一班元老重臣相继死后,国势日趋衰微了。公元263年,蜀汉终于为曹魏所灭。蜀汉灭亡之后,魏国的权臣司马昭便派人把刘禅接到了洛阳,实际上是把这蜀汉废帝刘阿斗弄到眼...  相似文献   

8.
蜀汉有无史官的争议源于陈寿"国不置史,注记无官"之说。唐朝史学家刘知几首先对此说提出了强烈质疑。刘知几之后,历代几乎都有学者对这一问题发表了看法。今天将这些议论归纳起来,虽然不外乎只是"无"和"有"两种基本意见,但是争议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还是需要认真对待的,尤其是现代一些学者对陈寿"国不置史,注记无官"的理解出现了偏差更需要纠正。陈寿说"国不置史"或可理解为是蜀汉史官(注记官)制度不完善的反映,而并非是完全没有设置史官。  相似文献   

9.
三国时期,汉中因地处关中、巴蜀两大经济区域之间,道路汇集,地形险要,又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利于驻兵镇守或向对方出击,所以是蜀魏激烈争夺的战略要地。但是汉中对蜀魏双方的影响是不均等的,汉中之得失对蜀汉政权是生死攸关,而对曹魏则是“鸡肋”。蜀汉曾根据其对魏战略屡次调整汉中兵力配置。姜维在景耀元年放弃汉中外围,退守汉、乐二城,部署严重失误,促成了北线防御体系的崩溃和蜀汉的迅速灭亡。  相似文献   

10.
公元263年,司马昭派邓艾、钟会等伐蜀。后主刘禅投降,蜀汉灭亡。公元265年,司马炎废魏帝曹奂,自立为帝,国号晋。新成立的司马氏政权为笼络民心,征蜀汉旧臣入朝做官。李密在蜀汉以至孝闻名于世,且为人刚正,颇有文名。所谓“求忠臣必于孝子之家”,像李密这种孝子贤孙,当然是首选。  相似文献   

11.
对于蜀汉灭亡之原因,近年来最具影响的就是不同地域势力集团矛盾说。但仔细考察,这种说法的根据是不足的。蜀汉内部的矛盾可能按进取者与保守者来划分会更确切一些。蜀汉的亡国,首先是其政治目标越来越无法实现,对外战争又使国贫民困不断加剧,从而导致域内民众信心普遍丧失;其次是这种信心丧失恰好与当时的普遍认知汇合,以致蜀汉国家认同破裂,谯周劝降后主得以成功。谯周的人生经历恰好生动地展现了这个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2.
︽出师表︾人物补释江苏省东台市新曹农场中学刘世友《出师表》一文提及蜀汉诸多人名,有侍中郭攸之、费,侍郎董允,将军向宠,尚书陈震,作者给他们以很高的评价。教材对这几人未作详注,特根据陈寿《三国志》人物传记而作此补释。费,字文伟,少孤,依族父为生,游...  相似文献   

13.
曹操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为什么在《三国演义》中却成了反面人物?首先,是受封建正统观念的影响。在中国封建社会中,人们总是将统一全国后的封建王朝奉为正统。若出现同时建立的封建政权,总要确定一个为主体,作为继承国家政权的正统势力.其他则为“后窃”、“偏安”之类。东汉末年.群雄纷争.演出力三国鼎立的政治局面、西晋统一后,将换作为正统是理所当然的、和K史记》、《汉书)、\后汉书Z并列被称为前四史的《三国志卿等趣为正统。作者陈寿.本是蜀汉东观秘书郎,曹魏灭蜀汉并被晋取代后,他作了西…  相似文献   

14.
张鑫 《巢湖学院学报》2010,12(1):113-116
蜀汉政权在三国时代一直积贫、积弱,原因众多,但内部派系斗争绵亘不断却是历来史家所极少关注的重要原因之一。刘备草创军事集团之始,以关羽、张飞为代表的元老派便与以诸葛亮为代表的荆州派发生龃龉;蜀汉政权建立之后,内部的派系斗争愈演愈烈,元老派、荆州派、益州派相互争权;刘备与诸葛亮相继去世后,新旧派系实力随即发生消长,内耗不断直至蜀汉政权灭亡。  相似文献   

15.
《三国演义》塑造孔明形象的文人审美倾向张金亮在蜀汉灭亡到《三国演义》成书前的千余年间,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便已不断出现于史传、章表、诗歌、话本、杂剧等文学样式之中。与这诸种文学并行发展着的民间艺术,也世代相传地演述着三国的故事,塑造着诸葛亮这一杰出人物...  相似文献   

16.
绵阳是三国时期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地方,蜀汉政权兴于涪县,最后灭亡也在涪县。绵阳有丰富的三国化景观,三国遗迹遍布绵阳,三国的历史传说在绵阳久传不衰,以三国为主题的建筑、雕塑、壁画遍布全市。有关三国的戏剧在绵阳久演不衰。刚健有为,积极进取,以民为本,严己宽人,崇尚忠义智通等三国化精神对绵阳化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编辑导语 一部《三国演义》,虽以历史为题材,展现东汉末年及魏、蜀、吴三国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但它毕竟是一部历史小说,而且代表着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因此这部作品又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精美的艺术特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部名著,去挖掘其深邃的思想内涵,品味优美的艺术特色. 思想内涵 《三国演义》这部巨著大致上以陈寿《三国志》的历史范围为基础,从文学角度再现了汉末黄巾起义到西晋统一这八九十年间的演变过程.作品以蜀汉为正统,处处尊刘贬曹,与陈寿《三国志》以魏晋为正统有别,历来视此为《三国演义》的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18.
李兵兵 《考试周刊》2015,(23):24-25
<正>陈寿(233—297年),字承祚,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北)人。少好学,师事谯周,在蜀汉曾任观阁令史。公元268年,入晋为官,历任著作郎、治书侍御史等职。280年,晋灭东吴,天下归一,开始撰写《三国志》,297年,陈寿病卒,时年六十五。梁州大中正、尚书郎范鈆等上表说:"故治书侍御史陈寿作《三国志》,辞多劝诫,明乎得失,有益风化,虽文艳不若相如,而质直过之,愿垂采录。"1于是晋惠帝令人到陈寿家中抄写其书,藏之  相似文献   

19.
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载汉水流域的《沔水》与《江水》、《渭水》一样,均占三卷篇幅,将汉水视为文化大河,更为重要的是郦道元曾在汉水上游考察过。因此,《水经注》中的诸葛亮遗踪文化价值,远在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三国志注》之上。郦道元虽是北朝人,以曹魏为正统,但对南国蜀汉丞相诸葛亮格外崇敬。在汉水中游的襄阳,郦道元着重描写了诸葛亮隐居待时期间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在汉水上游的汉中,郦道元则重点考察了诸葛亮北伐曹魏时期的山川形势。总之,《水经注》对汉水流域诸葛亮文化遗踪的考察和记述,完全可以弥补陈寿的《三国志》中无"地理志"的缺憾。  相似文献   

20.
考析四川广安出土的“陈寿故里碑”所引发的《三国志》作者陈寿和宋状元何涣的籍贯问题,认为清代刻立的“陈寿故里碑”没有多大的学术价值,不足以动摇陈寿为南充人和何涣为都江堰人的传统说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