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正今年年初,教育部发布《关于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禁烟有关事项的通知》,发布了"禁止在中小学幼儿园内吸烟"、"严格限制在高等学校内吸烟"、"建立禁烟工作长效机制"等一系列禁令。一时间,"校园禁烟"再度成为校园内外的热门话题。政策:校园全面禁烟有了"尚方宝剑"高维松是汉寿县新兴乡中学的一名教师,有20余年烟龄的他和他的同事张爱国老师近日开始了一场规模空前的"革命":发誓要与多年的老伙伴——"香烟"决裂。自从教育部下达"禁烟令"以来,新兴乡中学专  相似文献   

2.
要闻     
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摘编自《人民日报》,2014年2月12日)教育部向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发出"禁烟令"教育部近日发布关于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禁烟有关事项的通知,提出"禁止在中小学幼儿园内吸烟""严格限制在高等学校内吸烟""建立禁烟工作长效机制"等一系列"禁烟令"。通知指出,凡进入中小学、中职学校、幼儿园,任何人、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一律不准吸烟。校长是学校禁烟第一责任人。校门口显眼处要设立"无烟校园"或禁烟标志。学校不设置吸烟区,  相似文献   

3.
为有效推行禁烟政策,实现"二年禁毒,六年禁烟"目标,1939年4月皖南行署成立戒烟所。戒烟所规模较大、设备齐全、管理规范、成效显著,在抗战的艰难时局下,殊为不易。  相似文献   

4.
19世纪30年代,鸦片烟毒已经大肆泛滥于中国,给当时社会带来巨大危害.禁烟成为当下政府不能回避的问题,禁烟成效如何,也往往成为当下政府管理能力的映射.从雍正朝到咸丰朝,历届清政府都采取了严厉的禁烟举措,但烟毒不仅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反而有"除弊而弊愈甚"之势.究其原因,其间政府关乎禁烟的决策、组织、控制都存有管理职能缺失的弊端.政府管理能力如此低下预示着烟毒泛滥也是一种必然.  相似文献   

5.
在禁烟抗英斗争中和战后沉痛的反思总结中,魏源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禁毒思想体系。他愤怒谴责英美鸦片贩子的罪行,深入总结清朝政府"内禁"不效和"外禁"失利的经验教训,强烈要求清政府从速从严禁绝鸦片,并为《南京条约》签订后的清政府如何有效禁烟提出了颇具近代战略意义的对策。魏源禁烟抗英思想中的法治意识、策略意识、改革开放与和平发展意识,是魏源思想的精华,是近代中国政治思想史上的一块瑰宝,值得好好珍惜。  相似文献   

6.
光绪七年至光绪十年间山西的禁毒运动是张的禁烟思想的切实体现,政府与民间相辅相成的禁烟主体、禁种与禁吸齐头并进的禁烟策略、先难后易恩威并施的禁烟方法和富有延续性的禁烟法令构成了张氏借鉴以往、以示后人的禁烟政策的主体结构.正是在这种严密合理的禁烟理论指导下,晋省的禁烟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为清末新政时期的禁烟运动提供了可兹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7.
南京沦陷前,由于国民政府实施了"二年禁毒六年禁烟计划",从而使南京成为当时全国禁烟的楷模城市。南京沦陷后,日军与南京伪政权相互勾结,疯狂地向南京输送毒品,实行鸦片专卖政策。同时,日本特务、浪人及其商人也疯狂地走私毒品。"官土"和"私土"的盛行,导致毒品在南京地区迅速泛滥,给南京市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相似文献   

8.
郭嵩焘认识到烟毒对近代中国人民和社会的严重危害以及禁绝鸦片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制定详细禁烟章程、在学校严禁鸦片和官绅合作开展禁烟等主张。郭嵩焘还在家乡组织了禁烟公社和思贤讲社,召集族间子弟和有识之士参加,并积极讨论、宣传禁烟。郭嵩焘是封建官僚厉行禁烟的典范。  相似文献   

9.
林篪 《文教资料》2011,(14):113-115
清末的禁烟运动是指在1906年清廷颁布禁烟上谕以后至1917年英国完全终止鸦片贸易前后约10年的时间。基层民众是指罂粟种植者、烟馆老板、鸦片商和一些烟,以及一些民间改革家和有识之士。这一次的禁烟可以说是一次成功的运动。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是跌宕起伏的,本文从基层民众对待禁烟运动和他们参与的禁烟运动的表现来看待这场清末的禁烟运动。  相似文献   

10.
晚清时期由清政府组织的两次大规模的禁烟运动——林则徐禁烟、清末新政时期禁烟,尽管有许多相似之处,如政府的坚定决心、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然而,效果却相差甚远,一个无疾而终,另一个则成效显著。出现这种现象,是历史合力作用的结果,即两次禁烟运动的国际、国内环境的不同影响着这两次禁烟运动的成效。  相似文献   

11.
自清季赵尔丰奉命治边,实施改土归流开始,西康始出现师范教育。赵氏在西康以"兴学"为"收拾边地人心第一要务",大力发展师范教育。短短几年间,西康师范教育从无到有,蓬勃发展,遍及西康各地。民国始肇,西康师范陷入沉寂,几乎被摧毁殆尽,虽然历时甚短,但其对西康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作用仍然不容忽视。一方面新式学堂广泛建立,受教育者增加,边民素质得到提高;另一方面民族间交流进一步加深,维护了边疆稳定。其历史经验、成效仍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12.
民国时期西康边茶衰落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见证了西南汉藏民族大融合历史进程的西康边茶在我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是汉藏同胞民族融合、共同发展的活化石。西康边茶业始于唐代,至民国时期,西康边茶业慢慢趋于衰落,衰落原因大致可归纳为内部和外部两大原因,研究表明内部原因是根本原因,边茶业的衰落对当时西康社会经济各方面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3.
西康地区改土归流进程是西藏近代史上的重要一环,对于该地区改土归流前后的社会情状的梳理,有助于了解西康地区与中央政府的关系以及该地区改土归流前后的社会大致情况。  相似文献   

14.
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边疆服务是在国民政府支持下,以教会立场在川康边地从事边疆建设和服务的社会活动,在实地服务与边疆研究方面都有显著成绩,但与其目标相较也存在活动地域狭小、业务范围狭窄等明显缺陷。本文在考量边疆服务成效的基础上,分析了边疆服务的成绩和局限的成因,揭示边疆服务的精神与方法及宗教团体从事边疆建设事业的内外困境。  相似文献   

15.
论民国时期西康建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康建省始于1906年清政府筹划川滇边区。1925年北京政府又设立西康特别行政区。1939年1月,经重庆国民政府批准,西康省政府正式成立,省府设在康定,下辖金沙江以东33县2设治局及金沙江以西13县。西康省的建立,不仅有利于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汉、藏、彝各民族的团结,而且有利于于巩固大西南的国防地位和抗战大后方的基地建设。  相似文献   

16.
第三次康藏纠纷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30年6月,西康甘孜县发生了大金寺和白利乡争夺庙产的事件,随即演变成第三次康藏纠纷,直到1940年才完全解决。它与当时西康地区发生的格桑泽仁事件、诺那事件、甘孜事件以及班禅返藏事件、西康正式建省等重大政治事件都有着密切关联,并对1930年代乃至以后的川、康、藏局势及国民政府的国家统一运动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华岗"把革命实践同理论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对民族问题有深入研究,包括对近百年来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研究,对马列主义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西康乌拉差徭的研究,对土地改革、民族独立与民主运动三者关系的研究和关于民族问题的论辩.这些研究成果,体现出华岗对民族相关问题的探索性思考.  相似文献   

18.
西康建省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康建省始于清末川边藏区的改土归流,民国初年停滞不前,终成于抗战时期的1939年。前后历时30多年,时断时续。在建省过程中,中央与地方以及各地方势力之间展开了长期的权力博弈,最终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完成了建省。西康建省,加强了中央对这一地区的管辖,加快了西康社会的转型,巩固了国防。  相似文献   

19.
医务传教活动在中国兴起后,由沿海逐渐向内地扩展,20世纪初传入到川、康民族地区。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发起的边疆服务运动在川康民族地区开办医院和诊所,开展了大量服务边胞的工作,使彝藏羌民众有史以来第一次接触到西医西药,为改善和提高边地民众的健康水平,为川康西医业的兴起,作出了积极努力。中华基督教会在川康地区的医务传教工作虽取得了突出成绩,布道工作却未能如愿以偿。  相似文献   

20.
近代四川地区(含重庆、西康)虽偏处中国西南一隅,职业教育起步稍晚,但自肇始即独树一帜,在晚清时期的发展已位居全国前列;1915年至1934年间,由于军阀混战影响,发展一度停滞;之后至抗战结束,成为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中心,成就斐然;尽管因时代背景而存在诸多问题,近代四川职教仍然值得今日发展职教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