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入殓师》获奥斯卡外语片奖之后,在日本与影片沾边的一切皆被点石成金。而日本电影业内却认为《入殓师》的获奖不会改变什么  相似文献   

2.
王华 《新闻爱好者》2011,(6):152-153
泷田洋二郎导演的日本影片《入殓师》风格朴实、细腻、庄重,关注普通人的生活、遭遇、情感、死亡,令人动颜感叹,亦帮助观众领悟人生、珍惜亲情、化解矛盾。通过入殓师大悟的态度转变,表达了对不同从业者的尊重。影片人物形象塑造成功、主题思想复杂多义、意味深长,艺术手法朴实、视听语言丰富,独具特色,深得日本本土及不同国度的观众喜爱,获奖无数。本文将从多个不同角度来观照评析。  相似文献   

3.
一部日本电影<入殓师>赢得全球观众的眼泪和感叹,在这个充满竞争、利益争夺和拜金的世界中,一位普普通通的入殓师为我们启示了生命的真谛.殊不如,早在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就有一位家境富裕、养尊处优的女子,已然不顾世俗偏见,入行殓仪师之职,她是中国首位从事殡葬行业的女子,同时也可以说,她是首位在中国传播现代先进西方殡葬文化的先驱,她就是邝金枝女士.  相似文献   

4.
低调的职业     
任越 《档案管理》2011,(3):95-95
说实话,我对日本电影向来不带有任何的好感,可能是民族观念在作祟,但还是在朋友的推荐下,看了一部2008年出品的日本影片《入殓师》。关注当年的奥斯卡颁奖,知道这部电影以黑马的姿态获得了当年的  相似文献   

5.
日本动漫人物夸张的大眼睛、圆脸蛋,一度曾占据了中国动漫市场的很大份额。耳熟能详的《铁臂阿童木》、《樱桃小丸子》、《蜡笔小新》、《灌篮高手》等更是让中国的牙牙幼童、莘莘学子、时尚白领等各年龄群体的人为之着迷。实际上,日本动漫已不仅仅是纯文化上的东西,而且渗透着浓厚的政治色彩。那么,它作为文化传播的形式之一,是采取何种技巧赢得市场的?它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一、雄踞世界市场的“动漫帝国”和打着文化传播口号的日本动漫1996年,日本漫画发行量达到顶峰。1亿2千万人口的日本,竟出版了17亿册漫画,年书刊销售总额为2500…  相似文献   

6.
由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办的"劳动我最美"全国职工微博大赛3月底在京启动以来,吸引了许多普通劳动者和工会干部的热情参与,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纷纷在微博上直播"我的一天",秀出自己的绝活绝技,记录最美的劳动瞬间和感人画面. 4月3日,网民"阿姐青子"在微博上直播了80后入殓师向丹的一天:"由于行业的特殊性以及逝者必须中午12点以前入土、落葬的习俗,80后入殓师向丹早上5点钟起床,搭乘最早一班201路公交车,赶在6点10分前到达青山殡仪馆上岗.在青山殡仪馆的7位入殓师中,80后、90后人殓师就有4位,他们大多毕业于民政学院的殡葬专业,平均年龄30岁不到."  相似文献   

7.
以基督精神自豪的美国,近年来开始重视对东方思想的研究和运用。当西方大闹经济衰退恐慌的时候,美国人惊奇地发现,亚洲的日本和四小龙却一片升平。它们有什么奇方妙药?在这一背景下,美国出现了一股研究亚洲经济成功奥秘的热潮。美国人发现其中的秘方就是中国的古文化。在幽深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跨进了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行列。近年来,许多古典书籍引起了许多国家的重视。在国外,研究《管子》与齐文化的学者日渐增多,尤其在日本,每年都有很多从事对《管子》、齐文化的研究,并在1991年初编成《中国、日本有关管子论文文献总目录索引》,  相似文献   

8.
日本近代中国学界对中国文化的研究,无论就其组织规模,还是研究成果都是世界各国所仅见的。但是,我国学术界对于日本的这种研究势态并不十分了解。为了充分利用日本学者的研究成果,加强中日两国文化的合作与交流,一九七七年十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情报科学研究所第一研究室约请北京大学严绍璗同志编撰《日本的中国学家》一书。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该书现已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付排,预计明年第一季度即可出书。《日本的中国学家》一书,从一千五百余种日本学者研究中国文化的专  相似文献   

9.
奥斯卡大赢家《贫民富翁》,和最佳外语片《入殓师》,两部孕育着"亚洲"和"救经济"元素的影片,同在本届奥斯卡金像奖中获奖应该不是巧合。以相对写实的笔触探讨社会现实问题和人性挣扎的"边缘性"作品,正逐渐增加观众的"好感度"  相似文献   

10.
当美国的脱口秀节目一炮打响娱乐界时,中国的脱口秀节目也开始大步迈进媒介市场。所谓“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国现代娱乐脱口秀从模仿到借鉴一直到走出自己的品牌道路.让人们重新给娱乐定位。在传统文化日渐缺失的背景下,湖南卫视大型公德礼仪脱口秀节目《天天向上》初开先河,把娱乐与传统文化以一种新形式出现在人们面前。  相似文献   

11.
张璐 《大观周刊》2012,(45):74-74
电影色调是影片的主要色彩倾向,在影片中起着传达信息、表达情绪、刻画人物性格和心理变化等作用,它影响着影片基调的形成和影片风格的展现,与影片基调形成对立统一的关系。文章借电影《入殓师》来分析色调如何来传达主题信息并推动剧情发展。  相似文献   

12.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存在都与人的行为密不可分,而提及人以及人的行为,就不得不去解析人的心理特征、心理变化与心理需求等相关的心理问题.漫画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对于日本人就像食用的大米一样重要.不仅在日本深入普通居民的生活,就是在国外也有广阔的市场,单纯从2011年日本漫画总销量前两名的数据来看,就能说明其传播广度.位居榜首的当属《海贼王》,共发行3799.6373万册;第二位则是日漫迷非常熟悉的《火影忍者》,共687.4840万册.就《火影忍者》来说,不仅在日本和东南亚、中国拥有无数漫迷,甚至在法国乃至欧洲都有很多痴迷的fans.作为一个不到两亿人的岛国,日本拥有令全球羡慕的漫画销售量,必然在传播方面有其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3.
报纸史料,对历史发生重大事件连续报道,对于研究史实与当时各方态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盛京时报》(以下简称《时报》)是由日本人中岛真雄1906年在东北创办的第一家大型中文报纸,常肆言中国内政。作为日本侵华文化武器,保存了大量珍贵史料,极具研究价值。通过《时报》对"皇姑屯事件"及对当时中国内政局势报道的考察,深刻反映了日本侵略者企图歪曲事实真相,掩盖侵略意图及对张作霖利用态度转变的整个历程。  相似文献   

14.
在全球消费语境中,不同国家和地方文化的互相改写说明了什么问题?某个形象、故事在不同文化中旅行会发生怎样的改变?特别是以往多为中国改写和模仿西方,但是《花木兰》、《功夫熊猫》和《西游记》都是西方对中国的改写和想象,如何看待西方的“中国想象”?文章便以好莱坞动画大片《功夫熊猫》和日本版电视剧《西游记》为考察对象,分析在跨文化语境中西方的“中国想象”,以及中国观众对于西方改写中国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5.
正李怀宇这本《知识人》价值,不仅仅在于她为我们勾勒了十六位台湾"知识人"的形象,更是因为她对中国文化、知识人群体进行了一次很有意义的"补充"和"开拓"。很荣幸,2012年我读的第一本书,是这本《知识人:台湾文化十六家》(以下简称《知识人》)。对于"知识人"这一说,我不知道有没有官方或坊间的定义,宽泛一点来说,有文化有知识的人都应该算是知识  相似文献   

16.
朱新林 《图书馆杂志》2012,(7):84-88,93
龟井昭阳《楚辞玦》是江户时代古文辞学派治学特点在《楚辞》研究上的体现,是江户时代《楚辞》注解中的佼佼者,是他研治《楚辞》的精粹所在,正如"玦"字义,足以与浅见炯斋、卢东山、冈村瓮谷等人《楚辞》研究成果鼎足而立。目前,梁容若《中国文化交流史论》、星川清孝《楚辞研究》、戴锡琦等主编《屈原学集成》、李庆《日本汉学史》未著录,崔富章师《楚辞书录解题》著录较为简略,竹治贞夫《楚辞研究》、稻畑耕一郎《日本楚辞研究前史述评》、徐公持《日本的楚辞研究》、徐志啸《日本楚辞研究论纲》等研究成果亦语焉不详。由于该书是"日本学者独立地对《楚辞》所作的第一部注解书",在日本《楚辞》学界具有重要地位,故本文对其书作者、体例、内容略作考证,以公诸同好。  相似文献   

17.
《初雪之恋》是由Sang-hee Han导演的一部电影,影片讲述了一位韩国人在日本人的生活,在影片中体现着日本文化,本文将从几个角度浅评日本文化。  相似文献   

18.
单幸 《青年记者》2017,(18):35-36
继2014年《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热播之后,近年来一系列文化类综艺节目再次引发强大收视“热浪”,《中国诗词大会》让人沉醉于诗意之美,《见字如面》让人重拾对书信的感动,《朗读者》更是被赞为综艺节目的一股“清流”.文化类综艺节目刮起的旋风固然有其可取之处,但是高唱“清流”赞歌之时,更应该适时反思不足,只有这样文化类综艺节目才能更好地实现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国以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著称于世。古时候 ,通讯方式落后 ,向往中国灿烂文化的外国君主派使者到中国来访问学习 ,如今 ,图书成了使者 ,海外游子及越来越多的外国人 ,通过图书了解中国 ,对中国图书的兴趣与日俱增 ,中国图书的海外市场已逐步形成规模 ,下面 ,笔者简要分析一下中国图书海外市场的格局 ,与业内人士共同探讨 :一、亚洲市场 :主要包括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泰国等国家日本是中国最大的海外图书市场。多年来 ,我国中文图书在日本的发行量、码洋、贸易额都是第一位的。据《日本文化交流史丛书》介绍 ,日本每…  相似文献   

20.
一段激动人心的回忆 黄卫星:郑老师,您曾经作为大学生合唱团的一员参加过《东方红》的演出,对于新中国前三十年的文化有着切身的体会;同时您现在也是颇有声望的新闻传播学者,所以我想您的一些看法应该对于我们今天研究、认识《东方红》有很重要的意义.我想先问一些关于具体细节的问题吧,当年您参加的大学生合唱团大概有多少人? 郑保卫:当时舞台两边,一边有五六百人,大约有1000多人,包括工人和大学生.整个《东方红》演出人员共有3500人. 黄卫星:您是什么时候开始参加排练的? 郑保卫:我是九月份开始排练的. 黄卫星:您记得《东方红》总共演出大概演了多少场? 郑保卫:演了几十场吧,我还真记不住具体数字了.当时总理经常来看演出.前面的演出主要是给来中国访问的外国领导人看,向他们展示和宣传中国革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