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少数民族音乐教育不仅是国家文化教育中的一种体现,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民族文化和民族教育的发展.高校音乐教育改革牵系到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音乐的可持续性发展又涉及到高校音乐教育的定位和目标.因此,高校音乐教育改革需要明确音乐教育改革的方向,注重教改实施,加强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学科建设.中华民族悠久而灿烂的音乐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它记录着各族人民的音乐创造才能,反映出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在中国音乐的发展史上,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对中国音乐文化有着突出的贡献.据史料记载,夏代就有许多的少数民族至夏王朝来表演乐舞,周代设有专门掌管少数民族音乐的部门和官吏,汉代,中原地区和边疆"四夷"交流频繁,探险家张骞从西域带回乐曲《摩诃兜勒》丰富了当时的乐坛.同时,汉代乐种鼓吹的产生与少数民族音乐有密切的关联.魏晋南北朝是各民族音乐文化大融合的时期,当时流行在中原的少数民族音乐,主要有鲜卑乐、龟兹乐、疏勒乐、西凉乐、高昌乐等.这一时期的少数民族诗歌,如《敕勒歌》、《琅琊王歌辞》等,都是中国音乐史上的优秀作品.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音乐文化发展的高峰,当时宫廷音乐中盛行的"十部乐"大都是少数民族音乐,隋唐音乐文化的高度发展与各民族对音乐的贡献分不开.宋代时期的辽、金、西、夏、喀拉汗等王朝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中原汉族和周边少数民族的文化交流更为密切.如出生在喀拉汗国的突厥族音乐理论家、作曲家兼演奏家艾布·乃斯尔·法拉比创作了"拉克"、"乌夏克"、"乌扎勒"三套木卡姆,他还用拉丁文翻译了大量的音乐理论著作,把东方音乐介绍到欧洲.  相似文献   

2.
林翰 《大观周刊》2012,(6):166-166
我国的民族音乐丰富多彩,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更是异彩纷呈。在高校开展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教育,有利于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有利于增强民族情感,有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3.
廖坤 《大观周刊》2011,(52):216-216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是中屠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的艺术价值在中国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全球化语境下,少数民族文化受到冲击逐渐被边缘化,因此传承与发扬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须从多方面努力探索少数民族自身文化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4.
齐晓雪 《大观周刊》2012,(25):170-170
贵州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西部大开发将打破该地区原有的相对封闭状态,造成内外文化互动,使本土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与冲击下发生突变。这种变化不只是由初级到高级的直接跨越,同时还要承受异类文化的冲击,因而,在文化传承上如果不能及时完成其自身的适应性发展变化过程,则很容易产生断层现象,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将会销声匿迹。因此,应尽快实施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工作,既要在那些已丧失生存环境的古老乐种消亡之前进行大量的收集、整理、记录、保存工作.以保证我们民族音乐文化基固库的相对完整性;同时又要为贵州民族地区的传统音乐寻找到一条能与现实相适应髟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5.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创作出了风格独特的民族音乐.民族音乐不仅体现了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而且为我国音乐文化的传播和传承提供了充足的养分.现代社会中国民族音乐要想获得更加广泛的传播和更加深入的发展,就必须立足国际视野,提高民族音乐在国际上的文化认同感,积极拓展国际市场传播渠道,促进民族音乐的全面发展.由王志国所著的《中国民族音乐的国际推广与传播研究》一书从现代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现状出发,将中国民族音乐的特征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传播民族音乐的不同对策,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6.
朱媛媛 《青年记者》2017,(5):125-126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创作者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改编了传统音乐,这些对少数民族音乐有益的尝试让大众更加深入地了解到少数民族的传统音乐,让更多的人热爱少数民族的传统音乐,增强了少数民族传统音乐在中国音乐舞台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7.
胥晓 《传媒》2021,(15)
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经过数千年的历史沉淀发展至今,吸收了丰富多元的时代元素和地域特征,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随着信息网络的迅猛发展,民族音乐传统文化也得到了广泛的弘扬和传播.但在音乐教育上,对民族音乐的关注还不够,如何更好地融合民族音乐文化与传统文化,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促进音乐文化的发展传播,是当下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由杨艳编著的《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传播研究》一书介绍了中国民族音乐及其文化特征,主张在多元化背景下通过音乐教育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这一理论观点为我国民族音乐的传播和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郑觐文是近代中国民族音乐的发起者,他创办大同乐会,改良乐器,探索新型的民族乐队组合形式,改编传统曲目等,为民族音乐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同时,他将优秀的音乐文化传递给后人,践行着其"复兴固有文化,创造有价值国乐"的理想。  相似文献   

9.
李艺 《兰台世界》2015,(5):95-96
郑觐文是近代中国民族音乐的发起者,他创办大同乐会,改良乐器,探索新型的民族乐队组合形式,改编传统曲目等,为民族音乐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同时,他将优秀的音乐文化传递给后人,践行着其"复兴固有文化,创造有价值国乐"的理想。  相似文献   

10.
王红艳 《传媒》2016,(24):60-61
民族音乐是中国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一种特殊文化形式,传统的民族音乐是以老一辈的口传心授为主,当然也有一部分是自古流传下来的.民族音乐在传承中出现了不同的传授形式和表达方式,这就导致民族音乐在历史发展中出现断层、错误、遗漏的情况.在中国,民族音乐可以说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展现,更是一个民族生命的延续.  相似文献   

11.
萨满音乐是我国少数民族音乐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重点分析了萨满音乐产生的历史背景,并总结出了其音乐特征,旨在为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形成发展和研究提供详细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2.
王建 《大观周刊》2013,(4):128-128
民族音乐是幼儿园开展音乐教育的重要教育资源。作为民族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民族民间音乐承担着对儿童进行社会化教育重要职责。让幼儿在早期教育中接触少数民族音乐,对幼儿的启蒙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民族音乐历经几千年的发展,汇集了中国传统“诗乐文化”精髓和独有的音乐理论、作曲手法、表演技巧,形成了具有东方美学精神的艺术体例。在新时代应借鉴国外音乐网络化国际传播的成功案例,打造具有中国文化美感和人类精神共识的优秀作品,以适应国际主流网络环境及传播模式,使中国民族音乐在国际舞台上精彩呈现。  相似文献   

14.
李书云 《大观周刊》2012,(48):323-323
中国芭蕾舞剧从起步到繁荣经历了60多年,在这六十年里,舞剧音乐创造者不断深入民间,挖掘中国民族音乐文化,试图将中国芭蕾舞剧音乐民族化、舞蹈化、戏剧化。本文通过以几部经典的中国原创芭蕾舞剧作品为例,并以主题的构建为主,简述中国芭蕾舞剧音乐中主题的民族性构建,以及中国原创芭蕾舞剧音乐主题构建的方法,分析了中国民族音乐中的调式、音阶在中国原创芭蕾舞中的完美应用,由此推动中国原创芭蕾迈向民族化、地域化的方向发展,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中国民族芭蕾舞剧.从而引领了芭蕾的创新潮流,为世界芭蕾舞乃至人类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5.
郑觐文在中国近现代民族音乐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他不单单是音乐教育者,还是一位民族器乐演奏家和民族乐器改革家。他积极探索古代音乐,改革民族乐器,培养演奏人才,组建大型民族乐队,对中国民族音乐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边红艳 《大观周刊》2012,(52):257-257
民族音乐教学,是艺术教学中一直备受关注的内容。《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了“理解多元文化,弘扬民族音乐”的教学理念,在高中音乐教学中,深化民族音乐教育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爱国意识,品味民族音乐的“灵魂”,陶冶情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爱国情怀。因此,深化民族音乐教学,对于高中音乐教学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音乐是人类文明的瑰宝。而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的金色大厅,又是全球爱乐者最心驰神往的殿堂。1998年1月27日中国的虎年除夕夜,在维也纳金色大厅里,破天荒地奏响了第一支中国民族音乐的悠扬旋律。从此,一年一度倍受来自世界各地人们喜爱的维也纳中国春节民族音乐会,便以她"自然、和谐、娓娓动听","集传统与现代表演方式于一堂、熔东西方音乐于一炉的妙曲神奏",一次又一次地回旋激荡着金色大厅,使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如痴如醉",尽情品味"中国民族音乐的美妙和奇特"。真实记录首场维也纳中国民族音乐会盛况的跳动传神文字,告诉您的想必不只是中外音乐使者"相见恨晚"的故事……(大虎)  相似文献   

18.
中华传统音乐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许多传统音乐曲目在现代社会仍然大放异彩,始终维持着其不可超越的经典地位,但传统的音乐文化想要继续壮大发展,则需要更好地融合现代元素.由马惠娟所著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经典传承与时代创新研究》一书从我国当代音乐教育的发展现状入手,进一步分析了中国民族音乐的基本特征,主张在音乐教育中进一步弘扬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从而不断促进我国音乐文化的长足进步.  相似文献   

19.
瞿小蕾 《大观周刊》2012,(28):46-47
苗族是我国历史最悠久、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之一;其灾难深重和曲折迁徙的民族发展史练就了苗族人民刚毅的民族性格和不屈不挠的斗志,也使得这个民族至今仍保持着充满生机、多姿多彩的民族音乐文化,可从说其音乐文化是中国乃至世界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湘西和黔东南是苗族人口分布最多的两个地区,集中体现了苗族民间音乐文化的特征;本文以民族音乐学理论为指导,对两地苗族音乐的异同作比较全面深刻的比较研究,对我们全面的了解苗族的历史,认识苗族音乐文化的内在结构和具体内容,为如何保护、传承和弘扬苗族音乐文化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董雷 《传媒》2021,(14)
声乐艺术是一种以人声音调为表现手段,形成的音调与语言相结合的音乐形式.声乐艺术形态作为表现内容和形式相结合的有机体,在题材、体裁、行腔等方面表现出了瑰丽多姿的艺术内容.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见证者.由张帅所著的《中国声乐艺术的民族化发展与传播》一书在梳理了中国民族音乐悠久发展历史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在当今世界声乐艺术领域的地位和发展现状,揭示了民族声乐艺术发展与文化环境的关系,探讨了当前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播策略及民族化发展路径,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以及民族声乐艺术走向世界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