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初,美国当代教育家伊里奇提出学习并非只是学校教育的结果,而是社会及校外多途径学习资源影响的总和,并对学校教育的绝对性提出了质疑。基于该非学校化教育思想,伊里奇提倡学习方法的多途径、学习资源的多样性及学习模式的多元化发展,从而促进社会、学校、社区及家庭教育的共生共存、共同发展。在分析伊里奇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对非学校学习理论及思想内涵进行梳理,以期对我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提供一定的思路借鉴。  相似文献   

2.
试从伊里奇对学校教育的批判入手,分析伊罩奇有关学习网络的理论主张,指出学习网络是对学校教育制度的革新,是实现非学校化教育的重要途径,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在万维网中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张晓青 《考试周刊》2011,(69):19-20
作为二十世纪极具影响力的一种教育理论,伊里奇的学习网络理论的提出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追根溯源,其理论体系的建立有三方面的原因:对学校的依赖和贫困现代化的加深;学校对知识的垄断,和学习的异化;学校的无能和垄断的丧失。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美国教育批评家伊里奇的非学校化社会理论进行分析,认为其对学习型社会建设有如下几点启示:发掘人的自学本能、保障人的学习权、反思学校的作用、全面改革学校教育、建立学习型社会建制。  相似文献   

5.
张晓青 《考试周刊》2013,(10):162-163
学习网络理论是由美国批判教育学家伊里奇所提出的,它的出现改变了人们对传统学校教育的依赖,寻求学校教育之外的其他途径。学习网络理论的提出与其所处的社会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追根溯源,其理论体系的建立有三方面的原因:向贫穷开战的失败;贬抑学校运动;多元的教育理论流派。  相似文献   

6.
伊里奇是“非学校化社会”理论的创始人和‘‘非学校化运动”的倡导者。他认为,学校不仅不能有效地履行它的教育职能,而且妨碍真正的学习和教育,使教育发生异化,应废除学校。  相似文献   

7.
张晓青 《考试周刊》2010,(50):15-16
作为学校教育的一种有益补充,虚拟学校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追本溯源,虚拟学校构建的理念与上世纪七十年代兴起的伊里奇的学习网络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通过对虚拟学校两种基本模式——校外模式和校内模式的典型案例的分析,进一步阐明虚拟学校与伊里奇学习网络理论在教育资源、教学时空、教育模式、教学环境与教学方式等方面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8.
赵红亚 《成人教育》2007,(11):11-15
在社会批判理论、无政府主义理论和马克思社会主义理论影响下,美国教育理论家伊里奇于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非学校化社会"主张,认为学校教育是导致美国贫困加剧和社会不平等的主要原因,学习就是促进人的自由、平等和人际关系,校外学习更有价值,学校教育不等于教育的全部,学习网络是理想的教育形式。他的观点与现代终身教育理念吻合,对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极具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伊里奇是"非学校化"思想的创始人和"非学校化运动"的倡导者。他通过对作为现代宗教的学校神话和教育异化的批评,提出了"非学校化社会"的思想,并构建了"学习网络"的理想蓝图。伊里奇的思想对于构建学习型社会、实施终身教育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但他对于学校教育的认识存在着片面性,关于"学习网络"的设想过于理想化。  相似文献   

10.
张晓青 《考试周刊》2013,(16):161-162
学习网络理论由美国批判教育学家伊里奇所提出,它的出现改变了人们对传统学校教育的依赖,寻求学校教育之外的其他途径。伊里奇构建学习网络理论的目的主要有三个方面:向所有希望学习的人提供一生中任何时候皆可利用的资源;使所有希望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知识的人都能找到想从他们那里学到这些知识的人;向所有希望对公众提出问题的人提供相应的机会。  相似文献   

11.
张晓青 《考试周刊》2011,(30):215-216
学习网络理论是伴随着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贬抑学校运动"而产生的一种教育理念,是建立在对制度化的学校教育批判基础上的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伊里奇学习网络理论的来源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社会批判理论和教育未来学。学习网络理论不仅对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西方教育改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对今天的教育改革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伊里奇“非学校化”思想的精神内涵,对长期以来学界普遍认可的伊里奇“非学校化”思想的哲学基础是行而上学的;其对学校“隐蔽课程”的认识是片面,脱离实际的;其行为方法(废除学校)是非此即彼、因噎废食的批判观点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13.
伊里奇的“非学校化”思想产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激进主义教育改革思潮,尽管他的思想极具颠覆性,并且不切实际,但其中对教育制度的分析却颇为精辟.以至于有学者将其思想归到制度教育学领域。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对伊里奇的“非学校化”思想进行解读。有利于进一步理解该思想,对新制度教育学的探讨也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伊凡·伊里奇《愉悦的工具》一书蕴含着丰富的技术哲学思想。他从工具的分析展开对工业社会的批判,工具包括人工物和社会机构两类,其共同属性在于它们都是理性设计的产物;工具实现对人的控制、剥夺了人的自由,具体体现在机器对人的控制、学习垄断了人的教育以及医院垄断了人的健康;为了人的自由,伊里奇提出工具发展程度应处于一定的限度,不及与过度都会导致工具对人的控制。伊里奇的工具批判思想兼具人文主义技术批判和实用主义工具论的双重特征。  相似文献   

15.
学生课堂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选择的过程,学习选择作为一个系统的宏观图式包含了其内在的动力系统、价值系统和加工系统,课堂学习选择的实现是价值系统、动力系统和加工系统三者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过程。认真研究学生课堂学习选择的宏观运行图式对革新课堂教学、促进学生主体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克里夫·贝克在价值教育理论研究方面颇有建树。从研究的主题来看,他的研究主要聚焦在对价值教育理论产生的社会背景和理论基础的敏感把握,以及对价值教育内容、模式和方法等方面的系统构建。贝克的价值教育理论研究的社会背景是对多元文化主义政策的回应和价值澄清理论的纠偏,反省伦理学是其研究的重要哲学基础,价值态度教育、价值发展模式和对话式价值学习与教学共同构成贝克价值教育理论的内容。把后现代主义见解应用于价值教育理论研究,用美德伦理来缝合多元主义教育,以及把美好生活作为价值教育的导向对于当前学校开展的价值教育探索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张晓青 《考试周刊》2011,(66):203-204
学习网络理论是美国批判教育学家伊里奇所提出的.它的出现改变了人们对传统学校教育的依赖,寻求学校教育之外的其他途径。同时,学习网络理论突破了学校教育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局限性,使人们的终身学习与终身教育成为可能.也为学习型社会的来临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研究性学习有先进教育理论指导 ,其课程价值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与个性的健全发展 ,有利于知识和能力的整合 ,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有利于培养学生个性化和社会化的统一 ,有利于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完善学校教育职能 ,有利于教师观念转变、知识更新 ,获得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开展研究性学习中要摆脱惟科学研究等倾向 ,使其课程价值更能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19.
张晓青 《考试周刊》2014,(26):24-25
伊里奇关于"学习网络"的设想预示着学校不是唯一的教育资源,除学校之外,还有许多机构和社会力量具有教育潜力,能够承担教育责任。一方面,必须不断丰富和发展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使学校本身的功能得到应有发挥。另一方面,必须超越学校教育的范畴,把教育的功能延伸到整个社会。其类型主要有美国家庭学校和可选择学校两种。  相似文献   

20.
贾琪 《英语教师》2022,(22):189-192
教师行动学习是教师在复杂的教学环境下以反思为核心,以解决实际教学问题为目的,在同伴支持下并在学习小组中持续不断反思与学习的过程,其结果是解决实际教学问题,提高教学质量。《英语教师行动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一书明晰了英语教师行动学习的内涵、特征及价值,并构建了基于行动学习的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为英语教师的有效学习和在职培训提供了实践启示。系统梳理该书主要内容,并在评析基础上提出阅读建议,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英语教师行动学习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