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曹冬梅 《大观周刊》2013,(11):330-330
现代教育技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理论与技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合于地理教学是高中课程改革中富有挑战的新课题,计算机的普及,互联网的广泛应用,flash.3s等现代软件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学生在网络化环境下学习成为现实。本文就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学的地位,以及现代信息技术在地理教育中的应用以案例的形式与大家作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高职院校信息技术部门的现状进行了研究,剖析存在的问题,探索信息技术部门的发展思路,通过加强信息技术部门建设,促进学校信息化建设,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张婵娟 《大观周刊》2012,(15):274-274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是教育顺应信息时代发展的一种体现。如何在地理教学中融合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的知识.如何恰到好处的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是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深刻地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尤其是多媒体技术在现代信息技术学习中的重要性。具体分析.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手段的必要性主要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4.
宋小颖 《大观周刊》2013,(11):292-292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为了适应信息社会对中学数学教育提}fI的新要求,加速中学数学教学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普遍应用.认真探索信息技术在改进学生数学学习方式和教师数学教学方式的积极作用.已经成为当前信息技术教育和数学教学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5.
信息技术在当代大学教育教学中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法均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优化了教学过程、强化了教学效果、丰富了教学资源、优化了信息交流方式、推动了教学资源的传播和再利用。信息技术对于当代大学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创新有着重要作用,内容包括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寻求创新,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在学习中勇于创新,教师与学生运用创新思维提升信息素养。信息技术的应用将推动大学教育教学工作的持续创新。  相似文献   

6.
许云峰 《大观周刊》2012,(52):141-142
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教育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越来越深刻地影响和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同时也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丰富的信息化资源。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得到了较为普遍的应用,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了新的支持。  相似文献   

7.
王燕 《大观周刊》2012,(26):238-238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完善.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来提高教学效率已经成为现实。信息技术可以提供多元化的地理信息,优化地理课堂结构,突破时空障碍,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创造性地开展地理教学活动.不断拓展教学视野.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和信息修养。因此,加强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整合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张鑫 《大观周刊》2012,(16):293-293
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一堂信息技术课的效果如何,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行为能否调动全体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体验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主动建构,形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和技术素养。  相似文献   

9.
珠海市作为全国“智慧城市”的试点之一和广东省教育厅“粤教云”工程的首批实验区,担负着探索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变革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寻求新的学习方法和框架的任务。为使新课程改革的研究更为系统、深入并有所突破,本文对珠海市区域化宏观教学实施方案进行了探索,并立足现状从环境搭建、内容保障和教育教学探索三个方面探讨了相关建设方案和“粤教云”支持下的区域教育信息化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10.
戴丹 《传媒》2017,(20)
"互联网+"时代新媒体对教育传播方式产生革命性影响,"互联网+教师发展"代表着一种新形势下的教育技术运用,其主要阵地——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在政策指导下对推进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主张借鉴国内外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对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使用经验,研究和探索在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地,把握时机实现高校教学发展中心职能转变、理念更新,迎合教师的个性化需求,促进教师教学能力自主化发展.  相似文献   

11.
安永松 《大观周刊》2012,(11):207-207
21世纪,随着以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和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社会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并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能力已经成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与文化水平的标志。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正是为了提高广大青少年这方面的能力。由于信息技术发展很快,信息技术教育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在新一轮教材改革的形势下及新课程理论的指导下,笔者对我县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及改进略有心得体会。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本人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解决。  相似文献   

12.
韩跃松 《大观周刊》2012,(11):181-181
当今社会是信息的社会,在中国教育改革的浪潮中,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在了教育的各个站点,尤其是在教学的课堂上,更发挥着它的具大作用。因此,在我的实践教学中我对思想品德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3.
面对图书馆学本科教育存在的生源困境与就业结构性问题,图书馆学院系可以在自身责任和能力范围内改善本科教育,并重新定位其功能和角色;图书馆员应在专业宣传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图书馆学教育专门化可通过图书馆学院系的师资、图书馆等非教学单位、开展跨机构及跨学科合作等来实现。图书馆学在探索跨领域、跨学科融合的同时,要避免学科性质“异化”及信息技术对其核心知识体系的代替。图书馆学教育担负着学术性与职业性双重责任,可以校内合作为纽带,实现职业使命与学术使命的统一。图书馆学教育研究要重点做好教育调查与评价、行业数据研究与应用、基础理论研究,拓展研究范畴与视野以及探索多方合作,从而推动图书馆学教育走向专业化与科学化。  相似文献   

14.
刘瑞明 《大观周刊》2012,(16):260-261
学科建设是学校教育的基石,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双翼之一。中学地理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担负着对学生进行国情国策教育、环境教育、人口教育、国防教育等方面的任务,对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人口观、资源观和环境观有着独特的教育功能和作用,是其它学科所不能替代的。正如《地理教育国际宪章》中指出的那样:“地理教育为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活跃而负责的公民所必需。”  相似文献   

15.
汪勤燕 《大观周刊》2012,(43):355-355
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题整合的过程之中,如何探索信息技术在数学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发挥信息技术这一先进教育技术的作用,更好地驾驭这种新式的教育教学手段,就成了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6.
冯其浪 《大观周刊》2011,(14):246-246
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己经成为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主流。应重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相关网站的开发、应用与管理,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进一步促进信息技术在基础教育中的作用,大力加强基础教育中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建设和研究显得十分迫切。  相似文献   

17.
代瑞生 《大观周刊》2011,(39):100-100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信息技术课程已被教育部列为必修课程之一。信息技术即是一门独立学科,同时也是学习各科知识的工具。当今的社会己进入一个多元化的社会,知识最为突出的现象是信息技术的广泛普及与应用。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课程,目前没有太多的经验可以借鉴,只能南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和探索,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相似文献   

18.
李小支 《大观周刊》2012,(16):284-284
课堂是学生接受知识、提高自我适应社会能力的场所,也是教师引导学生提高自身素养的场所。而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学生知识获得的多与少、能力的高与低。人才创新、观念创新、教育创新、手段创新是当代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出的客观要求,地理学科需要教师能够在传统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实现教育观念和手段更新,如此才能实现地理高效课堂。为此,我们在地理教学中进行了许多积极而有益的探索。本文希望从地理课堂教学作为突破口,通过采取恰当的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三通两平台”建设的推进,信息技术逐渐被整合应用到教学中,越来越多的新型教学和教研方式被探索和实践.在信息化条件下,如何进一步丰富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形成共建共享机制,构建最佳的教学流程,支持教育教学的有效活动,在此基础上给教育教学带来变革,已成为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向进国 《大观周刊》2012,(35):284-284
新课程改革为教师的教育创新提供了依据,在这春风的吹拂下,我们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努力探索出最好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法就是我在教学中探索出的其中一种模式。地理案例教学法就是在地理教学中选取一些隐含地理概念和原理要素并为学生熟悉的典型实例,在对这些实例的探究过程中,获得地理知识和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