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英美“新批评”派把“张力”一词引入文学批评的领域,随着文学界的发展,张力已经不再被局限于新批评中所提出的界定,而又有了新的发展和进步,现在文学作品的结构若要具有张力之美,就必须要揭示文学作品内部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冲突的各个要素,营造出一种紧张的状态,从而让构思者沉浸在这种紧张状态所营造出的因为“力”的平衡而形成的“静止”的氛围之中。格非的《春尽江南》聚焦现代社会中中国人的精神现实,配合那充斥着张力之美的文字,近乎完美的营造了上述所说的“静止”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之中,构思者的情感得到了充分的激发和调动,思想也形成了猛烈的交锋,让构思者陷入不能自抑的思辨之中。而这种张力结构的形成,也是构思者具有表达欲望的前提,进而也为写作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格非“江南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春尽江南》,向我们描绘了现代化社会的景象。透过女主人公庞家玉的视角,读者看到的并不是一味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社会,在光鲜亮丽的生活背后,还有金钱至上的功利主义,教育体系和法制程序的繁琐无用,以及与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相对的人类精神世界的极度贫乏与脆弱等。通过从外到内地分析庞家玉,我们可以一窥格非在《春尽江南》中蕴含的反现代思想,并为当今社会对于现代化进程的反思以及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反现代书写研究提供借鉴与依据。  相似文献   

3.
金娜 《学语文》2008,(2):13-14
中国的传统节日很多,节日的风俗更多。下面我给大家一首诗,请同学们猜猜这首诗写的是哪一个节日?  相似文献   

4.
陈秋萍 《文教资料》2009,(30):142-144
本文系一篇语文教材的教学设计,从教材分析、设计原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育难点、教学过程等方面作了介绍,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5.
《春尽江南》是格非“向外转”的又一次尝试,小说直接切入现实社会,写出了市场经济时代下城市与人共同面临的“春尽”之困境。这种困境的书写与“荒原意识”相契,艾略特的《荒原》写出了对人类悲剧命运的现代性观照,格非对人与城“春尽”困局的描绘也是这种意识的昭显。  相似文献   

6.
1.教材分析。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丰富深厚的民俗文化始终与民族文化相伴随。因此,人文内涵丰富的文章也就成为语文教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八年级(下)第四单元五篇课文大多是写各地节日风俗的,也有讲述民间艺人轶事,描绘街头商贩吆喝的,给我们呈现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通过学习这些文章让我们去感受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端午的鸭蛋》这篇文章又属于民俗文化中的食文化,小小的鸭蛋,让我们感受到它背后的文化意味和浓郁民俗风情。因此学习本文对了解我国民俗民风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张颖 《现代语文》2011,(9):96-9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端午文化,感受民俗中包含的生活期望和美好追求。 能力目标:  相似文献   

8.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说过:“我觉得感伤主义是散文的大敌。挺大的人,说些姑娘似的话……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因此,品读汪曾祺的散文就好像聆听一位性情和蔼、见识广博的老者谈话,虽然话语平常,但却饶有趣味。他的《端午的鸭蛋》就是最好的例证。  相似文献   

9.
杰克·伦敦的《荒野的呼声》以一只名叫"布克"的狗为叙述主体,这个叙述主体的特殊性尤其值得关注。在"布克"身上交织着三种属性,即狼性(元主体性)——狗(过渡属性)——人(精神主体性)。"布克"最后回归了原始的狼性,带着对自由的渴望在荒野上自由的奔跑,与此同时,杰克.伦敦也表达了他对阶级、自然、人性以及自由的种种特殊而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许承尧的《歙事闲谭》是徽学研究的开山之作,也是徽学研究者的经典著作,被广为引用,价值重大;但其中一则记载出现了疏漏,将两件在时间上悬殊的事情放在一起,造成混淆。因此有必要进行辩证,并梳理出真实情况。  相似文献   

11.
黄鹂 《现代语文》2008,(4):115-115
汪曾祺先生的《端午的鸭蛋》一文,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了情趣,发现了诗意,在小小咸鸭蛋里尝出了生活的滋味,这正体现了汪曾祺先生的审美情趣着眼于“小叙事”“小场境”,着力于写凡人小事的特点。文章读来从容闲淡,大有月下听长者谈古论今之感,悠然恬然之问,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这正如他自己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时值端午快到之际,教此文,仿佛感受到了浓浓的端午气氛,尝到了端午鸭蛋的味道,童年的轻盈脚步不时在脑海的天空里弥漫……但学生们在理解文章时的困惑,又让我觉得此文不宜选入初中课本给学生们当范文。  相似文献   

12.
作为叙述跨文化经历的一篇小说 ,艾米·谭的《女儿愿》中有以下一些互相冲突的对立因素 :过去 现在、西方 东方和男人 女人。从表面看 ,艾米·谭似乎更偏重过去、西方和男人。当从解构主义的角度重新阅读这篇小说 ,便可看出艾米·谭并没有偏向以上对立因素的任何一面 ,它是不同时代的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对话 ,是文化多元时代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3.
《春尽江南》是格非"向外转"的又一次尝试,小说直接切入现实社会,写出了市场经济时代下城市与人共同面临的"春尽"之困境。这种困境的书写与"荒原意识"相契,艾略特的《荒原》写出了对人类悲剧命运的现代性观照,格非对人与城"春尽"困局的描绘也是这种意识的昭显。  相似文献   

14.
作为格非的"江南三部曲"收官之作的《春尽江南》,和前两部描写爱情和追求"乌托邦"的理想不同,更多地聚焦于当下时代秩序的颠倒和人们精神的迷乱,抓住了时代变革下人们的异化心理。乌托邦的理想却从前两部作品的狂热退回到人类的精神深处。格非否定了乌托邦,是为了一部作品的完结还是面对现实的无奈选择?  相似文献   

15.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一滴水可以见大海,一粒沙可以见世界”。一个小小的节日风俗背后却是灿烂的民族文化。今天,我们的话题就从中国的传统节日说起。请同学们看屏幕。  相似文献   

16.
《端午的鸭蛋》乃高邮作家汪曾祺的散文。文章以一枚鸭蛋入笔,娓娓道来,字字含情,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对家乡风俗的称道、家乡物产的自豪。但是,汪老散淡的行文风格,未必能让新世纪的城市小孩认同与理解。笔者在充分调查学情,梳理学生疑难的基础上,以为学生解惑为教学起点,设计本课教学。本课的最终教学目的,乃是教会学生体会作者感情,并从输入到输出,进一步引导学生移情仿写,学习作者语言,赞美家乡物产。本设计,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7.
汪曾祺在他的风情散文《故乡的食物》系列中,不仅如数家珍地介绍了家乡高邮的普通小吃、家常小菜、寻常水产,而且借各种吃食向读者展示了高邮的风土人情、奇人逸事等,还有蕴藏在文字里头说不尽品不完的乡情乡味。《故乡的鸭蛋》就是这个系列中的一篇代表作,品读此文,不仅能读出汪曾祺先生平和豁达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18.
关于对话,英国教育家戴维·伯姆在《论对话》中谈到:对话仿佛是一种流淌于人们之间的意义溪流,它使所有对话者都能够参与和分享这一意义之溪,并因此能够在群体中萌生新的理解和共识。他还指出:在对话中我们不是互相对抗,而是共同合作。在对话中,人人都是胜者。  相似文献   

19.
阎连科作为当代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他所关注的焦点一直是家乡河南底层农民的苦难与畸形的生活状态。而在《风雅颂》这本著作中,阎连科一转常态,将自己关注的视角对准了高校的知识分子行列,用批判的视角与反讽的手法对当下知识分子精神迷失的现状进行了呈现与反思,具有一定程度的警醒意义。  相似文献   

20.
作品揭示了断桥镇人封闭落后、沉闷单调的生存状态及“错位“的人性,表现了作家关怀人生的人道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