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孔子以"仁"与"礼"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使其人性论蕴涵着"性善"与"性恶"的两极趋向,孟子与荀子分别将其拓展为性善论与性恶论,体现了人性论在儒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原始儒学演进的内在逻辑线索.  相似文献   

2.
本文阐述了中国古代"人性论"中最有特色的两种观点——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并力求以辩证、客观地分析比较,从孟子与荀子"人性论"理论中归纳出他们思想中相同点的基本方面。  相似文献   

3.
人性论是儒家心性之学的中心内容,也是道德教育理论的形上依据和理论基石。无论是孟子的性善论,抑或是荀子的性恶说,都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成为宋明理学心性论的重要思想来源,并直接影响到传统知识阶层的道德实践。在某种意义上说,儒家的心性论是形而上的修养论,而儒家的修养论是实践的心性论。从人性论的角度审视传统儒家的德育理念,道德教育之必要,由于人性中的欲性;道德教育之可能,由于人性中的知性和仁性;道德教育之根本途径,在于“为仁由己”。这是先秦儒家人性论的内在逻辑,从孔子发展到孟子、荀子,以至于以后的儒家,基本上都是这一人性内涵的演绎和延展。  相似文献   

4.
先秦人性论中,最典型的莫过于孟子主张的性善和荀子主张的性恶。从表面上看,二者确实水火不容,《荀子·性恶》篇中就记载了荀子对孟子性善的强烈批判。然而,我们认为荀子对孟子的性善可能是有误解的,这种误解从二者起初探讨人性的不同语境中得以缓和。同时,在人性目标的实现上,孟子强调存心养性,在修养方法上重视"思";而荀子强调化性起伪,在修养方法上重视"学"。不管是孟子还是荀子,其二者最终的人性目标都是"成圣",这种结果可看作是二者误解的一种消融。  相似文献   

5.
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人性。而两者的人性论思想都蕴含丰富的德育价值,两者蕴含的德育思想既有共同之处又存在差异。两者都肯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并分别提出由内而外与由外而内的德育方法。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古代众多的人性论中,先秦儒家的人性论,独具特色,自成体系.孔子首先提出人的"性相近,习相远",认为人性是可以改变的.孟子继承了孔子"性相近"的思想,指出"善"是人类的基本属性之一.而生于孔孟之后的荀子侧重于孔子"习相远"的思想方面的探索,认为"恶"是人的社会属性,他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兼取道,法等先秦诸子精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理论体系-性恶论.本文将对荀子人性论思想从其哲学基础、内在矛盾、内容、思想实质及其对教育的启示的角度进行简要的剖析.  相似文献   

7.
孔子人性论所蕴含的矛盾引发了孟、荀的人性论之争。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各有其特定的人性概念内涵,既在理论形式上互相对立,又在逻辑意蕴上互相补充。秦汉以降的人性论大多沿着调和孟、荀的路径发展。考察孟、荀的人性论,有助于我们正确反思当代中国人性沉沦与道德价值观冲突的实质、表现及其根源。  相似文献   

8.
孟子、荀子人性论教育思想之浅析张景芝在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中,除孔子外,当数孟子、荀子二位教育家,其教育思想也比较有影响。虽然二者的教育思想都渊源于孔子,但由于生存的年代以及对人性论透视的角度、层次的不同,便导致了他们对教育作用论述的异同。孟子...  相似文献   

9.
本文浅析了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并通过对二者的比较,总结出异同,最后探讨人性论对教育的启示。孟子和荀子的观点对我们现在的教育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值得我们进行深入地研究。  相似文献   

10.
同属于先秦儒家的孟子和荀子,在人性论上的分歧是众所周知的。这种分歧包含有许多方面的内容。但是,他们作为新兴地主阶级提出的伦理观念,在为地主阶级利益服务的阶级性的支配下,归结点又十分相似。本文拟就孟轲、荀况人性论的异同,略抒管见。 一 先来看一看孟子荀子人性论的区别。 一,关于人性善恶命题的尖锐对立。  相似文献   

11.
孟子的“性善说”与荀子的“性恶说”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两种人性论学说。在中国近代史上 ,康有为率先对孟子的“性善说”和荀子的“性恶说”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 ,并有所发展。他对孟子和荀子两种人性论思想的看法颇有见地 ,达到了相当高的科学水平 ,对于我们今天的品德教育也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2.
涂春容 《语文知识》2013,(2):88-88,113
本文从人性论的角度探析孟子、荀子教育观的异同,希冀从中得到启示。  相似文献   

13.
董仲舒的人性论是孟子,荀子人性论之二化生出的新一,也是三;三不同于孟子的人性论,亦不同于荀子的人性论,三是悖立整合的新的人性论.董仲舒以阴阳之天道论人性,表现了其天人相应的哲学思想.其人性论的基本内容:人性有善有恶,善主恶从,即性未全善;性善是质,质朴而未觉醒,具有为善的可能性,而没有表现为现实性,即性未善.人性之善主恶从,故人性基本上是值得信赖的, "天地之性人为贵",仁义礼智信在人性上获得了根据.人性中有恶,且性善是质,充分肯定了后天之道德教化与礼义制约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战国中期孟子倡导性善论,对告子等人进行批评;战国后期荀子倡导性恶论,又对孟子进行针锋相对的批评;汉代流行性三品说,对孟荀提出批评;宋朝兴起人性二元论,又对汉代人性论展开批评。中国人性论陷入陈陈相因的批评怪圈。面对这个怪圈,从第三者视角进行反观或许有助于对诸家得失看得更清楚。以荀子人性论而言,其三个观点难以经受解释人类学关于文化与人之间关系论述的检验,所反映出诸子人性论共性的不足之处也很明显。  相似文献   

15.
荀子是先秦儒家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人性观,在"天人相分"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人性理论.荀子的人性论是以"人性趋恶"为逻辑起点,以"礼义之道"为落脚点,为封建的等级制度和伦理道德寻找人性上的依据.荀子的人性论闪烁着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对现代社会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张载人性论思想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载的人性论新说,是对以往人性论战的一个批判性总结.他断言"性于人无不善",是对孟子性善论的继承;断言气质有善有恶,是对荀子性恶论有条件的吸收.他既肯定了人性本善,又解释了不善的来源.他依照由天而人、本天道以推人事的逻辑进行人性论建构,将超形绝象的太虚本体作为"至善"的"天地之性"的根源,这样就突出了太虚的天道本体地位,弥补了汉唐儒学气化宇宙论的不足.张载的人性理论将道德价值的超越本体与人性的现实层面统一起来,大大拓展了对人性问题的解释空间,对以后儒学史上的人性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学界关于荀子人性论的研究,当前多集中于性朴还是性恶的区分上,其实首先厘清"朴"字的含义显得更为重要。由于当代一些性朴论者常有意无意将"朴"混同于"璞",因此有必要作一区分。朴与璞是不同的,玉在璞中,寓意人性中本有善质;朴为雕饰之前木头的原初状态,寓意人性需经礼义的修饰而变善。前者之善来自于内在的善质,是孟子、董仲舒人性论的思路,可称为性璞论。而后者之善来自于外在的礼义,才是荀子人性论的模式,可称为性朴论。性朴即性恶,因为朴作为一种有待改进的原初状态,本身即含有粗恶、恶劣的意思。这两种人性论模式体现了孟学和荀学的本质区别,并对儒家思想的历史演进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柳州师专学报》2020,(3):68-70
荀子修身思想的根源来自于其从人性论角度的阐释。荀子从根源性上说明了修身是人的内在自觉的自我要求,并从内在自觉性的角度阐释如何修身。荀子引入"心"作为切入点,从"礼""师""一"三种修身途径具体阐释修身的方式,最终达到"公义胜私欲"的最高标准。  相似文献   

19.
后儒对荀子的批评,主要集中在其"性恶论"。荀子论人性的结构,强调人的实存活动及其情欲要求必受制于心知及其抉择之支配,据"心之所可"以规定其实现的途径与行为的原则,由之而获得其正面(善)或负面(非善或恶)的道德价值和意义,而非直接现成地顺自然而行。荀子针对孟子的性善论而言"性恶",其实质是强调人性中本无"现成的善",而非言人性中具有"实质的恶"。荀子善言"类",以为人之类性及理或道规定了其存在之终极目的,故人作为一个"类"的存在,本内在地具有一种自身趋赴于善的逻辑必然性或目的论意义之善性。是以其在政治上并未导致外在强制之说,在道德上亦主张自力成德,而未导致他力的救赎说。其政治伦理哲学的体系,亦由此而获得了一种终始相扣的理论自洽性。人的实存"从心之所可"的人性结构论与目的论的善性说,共同构成了荀子人性论学说的整体内涵。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古代先秦时期,产生了许多关于人性的思辩和讨论,其中尤以儒家的理论最具代表性.先秦儒家的人性论思想主要有孔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及"化性起伪".这些宝贵的人性论思想体现了我国优良的道德传统的精华,对于共产党员提高道德修养,保持先进性,具有十分宝贵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