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实体是亚里士多德所提出的十个范畴的中心,他的哲学体系是以实体为中心进行建构的。亚里士多德一生对于实体是什么的界定几经变化,最后没有定论,问题的症结在于他是根据自己对实体的定义去寻找客观世界中存在的与实体相对应的存在物,但客观世界没有任何存在物可以满足他的定义。尼采从语言学的角度对实体概念进行批判,认为实体是由于语言中的主谓结果过于发达而导致的,真正满足实体要求的只能是主谓结构中的主语,是语言结构的问题导致了实体问题的出现,从而从语言学的角度消解了实体问题。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主要散见于<形而上学>各章节的亚里士多德哲学观的梳理与诠释,探讨了亚里士多德关于把哲学定位为研究某些本原和原因的思辨科学,是如何与实践科学、创制科学相区分的;产生哲学的两个条件"好奇"和"闲暇";哲学的自由、求真性质和崇高地位;哲学研究的对象--实体在亚里士多德那里的含义等构成其哲学观的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3.
《嘉应学院学报》2020,(1):35-39
在亚里士多德哲学中,"实体"不是存在,而是作为可感事物的"存在"。一方面,实体即"是其所是",是不再表述任何其他事物的终极载体。其既不述说主体,也不依存于主体。另一方面,实体即"这东西"或"可分离的东西",是独一无二的,却又是可分离的。而实体的生成则是指可感实体的生成。"实体"是亚里士多德实体学说的核心范畴,对这一范畴的理解是掌握其实体学说的关键,也是进入亚里士多德哲学之秘钥。  相似文献   

4.
“形而上学”从亚里士多德开始成为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术语,亚氏对形而上学的内涵也进行了详细阐明。但亚氏在《形而上学》中却因“实体是一般的还是个别的”问题陷入了双重形而上学即一般形而上学与特殊形而上学之间的矛盾之中,也使该问题的合法性得以确证。我们应该从发生观点重新考察亚氏双重形而上学之间的关系,从而有助于对亚氏形而上学思想和实体思想有一个相对客观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在哲学史上的影响很大,但国内学术界大多认为他的实体学说思想前后矛盾。然而,实际上学术界对亚里士多德的理解尚有失偏颇,亚里士多德实体学说的不统一只是表面的,而其思想深处是具有统一性的,这个统一的出发点是“这一个”。  相似文献   

6.
实体的本质包含了存在,实体决定样式,是样式的基础。实体作为绝对的对象,不仅是认识的本体,也是伦理的终极目的。实体就是神、能动的自然。作为神的永恒属性的样式(人、生活)本身是限制和否定,它们只有通过神才能被理解并获得其存在的理由。  相似文献   

7.
本文是对亚里士多德的ouisa概念的辨析、探源与阐发。亚里士多德用ousia这个词取代了on(存在)在古希腊存在论中的核心地位,这个转变体现了古希腊的形而上学在方向上的转变。古希腊哲学在事物之外寻求事物的根据和本原的作法在这一转变中转而为在事物自身中寻求这种根据与本原。亚里士多德把这一根据与本原称为ousia/本在,它被思辨地区分为三个环节:质料、形式、能力,并呈现为三者之间的矛盾运动。  相似文献   

8.
在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中,关于"形式"的论述占有很大篇幅。亚里士多德把"形式"等同于"其所是的是",又认为"形式"是"这类"。探讨亚里士多德在其《形而上学》中对"形式"的不同规定及其相互关系,对于进一步研究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孟子与亚里士多德德性理论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伦理思想的源头 ,孟子和亚里士多德的伦理理论都表现为典型的德性伦理形态 ,二者既存在着共通的思想内容 ,也有差异。在德性与存在、德性与规范、德性与德行、德与福的统一方面 ,都做出了相近的阐述 ,表现了共通的理论旨趣。但是在具体的理论解释构架以及致思的方向上又存在差异。对二者异同的比较 ,可以为现代伦理理论的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实体”观念是西方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实体”概念,从而开启了西方哲学形而上学之路;近代,伴随哲学认识论的转向,“实体”观念“主体化”;现代,现象学和分析哲学等致力于对传统形而上学的颠覆或拒斥,其最终却是建立了一种新的“实体论”,也是一种形而上学。虽然他们都以“存在”的探询为目标,但却停留在了形而上学的层面上,而没有通达“存在”本身。  相似文献   

11.
孔子和亚里士多德都认识到人类有同群的需要和过美好生活的愿望,分别提出了"仁"和"友爱"的概念。"友爱"中所包含的"从属关系的友爱"与"仁"的根本——"孝悌"非常相似。这种相似的根源在于先秦与古希腊社会的结构和发展历程的相似性。进行这样的比较,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两位东西方大师的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12.
作为西方实践哲学创始人的亚里士多德最早明确地着眼于实践来研究人的行为,使"实践"成为重要的哲学范畴和实践哲学的主题。本文探讨了亚氏所确定的实践范畴,认为其范畴指向的实践活动蕴含着自主、自由和善的灵魂,并说明其"实践"活动之魂的缘起与一定阶级的、历史的局限性,使我们更深刻地领悟人类实践活动本应追求的价值取向,以克服当代实践发展中出现的偏差。  相似文献   

13.
“智慧”是古希腊哲学的重要概念。亚里士多德在综合自然哲学家们、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智慧”思想的基础上指出,哲学智慧必定是研究“第一原理和原因”的知识。他认为,有四个不同的原因,即质料因、动力因、形式因和目的因。其意义远不在这“第一原因”本身是否正确,而在于它开拓了从具体到抽象提升的思想方法的飞跃,为以后西方思想方法的完善奠定了重要基础。这也是科学理性能够从西方产生,科学文明能够从西方孕育发展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14.
质料是亚里士多德哲学的核心范畴,弄清它的含义,是我们研究亚里士多德质料学说的首要任务。本文从质料范畴的形成、从生成角度、从实体论角度三方面对亚里士多德质料范畴的含义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5.
亚里士多德关于命题主词的逻辑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亚里士多德逻辑学视野中,任何一个命题,它的主词总是有所指的,或者指称客观域里的对象,或者指称非客观的虚拟域里的对象。亚里士多德确信:命题之间的反对关系以及矛盾关系能够在任一世界成立,无论命题主词所指对象是否在这个世界里存在。  相似文献   

16.
无限自古至今是一个引起争议的哲学概念,本文先阐释亚里士多德对无限进行研究时所面临的问题,然后分析亚里士多德对无限的认识,我们会发现亚氏认为没有现实的无限存在,它只可能是潜在的存在,甚至连对它的认识都不可能。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论述了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美感的命题——"净化说",解释了怜悯和恐惧两种情绪的内涵及其引起的情绪的净化,并就净化的内容、方式及效果进行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8.
关于人性问题,亚里士多德有三个著名的论断,“求知是人的本性”、“人是理性的动物”、“人是政治动物”。这三个论断有着丰富的内涵和价值,深刻而全面地掌握和理解它,对于我们寻求“什么是教育?”、“人为什么受教育?”、“人如何受教育?”问题答案的根源,具有重要的教育学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亚里士多德的眼中,幸福是人生的终极目的,是人之功能的最大实现;幸福本身即是完满的、自足的、固有的、本己的,且难于被剥夺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的本质在于德性,而有德的实践活动是通达幸福之途。围绕着幸福,亚里士多德着重论述了它与善、最高善、外在善、德性、思辩、中道、快乐等的相互关联与有机作用。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过于理想化,过于“圣化”,过分被渲染成难以达至,有了些许“阳春白雪”的味道;但对于我们而言,其仍不失为一种积极的、客观的且有益的人生感悟与幸福感言。是可以触及的。  相似文献   

20.
政治哲学家们通常是从伦理学的角度来阐述“善”的概念,但亚里士多德所描述“善”并不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是他所认为的人类社会一种完满的状态,这就是政治学意义上的“善”.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的目的和性质决定了城邦的使命就是帮助人类实现这种“善业”.这一思想对当今政治活动有着深远的启示,国家一切政治生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在于帮助人类实现幸福完满的生活,政治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实现政治学意义上的“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