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言表达要生动形象,要有文采、有灵性,这是提高写作能力发展水平的重要内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注意发现语言表达中的问题 请看下面一些同学作文中的句子,指出毛病并试着改正: 1.在这个具有重要意义的那一刻 2.谁也不再敢来与你的女儿作对 3.无时无刻都在享受着你的赐予 4.两个黑眼圈常常憨态可掬的大熊猫 5.宫殿里传出俗歌艳舞的景象和声音 6.我看到书上那字正腔圆的方块字时 第1句是指代内容矛盾,“这个”与“那”,一个是近指,一个是远指。第2句是语序问题,“不再敢来”改为“不敢再来”。第3句…  相似文献   

2.
《声屏世界》2008,(9):21-21
中国有句俗话叫“眼见为实”,但对于新闻记者来说,“眼见”未必为“实”。我们经常很自信,因为我们从不怀疑自己的眼睛;我们经常很决断,因为我们从不怀疑自己的直觉。可我们有时过于依赖自己的眼睛,而很少用耳朵去听,用大脑去辨别,用心灵去探索。常常听到一些记者无辜地辩白:“人家就是这样告诉我的”,“我看到那个地方就是那样”……每次听到这些,我不由得从心底里泛起一阵寒意,因为他们忘却了记者的根本——质疑。  相似文献   

3.
参加了几次出版工作座谈会,都听到有人感叹:如今,编辑的社会地位太低了。发言的同志“希望有关部门重视这一问题”。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要求提高编辑的社会地位的呼吁已经有几十年了,“有关部门”当然不能说一无所为,但其实许诺甚少,实绩更微。如今再呼吁几次,当然也很必要。但是,仅仅“呼吁”,仍是无济于事的。重要的是要象《国际歌》唱的:“全靠我们自己”,要靠自己的工作来改变这种状况。首先,要靠我们自己的努力,使出版工作有较大的改观;同时,使我们编辑学、出版学等等理论建设有较大的突破,用理论和  相似文献   

4.
“打着鸭子上架”——人们常常用这句话来比喻逼迫他人干做不到的事情。其实,经过必要的训练,再施加足够的压力,鸭子也是可以上架的。我从参加革命起,就作新闻工作。我这个人口讷嘴笨,不善言谈,在大会上发言还感到脸红心跳,今辈子也没有想到要上讲台授课。可是,由于过去自己写了几篇较有影响的新闻评论,在新闻业务刊物上写了一些有关新闻评论的理论  相似文献   

5.
《大学出版》编辑部的曹巍老师几次约我写一篇“我与大学出版”的章以纪念该杂志创刊十周年,我虽满口应允,但说实在,我在厦门大学出版社工作18年了,要谈这项自己十分熟悉的工作,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这几天我接待了几位年轻的作,言谈中突然理出一条思路——“嫁裳”与“新衣”哪个更需要,而事实上这个话题一直在我的脑海里萦绕着。  相似文献   

6.
我们旅通讯员写稿有一怕:怕政治部主任张子俭审稿。他那“打破破罐纹(问)到底”式的“问”,常把你“问”到难堪的境地。“名列前茅”是第几?有一次,我采访了一次军体比赛,稿子写成后,送给主任审阅。张主任细细看过稿件,指着其中一句话问我:“‘其余4人也名列前茅’,这4个人都是第几名?”我解释说:“这次400米障碍和5公里越野比赛,他们6个人中有2人夺得第一名,2人夺得第3名,其余2人…”我看了看张主任那审视的目光,补充说,“全旅近百人参赛,‘其余2人’也都在20名之前”。张主任又问:“在前20名中,他们排第几?”我只好…  相似文献   

7.
谈地方文献的抢救性征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如国 《兰台世界》2006,(10):53-54
地方文献的征集工作用“抢救性征集”是比较合适也符合工作实际的,如果地方文献工作者,不带着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去做,是很难做好这项工作的,我们用“抢救”这一概念来给自己增加压力,加大使命感,增强紧迫感,才能使我们有强烈的责任心。地方文献越来越严重的流失现象,给征集工作带来的紧迫感。我们在征集地方文献时,多次听到一些被征集单位和个人说道,如果你们早来几年就好了,这几年把以前积攒下来的一些资料和文献都当废纸给卖了,单位搬一次家就要卖一部分;换一个领导就要带走一些;退休一些老干部就会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和资料带回家,再过几年…  相似文献   

8.
章睿齐 《湖北档案》2007,(12):34-34
我们一直倡导要多读书,读好书;却很少提及要读自己,读懂自己。读别人不易,读懂自己更难。 古希腊伟大哲学家苏格拉底的“认识自己”是对千百万人通向成功的忠告。世界上到底有多少对手,到底有多少成功的路子,恐怕是难以计数的。但有一个对手,有一条路子,我们必须要认清,这就是我们应该辩清自己,了解自己的优点和弱点,知道自己该把脚踏向何方?  相似文献   

9.
近来对中国的姓氏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缘于偶尔听到一儿童用稚嫩的声音问道:我是谁?我从哪儿来?当时不觉心里一颤,方意识到:寻根似乎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它萌芽于儿童,悖发于中年。“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从黄口小儿到一国之君,个中的困惑,是我们每个人心中都久久解不开的心结。苏格拉底曾为探寻人的本质而痛苦了一生。我们虽不必为此痛苦一生,但也不能稀里糊涂,弄不清自己的祖根来源,不知自己的血脉传承。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但它起源于什么时候?族谱上最早的祖先是谁?并非人人都明白…  相似文献   

10.
当我第一次听到刘义权同志的先进事迹时,泪水几次涌上我的眼眶,我的内心深处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和震撼。我是一名“80后”,很多人给我们“80后”的描述是茫然、冷漠和玩世不恭,觉得好像很难有什么东西能让我们有所触动。然而,我知道其实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时刻都渴望着能够有这样一位精神上的巨人来坚定我们的信仰,能够有这样一种振聋发聩、发人深省的力量来洗涤我们的灵魂。  相似文献   

11.
常常听到有老记者感慨:“现在都是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在跑新闻,我们跟着他们东跑西颠赶场子、挣工分,一来体力跟不上,二来感觉没尊严,这样跑下去何时才是头啊?”这话虽然有点极端,却道出了目前新闻人的无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从业队伍,资深编辑记者备感“压力山大”,“薪酬不高,上升空间小”也成为其“烦恼”。尤其是传统媒体面临新媒体的挑战,遇到前所未有的发展瓶颈,从业人员普遍感到“本领恐慌”和在职提升的巨大压力。  相似文献   

12.
新闻稿件讲究时效。于是,许多报道员和我一样,总是写稿匆忙,发稿紧张,等稿见报更是心急。然而,适得其反,越是“急”,越是“泥牛人海”。于是,不少人便陷入了迷惑:我发稿这么及时,为什么稿件还是见不了报呢?是编辑这个“伯乐”不识“千里马”?不是。在我看来,根本原因就是,我们只图了一个“快”字,而忘了一个“质”字。一位新闻界的老前辈说,写稿要让编辑满意,尽快编发,首先要自己满意。此话说得很有道理。自己断断续续写稿也有几个年头,对此深有感触。要使自己满意,就要认真打好草稿。当我们接触到一件新闻事实时,首先…  相似文献   

13.
有线电视的新闻节目能否办出自己的特色,直接影响它的生存地位和生存质量.在电视事业长足发展的今天,电视节目早已成为“买方市场”.电视观众吃的是“自选餐”.面对一二十个节目频道挑肥拣瘦,挑选自己可口的“食品”.好吃的东西很多,没有特色的、不可口的东西完全可以不屑一顾,不必考虑你这个“厨师”花了多少成本,付出了多少劳动.有线电视是与无线电视相比较而存在的.有线和无线的竞争主要表现在节目的竞争,而作为“第一语言”的新闻节目,是竞争的主要对手.因此,要让观众接受有线电视的新闻节目,必须办出不同于无线电视的特色来,必须对我们新闻节目的编辑方针、报道领域、报道内容、报道形式等来一个自觉的调整.根据地方城市有线台的特点,我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确保重点报道.重点报道指的是对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重大活动、重要典型、重大事件、重要政策的出台和贯彻等的报道.报道好这些重要内容,是“喉舌”的性质所决定的,是我们的职责所在.这些重点报道有线台要形成自己的特色,必须避免停留在一般的动态报道上,避免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零敲碎打,而要采用连续报道、系列报道、深度报道、专栏式报道等重型武器,连续发射,集团冲锋,在某一阶段形成强大的宣传声势和强烈的舆论氛围,以此有  相似文献   

14.
刊中报     
腹中有“货”笔自圆(杂谈)刘学恭初写文章者,最急切盼望的莫过于自己的名字早日变为铅字。然而,在满怀的希望破灭之后,就会产生某种不正确的联想,或称“没关系”,或嚷“伯乐少”。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_同理.写文章若腹中无”货”笔也难圆。要做到腹中有‘”货”,笔者认为是否可做好以下几台。一是“货”从书中来。古训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写文章,光有热情不行,必须扑下身子多读书、多看报。多观察生活,要有目的有方向地去汲取自己缺乏的“营养”。同时,还要多写多练,用书中的理论来填补自己文章中的钙质,…  相似文献   

15.
总结积累发现济人既要虚心学习别人的经验,也要留心总结自己的经验。这句话,容易被人当作“套话”而忽略,但它确实是新闻工作者通过自己的实践不断求真知的必由之路。我在以往的新闻生涯中,是吃过忽略总结经验之苦头的。回想“文革”前那10多年,终日忙忙碌碌,每天...  相似文献   

16.
正如报纸强调“卖点”,电视强调“视点”一样,广播也要讲究“听点”。而县级台农村节目的“听点”究竟在哪里呢?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党和国家对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这是农村听众关注的焦点。现在的农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特别关注党和国家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他们不但需要用党和国家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指导生产生活,而且也要以此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农村采访时笔者就曾看到,面对上门收取费用的村干部,农民理直气壮地说,我在广播里听到这项收费早就取消了,你们没有依据向我们收取。农民对党和国家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的密切关注由此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7.
在我一年的百多篇稿子中,大部分都是写家庭生活小事的.有些文友问我,如何才能写好这方面的稿子呢?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的。第一,要多写“枣核”社会中“两头尖”人和事。我以为,家庭生活小事,也属于社会新闻范畴。要写好这类稿件,就必须对自己身边的人和事来个“包打听”。特别是那些所谓“新闻人物”,更应加意留神。我身在基层,对于经常生活在一起的下层人们的“内幕”,确是知道不少,据此我写了不少关于平民百姓中喜怒哀乐方面的稿子。如去年冬天,我听到一位母亲虐待她亲生女儿的事后,即怀着伤感的心情写了一篇题为《妈妈,女儿在呼唤你的爱》的稿  相似文献   

18.
文章开头难     
小周同志: 你来信说经常为写好一篇通讯的开头而发愁,要我出点主意。你一发愁,我倒很高兴。这说明你在写文章的开头时,不走“人云亦云”的老路,不写千篇一律的套话,而是苦苦思索,力求创新。只要有这种愿望,就有希望。老实说,何止是走上新闻岗位不久的青年记者,就是“吃新闻饭”几十年的老记者,又何尝不为自己作品的好开头而发愁呢?!  相似文献   

19.
我想写一组《我心目中的“绝作”》系列书评,给《中国图书商报》写了第一篇后,发现报纸的篇幅限制太大,所以现在这第二篇只能移到刊物上来。由于换了地方,故而对“绝作”一词又须解释几句。 我心目中的“绝作” 当然指写得很好、很有价值的书;但不一定是天下最好的书,更不一定出于天下最有学问的人之手。它的“绝”,主要是指“不可重复性”,即此书不但没有第二个人能写出来,而且作者本人也不可能再写出这样一本来。另外,我深知自己对“绝作”的解释是经不起反驳的,我之所以这样来称呼一些著作,是有很大的主观感情色彩的,因此,请读者不必较真。招呼打过,言归正传。 这一次要谈的“绝作”是  相似文献   

20.
我在几年的业余写作中体会到写稿要“三快”,这就是“想得快、写得快、忘得快”.这“三快”之间是有联系的,它是一次写作到另一次写作的整个写作链中的一个环节,只有做到“三快”,写稿的数量和质量才能提高得快。想得快——我们要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思维活动,要想得多想得快.如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或是在谈话和采访中,总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思想,这其中有很多可以构成写作的内容,我们要及时捕获,迅速用几个字(只要自己明白就行)记录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