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化是影响主体活动的基本因素。传统文化铸就了传统观念,对主体活动产生了深重影响,科学文化使决策主体的决策程序,技术,方法及价值观产生飞跃,以全新的观念,科学决策,推动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2.
“主体”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哲学概念,可以从认识论和本体论两个层面来理解。对于语文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我们不能简单理解为教师或学生,而应从整个教育活动的各个层面,对师生关系作全面的考察,从而形成科学的语文“主体”教育观念。  相似文献   

3.
教学理解与人文化成--教学诠释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为师生的精神生命活动的教学理解”与“作为师生的现实生命存在的教学实践活动”有着深刻的、内在的关联:教学实践活动是教学理解的本体论基础,教学理解是教学实践活动的内在构成。在终极意义上,教学理解即是教学主体对自身生命意义的澄明,而这种澄明最终指向教学主体的自我超越与文化生成。  相似文献   

4.
思维的逻辑构成哲学。哲学由相互联系的如下分支内容组成:活动论、观察论、本体论、意识论、主体论、观念论、语言论、化论等。  相似文献   

5.
加达默尔认为:游戏是艺术本体论阐释的入门,是在往返重复中更新自身的活动;游戏的主体是游戏本身,游戏的存在方式是自我表现;游戏由游戏者和观赏者共同组成,游戏与严肃有本质的联系。这一全新的游戏观念和研究视角,对我们进行儿童游戏教育有重要意义:要求我们从本体论的视角去认识和理解儿童游戏,充分认识儿童游戏活动自身的价值,严肃对待儿童游戏,充分发挥儿童游戏的本体价值。  相似文献   

6.
人文精神是时代德育的核心。我国目前的德育是主体性德育,进一步发展为主体-发展性德育。这样的德育是以后现代思维下的人与人的关系为本体论的,即人与人的关系是主体与主体的关系。本文提出以生活为本体论的德育体系:生活道德教育。德育要回归生活,生活与德育为一体。生活本身就是文化,是道德,是教育,是智慧。以生活场景和情境作为德育的生长点,德育就是人和生活场景或者人和情境的对话。生活精神本身就是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7.
教学文化研究的兴起,使教学研究由传统的工具论认识转变为文化本体论认识,为认识教学本体性提供了认识论基础。对教学文化之研究首要在于厘清其内涵,当前之研究对此尚有不足,在分析教学文化要素的基础上,可从认识论、主体、阶层、表现形式四个方面把握教学文化的研究视角。教学文化变迁的根本动因是人的自由解放的需要,从历史的视角可以将教学文化变迁的形态分为展示性教学文化、传递性教学文化、探究性教学文化三种。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中,“德”是一个贯通天人,涵盖哲学本体论、伦理观和社会政治理论等各个领域和层面的复杂观念。黄宗羲是17世纪中国早期思想启蒙道路的探索者,他把“一本万殊”的哲学思维理路运用于其对“德”观念的探讨中,建立了包含哲学本体论之德、道德修养论之德到政治之德等不同层面的德论。其德论在继承传统中进行理论突破和思想启蒙,体现了明清之际时代精神的召唤。  相似文献   

9.
《水浒》一书,积淀和储存了中华民族大量的历史文化意识,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儒家的伦理观念。概而要之,主要有:(一)“官崇拜”的民族文化观念;(二)以“和”为特征的群体文化观念;(三)以“孝”、“忠”为核心的向心文化观念。  相似文献   

10.
我国当代社会结构层次正日益分化;人之活动的流动性和开放性日趋明显,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多元化主体;社会活动因素及其文化观念相互碰撞与震荡;新的社会关系及其文化理念正不断衍生。这些新的社会特性归根到底是由我国当代社会转型中三维文化向度所引起。我国当代社会的主体文化及其现实力量,内在地规定着我国当代社会必然向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现代化社会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本体论是认识论的前提和基础,认识论是本体论的贯彻和具体化。认识论的基本范畴是从本体论范畴逻辑地发展而来的。主体和客体这对认识论范畴,在一定意义上也是本体论范畴。客体就是进入实践领域的物质,主体就是进入实践活动的意识。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音乐审美文化和审美价值论的角度为研究起点 ,从文化学本体论的观照中提出了音乐文化产业这一命题。文化工业化 ,知识经济和音乐文化的发展现状作为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的社会背景亦纳入了研究的视野。在音乐文化的主体调适方面 ,笔者提倡观念的突破、传播方式和媒介工具理性的复归 ,以及音乐文化主体产业的发展必须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3.
文学是一个组合事件、表达情感、建构意义的信息系统,而文学结构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文学活动的组织形态与信息加工的方式,它的动态性来源于社会文化观念、主体审美的认知能力、生活需求的不同趋向以及文学自身发展等诸多层面。正是基于文学结构之上,关于“文学性”的问题成为评定文学的重要标尺,即如何和立于何种立场看待文学。文学作为动态系统处于社会历史的延展中,“文学性”被视作本体论的评判还是知识论上的描述,反映着不同时代对文学的理解,折射着文化观念的历史变迁。因此,“文学性”的判定根据作家、读者、研究者等的不同表…  相似文献   

14.
熊十力在心本论的基础上为“创造”观念提供了本体论和论的证明,创造是生命的本质,宇宙发展的动力,及个人进步的必要环节和社会臻于理想的必要途径。这使吾人进步、社会发展、宇宙进化都成为有源之水。熊十力在主观、抽象的方面伸张了主体的创造性,这在机械决定论和目的论宰制人生的年代无疑具有纠偏作用。  相似文献   

15.
“居”是庄子艺术哲学关于理想语言世界的中心范畴之一,建构了庄子立义艺术主体生存本体论的元问题。“居于道”、“居于德”、“居于神”作为“思之居”构成庄子主义艺术主体生存本体论的三级意向;“居于天地”、“居于心灵”作为“住之居”反映出庄子立义艺术主体生存本体论的可操作性。这种灌注着信仰生命本源的艺术主体定位之思的诗性关怀和建设是传释居所澄明和形上慰藉。  相似文献   

16.
熊十力在心本论的基础上为“创造”观念提供了本体论和宇宙论的证明。创造是生命的本质,宇宙发展的动力,及个人进步的必要环节和社会臻于理想的必要途径。这使吾人进步、社会发展、宇宙进化都成为有源之水。熊十力在主观、抽象的方面伸张了主体的创造性,这在机械决定论和目的论宰制人生的年代无疑具有纠偏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文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它通过文化思想、观念影响文化主体的政策制度制定与安排、经济活动行为与活力、生产方式与发展模式选择等,从而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从认识论层面反思本体论,把对本体论的终极信仰转换为对本体论的自觉批判;揭示“物质本体论”、“实践本体论”、“生存本体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片面诠释,解蔽这些本体论对主体及其主体性的遮蔽,呼唤人的主体性的完整回归,使认识论视域中的主体成为一个未被遮蔽的主体,从而使主体视域中的客体也成为一个未被遮蔽的客体,同时也使主体对客体的改造成为未被遮蔽的改造。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指出: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科学文化重建科学知识与人及其文化的本体论关联,使科学扭转为拥有主体的实践活动,凸显科技创新中的人文性。科学文化在本体论层面拓宽了科学内涵,确立科技人才创新动力的价值指引;在认识论层面丰富了科学教育范围,加强科技人才创新能力的文化支撑;在方法论层面完善了科学制度的制定,牢固科技人才创新活力的制度保障。习近平关于科技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蕴含丰富的科学文化意蕴。以科学文化激励科技人才的精神动力、思维能力、创新活力,凝聚成推动创新的有机合力,鼓励创新人才“自立自强”,推动人才强国与文化强国的协同共赢。  相似文献   

20.
人是创造者,但如何认识人的创造活动,确立创造观念?别尔嘉耶夫批判了本体论、认识论思维的局限,提出了要从人的生存论的视域理解创造,实现创造观念确立的认识前提的切换,但他又把人的精神自由看作是创造性活动的本原,隐含着形而上学的危机,本文就此作了评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