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从新发掘出来的史料论证,宋代新化奉家峒的奉姓"蛮猺",是现今新化县奉家山奉姓家族和隆回县虎形山奉姓花瑶的族源.现今新化县奉家山奉姓家族的本来族属应为瑶族.瑶族在梅山文化的多元构成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2.
神秘的梅山文化有着浓厚的宗教文化特色,本土的梅山教与外传引进的儒、佛、道、元皇教及融合贯通、互补兼容的现有宗教之间,存在着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极为复杂关联和各种离奇的传说。以至于各种史料记载和讨论研究,均出现诸多矛盾,存在诸多争议,须经专家学者致力澄清。  相似文献   

3.
通过大量实地调查上,结合古史、民族志和道教、梅山教、师公经书等有关资料,谈论了以下几个问题:古梅山峒区域地界与梅山地名由来;“蚩尤屋场”地名的调查取证:牛角与牛王崇拜;“枫树崇拜”的文化内涵。综上所述,得出两点原则性的结论:北宋开梅山时的梅山苗族、瑶族居民是上古蚩尤部族的嫡裔;古梅山峒区域是上古蚩尤部族的世居地之一。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梅山神雕像的形态到梅山人对其崇拜和偷梅山菩萨的当地具有喜剧色彩的特殊风俗作了描述。  相似文献   

5.
梅山与梅娟     
梅山不是山名,而是古梅山蛮据有的地域;它随着梅山蛮势力的扩大、削弱而变化。梅山名称起源于战国时沅湘之间,徙来了一支梅姓越人,这支越人中出了个传奇人物梅娟钅。梅娟钅在秦末农民起义时,起兵从吴芮伐秦,为颠覆暴秦立下了显著战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中的少数民族首领,也是梅山文化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相似文献   

6.
梅山的由来与梅山文化的地位和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山是湘中雪峰山地区以安化、新化等地为核心的一大片山体的区域名,形成这一区域概念的主要原因不是地理因素,而是文化因素.梅山文化是长江流域荆楚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以蚩尤为始祖的中华民族的祖源文化,但长期掩藏在深山莽林中,不为世人所知.正确认识梅山文化,还原其历史的本来面目,抢救人类文化遗产,抢救中华民族的祖源文化遗产,正成为有识之士的共同呼声!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梅山的地域、风俗民情、与统治者汉人的战争等方面,对梅山及其族属的活动来考证梅山。  相似文献   

8.
梅山教以三元将军和梅山法主为祖师,传承的是傩术与法术,与用于狩猎的梅山巫教没有渊源关系。从师公唱本和传说分析,梅山法主是汉代成仙者梅福,梅山教中的梅山指的是因梅福修道传说而得名的道山。瑶族"游梅山"仪式所游的梅山,是祖师圣地即梅福之道山,而非祖先故地之湘中梅山峒。  相似文献   

9.
百越族源于沿海地区 ,后迁居内地。在反秦起义军中 ,出现百越大将梅 ,在长沙王吴芮部下 ,以安化梅山为家居之地。梅成为梅山文化重要创造者之一  相似文献   

10.
梅山教对于图腾、祖先、火官、猎神的崇拜,均有其祭祀仪式,并在该教派留下了独异的历史印记,呈现出鲜明的民俗特征。  相似文献   

11.
梅山文化是产生于楚地的山地巫文化。它与楚巫文化经典中《楚辞》、《山海经》有着紧密联系。从《楚辞》、《山海经》中可看出梅山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12.
受古梅山“旧不与中国通”和梅山先民世代生活在相对自治的社会环境的影响,梅山地区广大农村几千年来形成了比较独特的劳动民俗,表现在农事民俗,饲养民俗,匠工民俗,狩猎民俗和其他劳动民俗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梅山地域内的土话颇具特色。考证探索梅山土话词语,对梅山文化以及汉语方言等领域的研究有补益。  相似文献   

14.
丧歌演唱是现今湖南新化县丧葬民俗中一个重要且常见的活动内容。从其内容看,以劝善惩恶、弘扬忠孝为主;从其形式来说,它有着一整套约定俗成的演唱规则;从其整体来看,体现出梅山文化中丧葬习俗中鲜明的民俗特征。  相似文献   

15.
以考古材料为本,考证了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梅山蛮族的来源及文化归属,推断了先民们进入梅山地区的路线,并从考古材料的角度印证了梅山地区是蚩尤部落的世居地说。  相似文献   

16.
20余年来,学者们从梅山地理区域、梅山名称由来、梅山主体民族构成、梅山历史、梅山文化内涵、梅山宗教与巫傩、梅山音乐、梅山体育与梅山民俗等方面对梅山文化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整体性和宏观性概述多,具体实证性研究少;具有理论深度和文化品位的精辟论述较少;田野报告太少,文献分析较多;研究方法单一,跨学科研究不够。  相似文献   

17.
眉山苏轼遗迹大多湮没于历史的风尘,眉山苏轼遗址比较重要的有纱縠行故居、天庆观乡校和老翁山坟茔,它们超越时空、衍生发展,并在符号化的过程中演变成为眉山苏轼符号的标志,眉山苏轼符号具有苏轼潜意识主体的特征,象征苏轼孕奇蓄秀的精神特质和苏轼文化之根。因此,潜意识乃苏轼的文字之根、仁政之根、灵魂之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