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期以来,解释学一直都是人文社会科学的哲学基础,无论是狄尔泰的认识论解释学还是海德格尔的实践解释学,都把自然科学拒之门外。而科学哲学的最新研究表明,实践解释学同样是自然科学的哲学基础。实践解释学认为,“自然”与“人类”不可截然区分,“自然”是人类存在其中的自然,“人类”是存在自然中人类,对“自然”的解释与对“人类”的解释是同一种解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本质上是一种科学,这种科学不是静观而后素描,而是躬身实践,正是在实践中,真理一次又一次地向人们敞开。  相似文献   

2.
艾青《黎明的通知》一诗中“健康而美丽的”是指什么?王尔龄同志说是“那些贪睡的少女”,一木同志认为此说”不太确切”。但一木同志自己的解释,我认为也是“不太确切”的。其一是一木同志批驳王尔龄同志的观点并不能一语破的。王尔龄同志之所以把“健康而美丽的”说成是“那些贪睡的少女”,主要是“少女”一词障蔽了他的视野,将“健康而美丽”看成是少女特有的属性。其实,诗中的“少女”是属于贪睡而不觉醒的人,不属于真正“爱生活的  相似文献   

3.
高中语文第三册选编了周恩来同志的一首诗:《大江歌罢掉头东》。编者对“邃密群科济世穷”的注解是:“(求得)精深细密的各种科学知识,以挽救祖国的危亡。”编者把“穷”字理解为“穷困、危难,歪曲了原诗的深刻含意。我对此诗句的理解是:邃密群科都无济于世了。译成白话,即  相似文献   

4.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一诗中有“风雪夜归人”一句。句中“夜归人”之“人“参考书中解释有二:其一指“借宿的人”(作者),其三指“主人自己”,并说这两种说法都可以说得通。但我认为诗中“夜归人”之“人”指的是“主人自己”,不能指“借宿的人”。其理由是: 一、从诗题可知“借宿人”作者,已经宿在主人家里,他是“客人”,所以此诗命题为《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因此,“夜归人”中“人”不是“借宿的人”,而是“主人”或“主人家中的人”。  相似文献   

5.
鲁迅《自嘲》诗中的“指”字,应如何理解,历来有不同意见。有人认为“指”是动词,是指责。这显然欠妥。有的同志指出,“指”是名词,却又说“指”是反动派的压迫,陷害。其实,压迫,陷害,是动词,不是名词。这仍然不够确切。照我们学习这首诗的体会,以为“指”是名词,乃手指之指,意即魔爪, 《自嘲》诗写于一九三二年十月。那时,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御用文人,对鲁迅的迫害是极  相似文献   

6.
《金瓶梅词话》中,经常写到“金华酒”。这种酒指的是明时浙江金华府所产的酒,虚属常理,难作他解。但是,张远芬同志曾写了一篇文章专谈这个问题,断言“《金瓶梅》中所写的金华酒,根本不是浙江金华地区所产的酒,而是兰陵酒”。该文发表在《徐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2期,并被收进《社会科学战线丛刊·文史论集》1981年第2辑。张文立论的主要根据是李时珍《本草纲目》中的一句话:“东阳酒,即金华酒。古兰陵也”。对此张文有三点解释:1.“东阳”,指的是春秋时古邑名,  相似文献   

7.
也谈社会科学与生产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产力是生产力诸因素有机结合的产物。自然科学可以通过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伪因素,社会科学则通过管理转化为生产力的因素。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不可能全部进入生产过程转化为生产力的因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的科学,是指与生产过程有密切内在联系的科学,既有自然科学,也有社会科学。我们应把握生产力的发展规律,不应笼统地说“社会科学是生产力”或者“社会科学不是生产力”。  相似文献   

8.
渗透教学,是指语文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各门学科的知识信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促进,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综合运用各门学科知识信息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能力。为什么要进行渗透教学? (一)从现代化的要求与各学科之间封闭式教学现状的矛盾来看。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是: 1.整体化、综合化的发展趋势。“三论”的创立和发展把物理科学、生物科学、数学和社会科学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了现代科学向整体化、综合化方向  相似文献   

9.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日益显著。最近党中央明确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邓小平同志在1977年就指出:“科学当然包括社会科学”。江泽民同志最近《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中进一步指出:科学当然包括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是人类认识和改造社会、促进社会进步的科学。这就告诉我们,在当代,社会发展要靠两个轮子,一个是自然科学,一个是人文社会科学,两者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0.
在国内一本很通行的汉语字典中,有关“澳”字的一条释文说:“指澳洲(现称大洋洲),世界七大洲之一。”这种解释是不正确的。澳洲不是大洋洲的旧名。连“澳洲”这个词,在科学上也是难以成立的。“澳洲”,是一些中国人口头上对澳大利亚一名不求甚解、既笼统又含糊的俗称,不是科学用语,更不是地理科学中的正式地  相似文献   

11.
唐代诗人王之涣《登鹳雀楼》(小语第五册)一诗中首句“白日依山尽”,人教社参考资料解释为:“白日:这里指傍晚的太阳。依:挨着或靠着。山:这里不是指某一具体的山,而泛指连绵起伏的群山。尽:完,尽头,这里指太阳快要落山了。”全句解释与其他有关鉴赏分析一样,为“太阳靠近山头,慢慢地落下去。”我以为此解甚不妥。  相似文献   

12.
论本质     
《社会科学战线》今年第二期发表了李大伟同志的《本质范畴的现行定义及解释质疑》一文,指出现行教科书关于本质的定义其实是质而不是本质。我与大伟同志的这一发现有同感,现行定义的“组成要素”说是一种机械的“结构论”。试问:帝国主义的本质是由哪些要素组成的?教科书上的定义是作为量的对立面的质,而不是现象对立面的本质。大伟同志的这个发现是很有意义的,只是他在试图重新解释和界定范畴时,没有从我们的丰富的实践中去进行总结,而是单纯从黑格尔那儿找根据。他说,黑格尔  相似文献   

13.
“五花马”是马北京房山区教师进修学校范金生《中学语文教学》1994年第2期发表的云秋、汉华二同志的文章《“五花马”是“马”吗?》,认为李白《将进酒》诗中“五花马”不是一种马,而是一种五瓣的马冠(马头饰物)。这种解释是不妥当的。“五花马”是唐代的一种良...  相似文献   

14.
讨论教育科学规划精品课题,我以为对“教育科学”这一概念作出界定是相当重要的。《教育大辞典》对“教育科学”的解释是:“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学科的总称”(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版)《现代汉语词典》对“研究”的解释是:“探求事物的真相、性质、规格等。  相似文献   

15.
哲学“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说这句话的,是近代赫赫有名的科学大师爱因斯坦。这包含着他几十年科学探索甘苦的名言,难道不应该为后学者所珍视吗?但是,近些年来,某些研究自然科学的同志,特别是一些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涉足未深的青年人,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轻视哲学的现象。有些人认为哲学属政治范畴,同各门具体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没有关系、或关系不大。这样,我们重提爱因斯坦的话,研究一下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看来不是无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任何一场科学革命几乎首先是研究方法的革命,“科学是随着研究方法所取得的成就而前进的”(《巴甫洛夫选集》,科学出版社1955年版,第49页)。就我国的社会科学研究来说,要改变目前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的理论脱离实际的局面,要使其真正适应社会主义现代事业的需要,就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在各门社会科学学科的  相似文献   

17.
现代科学,一日千里,瞬息万变,令人眼花嘹乱。但寻其发展踪迹,有其“五化”的基本特征。即科学的整体化,科学的数学化、科学更新的速化,科学的物化和科学的社会化。一.科学的整体化科学的整体化(或一体化,综合化),是指各门科学、各种知识体系趋于综合统一。它具体表现为:自然科学内部各学科的统一,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统一,科学与理论的统一,科学与技术的统一,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的统一。 (一) 自然科学内部各学科的统一从科学史来看,科学的发展大体上经历  相似文献   

18.
一什么是“范式”?按照库恩的解释,就是科学发展处于常态科学阶段的一个被公认的理论,这个理论包含着研究方法和技术,它指出什么疑难问题要加以研究,并且什么样的解决是可以接受的。当年库恩使用“范式”概念,旨在解释自然科学的发展,对于人文社会科学,他认为并不适用。在他看来,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未臻成熟,尚处于“前范式时期”,只有学派,没有范式。但更多的学者认为,运用“范式”来解释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仍有其启示性价值,如任  相似文献   

19.
《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2期刊载了樊继刚同志的《商品产生和存在的原因的再探讨》的文章(以下简称“再探讨”)。该文断言:“用公有制存在的两种不同形式来解释社会主义商品存在的原因,已为实践和理论所否定”。认为“长期以来,人们把私有制解释为商品生产产生的原因,这是一种错觉,就象雷鸣与闪电之间不是因果联系一样,私有制不是商品生产的原因"。这就不但否认了两种公有制形式与社会主义商品生产之间的因  相似文献   

20.
五、“别材”说是针对苏黄广积诗材、“资书以为诗”而说的“别材”的材,指诗的材料而言,我们在《贡献》一文中,详细论述到了。宋人好谈诗材,这在钱锺书先生的《宋诗选》和《谈艺录》中已经再三谈到,可惜他没有把“诗材”和“别材”的材结合起来谈,当其论述别“材”时,仍以“材”为才调、才气。吴承学同志把他的《严羽妙悟说之理论内涵及意义》一文寄给了我,他认为严羽“别材”的材,就是宋人争论的“诗材”的材,申成了《贡献》一文的看法。但是他又认为他的“这种解释和传统对别材的解释,并不矛盾”,“而且彼此应该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这又和我们的看法有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