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许多教育工作者断言:“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致使许多语文教师出言必称“创新”,以至于许多教师拼命追求形式上的“创新课”。到底“创新”是不是第一位的语文素质?语文基础知识、基本学习技能、基本学习方法、基本学习规律是否会阻碍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意识培养如何与基础学习结合在一起?搞清楚这些问题是保证语文教学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必要条件。 一、语文素质目标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是为即将实施的《语文课程标准》作过渡的,其精神比较符合新世纪语文教学的思想、方…  相似文献   

2.
王尚文先生在明确提出“语文意识”(见《语文学习)2003年第5期《“语文意识”:语文教学的阶梯》,简称《阶梯》)之前,很早就提出了语文课程以“言语形式”为教学内容(《中学语文教学导论》),在《语感论》(修正稿)中详加发挥。“语文意识”的提出,可谓水到渠成。近年来,他和弟子们在文章和讲话中反复阐释这个主张,而且认为是“语文”离开“悬崖”以防“自我消亡”的“缰绳”,影响颇大,有“辨”的必要。  相似文献   

3.
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 虽然新的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性质进行了重新定位,但关于语文教学的纷争并没有就此结束。所谓“文”、“道”之争,依然是焦点所在。有的老师说:“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本于此,语文课应该着力于养成和强化学生的语文意识……什么是语文意识?它是我们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对如何运用语言正确表达,如何遣词造句,如何谋篇布局的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学是语文素质形成的基础,如何改进语文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认为应从“双基”入手,即“丰富基础知识,掌握知识支撑点”和“教会提问方法,掌握技能支撑点”两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5.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对此,相关论述与经验颇多。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理解教学资源?又如何开发利用呢?笔者以为,包括语文教材在内的能作用于教学并产生价值的一切信息都是有效的语文教学资源,它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存在于我们的周围,需要我们带着语文意识来观照,用课堂效度来甄选。  相似文献   

6.
<正>"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这已经是今日语文教学的一种共识,因为只有把"教什么"的问题解决好,"怎么教"的问题才有讨论价值。王尚文先生在《紧紧抓住"语文"的缰绳》一文中写道:"对提高语文教育的效果而言,这个语文意识一日不可或缺。它就是语文的缰绳。缺少这个意识,语文课就难以上成语文课,就要‘跑野马’[1]。"这里的"语文意识"其实就  相似文献   

7.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竞争将日趋激烈,其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新科技.取决于人才尤其是创新型人才.十四大后,不少地方争夺科技成果,争夺人才,已显端倪.时代的新要求,促使我们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本文就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一论题,试作阐述.一、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本途径意识是指人的头脑对现实的反映能力,创新意识则指这种能力达到有创见的新水平.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在其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下列一些基本途径.1、在感知、记忆和理解语言材料中培养创造性思维,从而培养创新意识语文教学的主要活动是指导学生阅读.教师在指导学生感知、记忆和理解语言材料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木兰诗》“南市买辔头”一句中的“辔”是生字,“辔头”是生词.学生可以从注释里感知到“辔”字的注音与“辔头”的意义,也可记住它们.但这种感知只是肤浅的,记忆也属死记,因此很易遗忘.如果引导学生运用构字法来认识“辔”字,情况就不同了、学生的思维开启后,由“辔”想到绳;由“口”的两边有绳想到马口里有嚼子,口边套有缰绳;又由“车”想到马拉车.不少人在电视里也见过辔头.这样,学生就容易理解“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这一意义  相似文献   

8.
俗话说“文以载道”,语文学科不仅仅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教育,更应担负起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任。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培养生命意识,使得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悟生命,获得生命意识的唤醒呢?  相似文献   

9.
教师应把语文意识视为语文教育的阶梯.对提高语文教育的效果而言,这个语文意识一日不可或缺.它就是语文的缰绳,缺少这个意识,语文课就难以上成语文课,就要"跑野马".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育家施瓦布指出“如果要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那么有什么学习比通过积极地投入到探究的过程中去更好呢?”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1.
胡建军 《成才之路》2009,(29):31-32
长期以来,从小学到中学。语文授课时间最多,投入精力最大,而教学效果却不理想。“少、慢、差、费”一直是困扰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问题。为改变这种状况,一大批语文教师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一、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我认为语文教学问题与教师没有语文意识。或者说没有较强的语文意识有很重要的关系,可以说教师是否有语文意识已成为制约语文教学质量的瓶颈。什么是语文意识?它是我们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对如何运用语言正确表达,  相似文献   

1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与习惯。是语文素养的重要标志,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与习惯,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体会。  相似文献   

13.
什么是语文意识?王尚文先生认为:“是我们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如何运用语言正确表达,如何遣词造句,如何谋篇布局的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关注.一句话,就是对如何运用语文的一种自觉.”拥有语文意识无疑能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语文意识,即字法意识、句法意识、读法意识、写法意识,决定着语文教学的效率.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语文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那么,语文课堂教学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呢?  相似文献   

15.
语文的人文性是客观存在,是语文的灵魂,否定了人文性也便否定了语文。但语文中的人文性是如何存在的?有什么特质?又如何实现它?至今,答案还较模糊。借鉴“回到事物本身”的现象学方法和“存在先于本质”的本体论追问模式,选择从“存在方式”进入“存在本质”再进入“实现方式”的思维路径,大概能得到较清晰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当下,不少教师都在谈语文的回归,谈本色语文、本味语文、语文味。那么,到底什么才是“语文味”呢?又如何体现“语文味”呢?在作者看来,许多教师似乎就把“言语训练”当成语文味的突出表现,甚至是主要的、唯一的表现,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改革要求语文教学要树立现代教学理念,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学生的自我尝试在先,教师的引导在后”为原则,让学生在尝试和实践中学习语文。正所谓“自古成功在尝试”,“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要学好语文,不也是如此吗?那么如何让学生在尝试与实践中学好语文,提高语文实践能力呢?我们不妨在以下几个方面让学生进行尝试。[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浅谈初中语文课外自主作业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课外自主作业要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出发点,着力于“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学习,达到巩固语文知识、增强语文兴趣、发展语文能力的目的。很好地抓住自主作业这把金钥匙,配以高效的课堂教学并掌握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我们的中学生必能走进语文艺术的殿堂。那么在新课标下如何设计语文自主作业呢?  相似文献   

19.
阅读作为从文学作品中提取、加工和运用信息的心智技能,被尊为“学习之母,教育之本”,向来居于语文4大能力之首。因此,引导学生创造性地阅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相似文献   

20.
“美”是语文教学的主题,语文教学要求努力培养学生对“美”的认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人,真正体会到文本的语言美、生活美、意境美、文化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创造美的课堂?如何对学生进行美的引导、美的认知与培养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