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播媒介的自律和他律是制约传媒的两种力量.他律是政府、政党和传媒受众通过法律、党纪或消极拒读等手法,对传媒及其从业人员的强制性管理.而传媒的自律,是指传播媒介的从业人员道德上的自我约束,目的是让从业人员对社会和公众负责,在保障新闻自由的同时又防止滥用新闻自由.自律是新闻传播将新闻自由和社会责任统一起来的结果.传媒自律大致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讲求社会公德,如忠诚、公正、平等;二是要讲职业道德,如维持专业水平、维护新闻事业的独立、报道要客观公正、保护个人隐私、不诽谤他人、不受贿、维护法律尊严等等.传播媒介为了达到自律,可能会运用新闻组织内的力量进行自我控制,如制定共同的工作信条、成立评议性的机构.许多国家和地区设有传媒自律机构,在一些西方国家,自律休系的完善程度甚至成为衡量传媒水平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谈到新闻伦理,人们常把针对媒体的规范与针对媒体从业者的规范放在一起说,例如:"要对新闻传媒业实施有效管理……要靠新闻传媒机构及其成员的自律,靠传媒业界对传媒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的权利和社会使命、责任的正确认识,靠新闻传播工作者在这种正确认识的指导下,以职业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新闻侵权诉讼(即我们习惯所称的新闻官 司)的增多,新闻传媒感受的压力也倍增。虽说媒体当被告已经司空见惯,但打官司肯定要牵制很大的人力、物力。一旦败诉,还要承受较大的社会压力和经济压力,导致新闻传媒行动小心谨慎、缩手缩脚,从而极大地限制新闻传媒舆论监督作用的发挥。如何搞好舆论监督又能防范新闻官司,成为传媒面临的共同难题。 多年来处理新闻官司的实践使我们认识到,防范官司的关键是传媒行业自律,包括新闻自律和经营自律。也就是说,传媒自律是以健全的自身机制对自己的职业活动进行自我约束、自我规范的行为,…  相似文献   

4.
张慧玲 《今传媒》2003,(5):55-56
2002年底的香港《东周刊》事件,几天之内在香港社会掀起了轩然大波,愤怒与谴责之后仔细思忖,确感《东周刊》事件为我们考察香港传媒生态和和媒介监督提供了管窥之机。 一、一张照片发表 一份杂志停刊——《东周刊》事件大事记 10月30日·香港《东周刊》刊出一幅某女星被迫拍摄的裸照,杂志当天下午即被抢购一空。  相似文献   

5.
汪露 《新闻记者》2007,(1):69-70
西方社会很早就开始了传媒自律体系的建设,国内新闻传播学界对他们这方面工作了解不多。最近出版的陈力丹教授编的《自由与责任:国际社会新闻自律研究》,提供了2005年欧洲传媒组织这方面的研究报告,使我们有机会进一步了解西方社会关于媒介自律的最新情况。该书收入两份研究报告、一篇小论文,读后可以感受到欧洲国家的同行们自觉的新闻自律意识,对我国媒介自律的建设也很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香港的传媒、政治和社会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归后的香港存在着影响传媒表现和运作的众多因素,本文认为再国族化、国际化和本土化是一个有助于分析香港传媒和政治变迁的框架,并以此框架分析了近两年来香港传媒如何响应重大社会和政治事件。在传媒和权力结构之间的关系外,香港的社会和经济转变等非非政治性的社会变迁也影响着香港传媒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开栏的话: 没有监督的权利是可怕的,缺乏自律的权利同样会给社会造成灾难。大众传媒作为社会良知、社会进步的代言人,其自身的道德自律、职业操守、专业规范,一直为公众瞩目。本刊从本期起推出“传媒自律”专栏,旨在推动传媒自身对职业规范的思考和建设。  相似文献   

8.
2002年10月31日,香港《东周刊》杂志在其封面刊登了香港某当红女星当年被人强拍的裸照,一时使大众的目光汇聚到了娱乐圈。社会大哗,艺人抗议,人们纷纷指责传媒的事业操守及道德底线。最终,这一事件以该杂志停刊、相关主编离职而告一段落①。然而,结合近段时间两岸媒体对娱乐圈中种种事件的报道:影  相似文献   

9.
贾广惠 《新闻界》2008,(6):75-77
关于“范跑跑事件”,折射出传媒的一个导向问题,传媒与社会大众道德观存在着既统一的一面,也出现了对立的一面,有些情况下大众会做出与传媒期望相反的解读;在任何时期弘扬道德都是传媒的重要职责,因为社会需要道德标尺来为大众指引方向:弘扬道德,批判错误,加强自律。这样才能为社会树立良好的道德典范,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0.
张玉 《新闻窗》2006,(5):99-100
日本既是当今世界的经济大国,也是新闻传播大国。日本通过行政、法律、政策、规章、行业自律等多种手段,对新闻传媒的采编、经营活动实施调控,强化对新闻传媒的管理和约束,使其在一定范围内活动,从而实现社会各方面利益的平衡。  相似文献   

11.
针对目前我国新闻界显现出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规范缺乏、违背职业道德乃至违法事件较多的现象,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联合下发了《关于新闻采编人员从业管理规定(试行)》,它的出台对于遏制传媒业中存在的违规违法现象非常及时和必要。《传媒应有更多的自律》对《规定》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解读,尖锐指出我国传媒职业道德和工作规范控制中自律薄弱的事实,提出行之有效的方法是传媒必须建立有效的自律机制,这不仅是传媒发挥自身功能的重要前提,也是传媒行业提高专业化程度、从业人员担当社会道义和服务公众责任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2.
媒体扫描     
实现传媒自律的可能性途径 陈力丹在《传媒社会职责、职业意识与经济利益的博弈》一文中指出,传媒的自律应该从以下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1.消解“官本位”意识在传媒业的影响。传媒的责任是观察者、监测者,而非某级权力机关,记者工作中要将“权力”意识转变为普通公民的“权利”意识。  相似文献   

13.
林新 《新闻界》2005,(5):62-62,59
在传媒业迅猛发展,传媒在社会中的地位日渐增强的现在,作为传媒在社会中活动的个体--新闻人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加强新闻自律,强调新闻人专业素质就成为新闻事业健康发展的必然需求.而要强化新闻自律,提高新闻人的专业素质,首先就得提升新闻人的思想素质,因为意识决定行动.只有有了较高的思想素养,新闻人才有可能在自己的新闻实践活动自觉地约束自己,较好地担负起自己的职责。  相似文献   

14.
风险社会的公共安全与媒体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学界和业界关于公共安全与媒体责任的研究通常有两种视角:一类是从媒体自身的体制、运行机制、危机管理等方面着手,力图建立媒体面对公共安全事件时的有效反应和传播机制;另一类是从传媒的职业规范、操守、伦理等角度入手,呼吁传媒加强自律,成为负责任的公共信息传播者和公共安全守护者。  相似文献   

15.
当代社会新闻媒体的地位和作用日趋凸显,媒体监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新闻媒体不仅需要以宣传纪律及其配套监管的他律约束,更需要亟待唤醒沉默的自律约束。从媒体走向市场的角度来说,市场本身也是一个监督平台,有偿新闻、虚假报道等媒体恶疾事件的屡屡发生,这说明唤醒媒体的自律,的确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本文对厦门广播电视群众评议唤醒媒体自律的实践,试做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6.
《新闻界》2016,(2):9-13
新《广告法》实施后,各种假广告和与医疗卫生相关的违法广告得到了一定遏制,但报纸和电视上的"广告新闻"现象,违法行为仍然较为普遍,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对违法广告的处罚对象,目前均为广告主,刊播违法广告的传媒少有受到处罚,频繁出现在报纸、电视新闻中上的"广告新闻"未被触及。笔者认为,"广告新闻"(包括软文)大多数应通过传媒自律来解决,但传媒养成了一种惰性,这些属于职业自律的事情,非得通过党政系统直接下达指令才会纠正,缺乏自我约束的良好惯性。  相似文献   

17.
前不久在香港闹得拂沸扬扬的传媒监管问题,在监管传媒咨询期结束后、港私隐专员公署表态,支持成立一个由传媒、法律界及公众人士组成的自律性报业评议会,监管传媒。 私隐公署有关人士认为,自律模式在许多行业中行之有效,业界自发参与有更大的道德规范作用,还可以顾及各方利益。同时认为,由业界自发组成的报业评议会,要得到整个传  相似文献   

18.
在信息社会,传言、谣言如何迅速扩散,以至造成社会危机,又如何迅速将其平息,化解危机?恐怕是值得传媒、乃至社会管理机构、政府官员关注和研究的一个新问题。在羊年春节后,广东传媒遇到了“肺炎事件”引起的抢购药品、食醋风潮。不过两天时间内,就在政府和传媒等方面的努力下,把其平息了,危机得到了化解。社会恢复平静,有秩。现在回顾广东报纸对这次危机报道的经过和处理,有许多宝贵经验,值得总结、借鉴。  相似文献   

19.
陈娟  江鸿 《新闻传播》2008,(4):11-13
虽然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是传媒赖以发挥其正面社会功能的必要条件,但是,在高度商业化的香港社会中,尤其是过去10年多的新闻实践显示,部分传媒并没有在其一向享有的高度言论及新闻自由方面做出必要的自律,不少传媒,包括销路最大的报刊在内,将以销量为首的商业利益放在首位,忽视了自己所应承担的责任,甚至为了赚钱不择手段。结果,各种违反新闻专业操守的问题不断重复出现,报刊的公信力逐年下降。报刊的行业治理因此日益成为无法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徐沛 《新闻记者》2003,(4):30-31
不久以前,也许谁都想不到《东周刊》真的因为刊登一张极具争议的照片便停刊了。如今,这件事已经在香港这个媒介竞争激烈、传媒业异常发达的地方成了热门话题。人民网在第一时间发表评论说:“……只求刺激销量,罔顾专业操守和社会道德,传媒公信力和新闻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不断滑落,香港传媒生态的畸变,已达到了相当的程度。《东周刊》事件使香港各界重新思考新闻自由的真正含义。”《中国青年报》载文指出:媒体在维护公众知情权、揭露社会真相和维护个人隐私之间一直进行着艰难的斗争和角逐。而所谓的明星个人隐私和社会真相之争,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