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北宋是漕运业空前发达的时代,水利在北宋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北宋漕运业的发展与水利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漕运业的发展对灌溉、减灾、治河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又给水利的发展带来矛盾。本文探讨了北宋漕运与水利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北方是北宋的政治军事重心,但当时经济重心已开始南移,为了以南方的经济实力支持北宋统治,所以漕运对赵宋政权的意义超过以往任何朝代。本文对黄河、长江、珠江流域的漕运状况以及对北宋的政治、军事意义作了详尽的考证、归纳、分析。  相似文献   

3.
继五代而起的赵宋王朝,为了争取“长治久安”,在实施一系列专制集权措施的同时,确定建都汴梁,倚重兵而代关洛山河之险,藉漕运获致东南财富以给,使王朝建立在丰厚的经济基础之上。有宋一代,统治危机主要来自北方,物资供应基本依赖江南。北宋每年通过汴渠,从东南输入六百万石粮食进京;南宋偏安,更是仰给江南州军了。在这巨量的财物之中,有相当部分是由江西供给的。江西能够拿出这样多的财物,这是开发加快、经济繁荣  相似文献   

4.
汴河漕运在北宋的漕运中具有突出的地位,北宋政府从河道的维护治理与漕运的制度管理两个方面解决汴河漕运存在的问题,保证汴河漕运的有效运行。北宋末期,由于在汴河治理方面的懈怠与漕运管理方面的失误,使得汴河漕运不断被破坏,逐渐失去其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漕运与社会制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集权社会,统治者十分重视社会的稳定与否,总是想方设法着力于调控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种因素,其中,漕运是统治者平衡、稳定社会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封建社会后期,统治者熟练而频繁地利用漕运进行社会制衡与调控,消弭诸如重赋、灾祸以及物价波动等造成的社会不安定因素。港运的社会制衡功能主要表现在赈济灾荒与平粜市价两方面。  相似文献   

6.
北宋是中国封建社会史上漕运蓬勃发展的历史时期 ,漕运无论在政治生活还是经济生活中均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其历史价值非同一般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收归财权 ,消除隐患 ;二、京城用度 ,大为缓解 ;三、交流物资 ,调剂余缺 ;四、稳定物价 ,控制时局 ;五、城市繁荣 ,由此而兴 ;六、稳定统治 ,支援战争。  相似文献   

7.
北宋汴河的漕运制度是健全的。漕船的运行以纲为编制单位,发运司共掌200纲。纲船实行官、私船分运制。在正常的年份,汴河实行一年四运制,每年漕运的时间约有二百余日,冬日需关闭汴口。最重要的漕运制度是转般法,在它运行的百余年间,对汴河漕运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北宋对汴河漕额的规定是较稳定的,基本保持在每年600万石左右。有了这套健全的漕运制度,北宋才能维系其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北宋有一套设置完备的漕运管理系统。在中央,三司是主管部门,负责统一规划全国范围内的漕运工作。在地方,主管漕运大计的部门有转运司和发运司。前者收缴贡赋,后者要及时发送。漕粮上路后,沿途各催纲司、拨发司要担负押运工作。漕粮至京后,下卸和进仓由在京的四个排岸司和下卸司负责,储备工作也由专人负责。北宋的漕运管理机构相当成熟、完善,反映了北宋漕运事业的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9.
三门峡漕运是我国古代东西漕粮转输的必经要道,历史上也是沟通长安与洛阳这两大都城东西水陆运输干道上的漕运枢纽地段,对于维持定都关中政权的政局稳定以及两京格局均有着重要作用,并对我国古代漕运制度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西北地区在历史上曾长期是中原王朝的军事中心,三门峡漕运也因此成为朝廷在西北地区发展军事,进行战争,加强边境防务,维护边疆稳定的基础。同时,历代王朝也利用三门峡漕运在灾荒年份赈济灾民、平粜物价,对社会起到了一定的制衡作用。  相似文献   

10.
新论长廊     
朱茂林同志在河北教院1996年第一期学报上发表文章论述明初的立法与专制.文章认为:明朝初期是我国专制主义集权政治空前强化的时期.明初统治者,一方面通过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措施来调整封建生产关系,巩固和完善专制主义统治,另一方面,又通过立法使这些措施制度化、合法化.  相似文献   

11.
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清明上河图》是我国北宋年间名画家张择端绘制的传世杰作,系描绘北宋年间京都京东南城郊时节的一幅国情长, 绘之汴河,对其流经及发源地作了详查考证,并对汴京其它诸河的来龙去脉以及漕运等作出了可信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中央政府有逐步集权的倾向。君主创造了一系列法术对臣民的专制统治。君主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向后贯穿继承,甚至也对当今中国社会也有重要影响。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宗法血缘关系、儒家思想、官僚制度、人治政治制度、大一统思想等特征表现最突出。它们都与皇权专制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一《四库全书总目》200卷,是清朝乾隆年间,遵照乾隆皇帝的谕旨,由纪昀等著名学者主持纂修的一部大型官修目录书,该书对乾隆以前尤其是元朝以前我国古代的学术发展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总结,在我国古代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古代的学术事业,到明清之际,已经达到了空前兴盛的地步。清朝入关以后,随着政治统治的日益巩固,社会经济、文化事业的不断恢复和发  相似文献   

14.
漕运行程是整个漕事活动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朝廷着力最大、耗时最长、费资最多的环节,而清代漕运行程中的漕限、水程、土宜诸问题集中地反映清代漕运中的重大问题,即秩序、成本以及漕运与社会的交涉。清廷对于漕运各个环节的期限都做了十分具体的规定,并制定了一系列配套规制,漕限不仅维持漕船的有序行进与漕粮抵京,更重要的是保证每年周而复始的漕运秩序,秩序之于王朝的意义在漕运事务中体现无遗;清代漕运无论是江程抑或河程,“险隘处所”在在皆有,由此所导致的直接后果是漕运的高成本,集权政治具有强大的资源调配效能,但是其所造成的社会性消耗也是巨大的;而漕船附载“土宜”意在解决漕运人员的生计问题,但客观上引发了漕运人员沿途的商业贸易活动,并将漕运活动推入长江中下游尤其是运河一线的商业链条中,成为沟通南北物质交流的重要渠道。在社会变迁中,国家事务必然与社会发生深度的交涉与互动。  相似文献   

15.
有明一代,内河漕运是明代最主要的运输方式。明朝初期,河海兼运,后罢海运行漕运。至嘉、隆、万时期,漕运积弊严重,海运优势逐渐显现,统治阶层出现关于重开海运的建议,就漕运和海运的利弊得失展开激烈争论,但最终海运没有得以实施。  相似文献   

16.
汴河漕运与北宋立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农业生产、漕运条件优越的基本经济区是封建农业中国中央集权国家机器最有力的支撑,基本经济区向南向东的转变在北宋已决定性地实现;而由化传统所带来的政治惰性以及北部边防需要,给漕运造成极大压力,北宋不得不立都汴京以解决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日渐分离的矛盾,通过经营江淮尤其是长江下游圩田和汴河为主的运河网、北宋将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有机地结合起来,并照顾到了军事斗争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关于北宋东京人口的数额,历来是个谜。由于史料记载的阙如,引起了古今史学家们的种种猜测。漕运与东京人口数,似乎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问题,但实际上漕运在北宋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漕粮数额的多少,与东京人口数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本文试图运用系统论的方法进行分析,从漕粮数额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一些探讨,以期使结论更接近于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18.
通过本专题的复习,掌握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知识、演变过程,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本专题重点掌握:西周分封制的内容、作用;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两汉、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北宋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和科举制的发展;元朝的政治制度;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等内容。在复习过程中能够学会归纳知识要点,建立知识结构;运用所学知识比较古代中国不同历史阶段的政治制度,加深对阶段特征的理解;理清思路,运用概括的方法把握各项政治制度的本质及内涵。  相似文献   

19.
运河与政治中心的区域转移及国运盛衰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一方面运河通过漕运将国都与经济中心连接起来,可以源源不断地供应其各种物资需求,保障经济安全,使中央政府无后顾之忧,从而有效地发挥其对内对外的各种职能;另一方面,在经济上有运河及其漕运的坚强保障,国都的选择、确定和变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摆脱经济条件的限制,从而在最为有利于实施政治统治的地域进行。同时,政治中心的流转迁移也直接影响着运河的分布、走向及其发展态势。中国古代政治中心的变迁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北宋以前政治中心主要在关中地区,其变动的轨迹是大致沿着今西安——洛阳——开封这一轴线作由西向东的运动,政治格局主要表现为东西关系。南宋以来政治中心主要在华北平原北部的北京,其变动的轨迹大致是由今杭州——南京——北京这一纵线作南北向的运动,政治格局主要表现为南北关系。这种空间转移过程和国力国运的发展态势大体上保持一致。  相似文献   

20.
醇亲王载沣在监国摄政期间,为改变晚清长期以来形成的外重内轻格局,解决统治危机,强化皇权,全力进行军事集权,维护大清的统治,但由于清朝各方面矛盾重重,军事集权最终并没有成功,反而加剧了统治危机。辛亥革命爆发后,载沣精心经营的军事势力要么倒向革命党要么倒向袁世凯,最终为应对危机不得不向袁世凯交出清廷的全部权力,军事集权彻底失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