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四月中旬,人民日报记者田流同志来山西聞喜东镇采写全省著名植棉模范吳吉昌的先进事迹,县委派我陪同他工作。在跟随田流同志采訪的一个多月中,我自己觉得在采訪作風、采写方法上,学到不少东西,这里記述几点,是我感受最深的。  相似文献   

2.
街头觅新闻     
近一两年里我常在街头转悠,所见所闻,感到有些事可以作为“新闻”的线索,就断断续续地采写了几十条这类的消息。播发后有的同志颇感兴趣,于是我回头将剪报翻阅一遍,从这段几乎全不自觉的新闻实践里,琢磨起我当记者走过的路。回想一位新闻界老前辈曾说过一段话:“用孩童般的眼光观察世界,把每件事都看做是新鲜的;同时,又必须用长者的眼光洞察世界,就能区分出有意义的东西和无意义的东西。”这段话对我采写“街头新闻”产生了很大影响。 1983年初冬,我第一次到兰州采访。此前我只对这座西北古城有所耳闻,印象中是荒凉、古老、贫瘠,没有树的秃山,大风卷起的黄尘……岂料下了火车,眼前的兰洲竟与想象中的兰州有着如此不同——  相似文献   

3.
1989年《光明日报》主办了全国短新闻有奖征文比赛,我采写的《八旬老汉修桥记》在一等奖空缺的情况下,获得二等奖,一些同志、朋友纷纷向我表示祝贺,还让我谈谈采写经过。我的写作底子不厚,谈不出什么东西来,只是把采写的前后情况向同志们介绍一下。那还是1986年的事。当时我在邻居刘耀民家闲聊(他是造纸厂锅炉工),听说有一位80岁的老头去他们厂买钢筋,要修一座石桥。当时社会风气正盛行往“钱”看,有些人劝老头,少扯这个事。我感  相似文献   

4.
在1993年度四川石油报优秀新闻作品评选中,我与丁姿英联合采写的消息《相濡以沫几十载,石油伴我度人生,川西北200对夫妻喜庆金婚银婚》荣获一等奖。这篇不足800字的新闻何以能受到读者的喜欢和评委们的青睐?在采写上有什么东西值得回味?笔者思索再三,以为主要是记者透过婚姻家庭这类平凡小事捕捉到了具有时代特征的新意,反映了全社会渴望  相似文献   

5.
我写的一篇农村通讯《灾年》在《新华日报》上发表出来之后,有些同志觉得这篇东西材料丰富,较为动人,要我谈谈采写这篇稿子的经验。过去我很少写通讯,谈经验是说不上的,现在只把采写的一些过程闲拉呱一阵吧,对别人不见得会有什么用处,谈得不好,切莫见笑。《灾年》这篇文章的主题,是用前后对比比方式,报道了苏北人民一九六一年由于有了党的领导和人民公社,怎样战胜了此一九二九年还要大得多的旱灾,而且获得了好收成。  相似文献   

6.
今年,解放军报社“红色足迹万里行”采访活动,我是在其他同志刊发10多个专版的稿子后,开始进入写作状态的。因此从别人的文章中学习、领会到不少好东西,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一些想法。此外,我本人在25年前参加过军报策划的一次“周边行”采访活动,也积累了一些行进中采写稿件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7.
《分清主流与支流,莫把“开头”当“过头”》这篇述评,五月十六日在人民日报刊登之后,《新闻战线》编辑部的同志要我写一下采写体会。从何说起呢?苦思了半天,还是从这篇东西的产生过程说起吧! 今年年初以来,我们农村部按照党的三中全会精神,组织了一些尊重生产队自主权,因  相似文献   

8.
我和赵中庸共同采写的消息《革命圣地延安无铁路的历史结束》,在获得首都产业报1991年好新闻一等奖之后,又获得了第二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消息传开,许多朋友问我,这条消息是怎样采写的?感受最深是哪一点?我以为,新闻采写也要换换脑筋。“换脑筋”,是邓小平同志视察首钢时提出来的。我的理解,就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摆脱禁锢,更新观念。搞经济建设需要这样,搞新闻采写也要如此。我们这条消息的采写,就是在换脑筋的过程中完成的。  相似文献   

9.
我和赵中庸共同采写的消息《革命圣地延安无铁路的历史结束》,在获得首都产业报1991年好新闻一等奖之后,又获得了第二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消息传开,许多朋友问我,这条消息是怎样采写的?感受最深是哪一点?我以为,新闻采写也要换换脑筋。“换脑筋”,是邓小平同志视察首钢时提出来的。我的理解,就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摆脱禁锢,  相似文献   

10.
编辑同志: 我学着写了一篇新闻稿件,拿给一位通讯干事看。他看罢后说,稿子语句还通顺,就是没有抓住特点,所以显得平淡,给人留不下什么印象。接着,他给我讲了抓特点的重要性,可我还是搞不大懂。请问,写报道为什么要强调抓特点,怎样才能写出有特点的报道来? 吴凯吴凯同志: 在采写新闻的实践中,抓特点是很重要的。啥叫特点?特点就是差别,是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最本质的东西。比如,花有千万种,而每种花都不一样;即使是同一名称的花,颜色姿态也各有不同,比如菊花就有数百种之多。同样叫柳树,南方的杨柳离了水就难以成活,而北方戈壁滩上的红柳却格外的耐旱。这就是特点。我们采写新闻报道,就是要抓取报道对象的特点,着力反映客观事物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管纪奋 《新闻界》2001,(1):33-34
许川同志离开我们快十年了。一张照片,激起情思: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服务团在川老战友的一次聚会上,许川同志和我同声高歌几十年前在进军路上爱唱的进行曲,嘹亮的歌声把我们带到了意气风发的青年时代。   1949年 7月,许川同志和我同时在上海向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服务团报到,同编在新闻出版中队。重庆解放后,我们在《新华日报》共事五年,以后在《四川日报》又共事将近三十年。许川当过记者、编辑组副组长、组长、编委、副总编辑、总编辑。不论在哪一种职位上,他都不离采写。他牢记《新华日报》老领导常芝青同志一句名言:“干…  相似文献   

12.
《“北京白鸡”在全国28个省市区“落户”》的消息,在第7届全国好新闻评选中获奖后,《新闻知识》的编辑同志来信约我谈谈采写这篇稿件的体会。说实话,在当初采写时,我是有意识地注意到了尽量写新、写活、写好,但后  相似文献   

13.
实事求是的态度我参加工作剛剛才一年半,从去年1月份正式作文教报道,主要是采写科学、教育和体育方面的消息。我从学校毕業后,热情是滿高的,希望很快地在新闻工作中弄出点名堂来,恨不得立刻下海,写出东西。但是,在正式工作以前,分社领导同志却首先讓我学習党的方针、政策和熟悉情况,同时也学習有关新华社業务的一些基本理論。这时候,我每天是坐  相似文献   

14.
14年前,我采写了一篇题为《胡耀邦的最后七天》的长篇通讯,由于我当时并未完全搞明白的原因,这篇原计划发新华社通稿的稿件没有发出,只在发往海外的《?望》周刊海外版上登了一下。1989年4月15日清晨,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胡耀邦同志逝世,这一噩耗震动了海内外,使亿万人民异常悲痛,海外有些媒体趁机散布了一些有关胡耀邦同志死因的谣言。为了澄清事实,也是为了将耀邦同志辞世的具体情况告诉我国人民,新华社社长穆青决定由新华社记者采写一篇有关耀邦同志从发病到最后逝世这7天治疗过程的稿件,供国内各报台采用。穆青同志把这任务交给了我,并…  相似文献   

15.
通讯员园地     
写新闻,增添了我晚年的乐趣□单洪久1994年7月,在我参加革命工作47年、坚持写新闻稿40年的时候,经上级组织批准,我正式离职休养了。在办理离休手续时,有的同志讲,“你离休后,可以整天在家打打小麻将,哄哄孙子,听听戏曲,好好享受晚年幸福了”。也有的同志劝我说:“你要是下海做买卖,再多挣些钱,好丰富晚年幸福生活。”而我在暗暗地想工作有年龄限制,到年龄了就得退下来,而采写新闻没有年龄限制和要求,越是老通讯员,采写新闻,具有经验多、质量好、上稿率高的特点。我要是利用一技之长,重操旧业,经常深入实际,多交新老朋友,发现新人新事,采写出…  相似文献   

16.
小郭同志: 来信收到。关于如何才能采写出既有新意又有深度的新闻报道,已有许多同志谈过不少很好的经验了,我只能根据自己的感受谈些体会,供参考。我觉得,作为新闻记者,除了勤学苦练,力求使自己的知识广博,具有一定的功底以外,结交一些各方面的专家、学者作为自己的“参谋”、“顾问”,即所谓智囊人物,是搞好新闻采写的一个很重要的工作方法。  相似文献   

17.
有些人认为,采写考古发掘成果的新闻好办,这只要让主持此事的考古工作者介绍清楚,就可以写稿了。当然,这种情况是有的。但从我从事十多年文物考古报道的经历看,要想搞出像样的东西,需要记者像考古工作者对考古对象进行深入细致发掘那样,对采访对象也要进行深入细致的“发掘”,才不至于遗漏重大的有价值的新闻。  相似文献   

18.
编辑同志: 有人说在新闻采写的整个过程中,“七分采访,三分写作”,这种比例划分对吗?我刚搞报道不久,总感到自己的采写实践与上面的说法有矛盾,请编辑同志解答一下。云南许景宏许景宏同志: “七分采访,三分写作”这句话是我们新闻界流行的一句行话,一般是指采访时间长于  相似文献   

19.
编辑同志:我在新闻写作中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本来好不容易从本单位找到和选中了一条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可自己尚未写成报道,却被同行或专职记者抢去了,这样一来,原来的采写打算就只有放弃了。但有时,又觉得自己还可再写一篇,不知这种被别人写过的新闻还能不能再写,请编辑点拨。王鹏王鹏同志:新闻是一个充满竞争的领域,因此,“抢新闻”的现象是屡见不鲜的。按说,正如一个东西被人抢走一样,既然你找到的东西被他人抢走了,你就只有空手而归,无别的办法。天下这样大,新闻如牛毛,只要你迈动双脚到生活的第一线去发现,总会有只…  相似文献   

20.
编辑同志: 当我收到了今年第7期《新闻通讯》,翻开一看,就被那“汗水和智慧的结晶”——《通讯员采写经验点滴》的醒目字样吸引住了。4篇短文,写得各具特色,读后颇受启发。《通讯员采写经验点滴》主要特点是:内容具体实在,文字短小精悍,针对性强,对帮助通讯员如何采写好新闻稿件,很有启发和指导作用。我们打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