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司马迁在表现汉高祖刘邦这一圣人时贯穿着一种强烈的厌恶情绪,他毫不留情地写刘邦的劣迹,而写刘邦的成绩则一幅无可奈何的样子,充满嘲弄之意。本文对此略作分析,并试对其中的原因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司马迁是我国撰写历史人物传记的大师。这位汉代历史家所著《史记》中的各色人物,如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以及游侠、刺客等,无不各具特色,维妙维肖,千姿百态,呼之欲出。《李斯列传》是《史记》中写得最出色的名篇之一。李斯是秦皇朝的丞相,是重要的政治人物。司马迁把他写得既有时代气息,又个性鲜明;既  相似文献   

3.
《史记·列传》中,主要人物不是文人学者,而是英雄豪杰。在《本纪》、《世家》中塑造的政治人物固然还继续活动在《列传》中,但他们已不是主角。各《列传》中出现的英雄豪杰,是各具特征的人物形象。每个人物都是一种象征。他们不仅仅是联合起来推动世界的兴亡继起,而且是镶嵌在各《列传》的画框中的色彩和构图各异的人物画像。如果我们也从司马迁这个角度来看,他们不过是些有个性的人。是作为人的英雄豪杰,作为《史记》世界的组成部分的英雄豪杰。司马迁以自己的观点来记载和评价他们。他对英雄豪杰的评价,即是他对“人”的评价,又是他对历史的评价。英雄豪杰对于他,乃是再亲切不过的  相似文献   

4.
司马迁在《史记》的《孔子世家》、《仲尼弟子列传》、《孟子荀卿列传》和《儒林列传》等几个篇章中,系统记载了春秋战国、秦汉之际以至西汉前期儒学的兴废与发展状况,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儒学史。它可分为三个时期:春秋战国时的儒学,其代表人物为孔子、孔子弟子及孟子、荀子;秦汉之际的儒学,此时六艺湮没;汉代儒学,其代表人物为诸学者及学官。纵观整个儒学史,司马迁的写作始终围绕着两个重点:一、儒学与六艺的关系;二、儒学在各个时代的不同遭遇。  相似文献   

5.
《史记》以人物为中心记述历史,其中有相当大部分的人物传记是写封建帝王的。司马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还封建帝王以历史的本来面目,载其恶以诫世,书其善以劝后,表明其历史观中含有鲜明的唯物主义因素。 一、司马迁颂扬皇帝之功,充分肯定封建帝王在历史发展中的重大作用,赞称汉代的统一事业  相似文献   

6.
李波  赵丽 《文教资料》2008,(2):68-69
司马迁是弘扬儒学的功臣,在<史记>中记载了中国最早的一部儒学史.它可分为三个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学;秦汉之际的儒学;西汉前期的儒学.纵而观之,他的写作始终围绕着两个重点:一、儒学与六艺的关系;二、儒学在各个时代的不同遭遇.  相似文献   

7.
西汉游侠渊源于“士”,具有“不轨于正义”的反封建法制行为、“千里涌义,为死不顾世”的道德观念、“莫不延颈愿交”的群众基础等特点。司马迁颂扬西汉游侠,与其在政治上主张“德治”、遭李陵之祸、了解社会下层人民苦难和上流社会丑态的思想与经历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自古至今,秦始皇的形象在“殷鉴”中成为“残暴”的代名词,在历史的塑造中也不断往片面简单的脸谱化人物靠近。然而其在《史记》中的形象却仍是丰满立体、个性鲜明的,《秦始皇本纪》表现了始皇由创建帝国一统天下的英主转变为残暴帝王的过程,司马迁本人对其态度亦非常中肯客观,是将始皇当成一个初创天下而缺乏经验的悲剧英雄来创作的,字里行间处处可见史公的遗憾和惋惜。  相似文献   

9.
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许多篇章里,曾着力描写过张良,勾画了一个极其鲜明的人物形象,作者在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张良的赞叹之情。“运筹惟幄之中,制胜于无形,子房计谋其事,无知名,无勇功,图难于易,为大于细。”(《太史公自序》)《史记》是部历史著作,这就要求作者忠实于历史事实。作者要在“实录”的基础上刻画完整的、鲜明的人物形象。描写张良,司马迁也不是有闻必录,而是在写与天下存亡有重大关系的事件中表现张良的性格特征。“〔留侯〕所与上从容言天下事甚众,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  相似文献   

10.
马马迁在《史记》中对刘邦其人着了大量笔墨,除《高祖本纪》以外,还散见于《项羽本纪》、《留侯、世家》、《吕太后本纪》、《萧相国世家》、《淮阴列传》等,它们相互映衬、补充,为我们再现了汉高祖刘邦敢作敢为、足智多谋,善得民心、任人唯贤的高大形象,同时作为直史又再现了汉高祖形象中的另一个方面,虚伪、奸猾、残忍。  相似文献   

11.
司马迁的《史记》是一部光辉的历史和文学巨著。它以文学的笔法,栩栩如生地塑造人物,起到了总结历史、拨乱反正、防微杜渐的作用,同时以它独特的历史和美学的思辨感染着读者。《史记》全书的善恶、是非标准“颇谬于圣人”的例子俯拾皆是,其中不以成败论英雄即是一例。堂堂的开国皇帝刘邦在他的笔下是一个狡诈的无赖,而自刎于乌江的项羽却是盖世英雄,并专为他立《本纪》,使之流传后世。但是对项羽这个妇孺皆知的历史人物,史学界和文学界对其或褒或贬,莫衷一是。下面我仅就《史记·项羽本纪》谈谈对项羽这一形象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刺客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个新兴的、也是特殊的群体。司马迁在《刺客列传》中共描写了五位刺客,其笔下的这五个人物是刺客这一群体的典型代表。通过分析这五位刺客的事迹和行为,我们不难发现一个不断发展、逐渐走向成熟的刺客群体。他们虽为刺客,但每个人的经历又有不同;虽有不同,但又存在着共同的刺客特征。无论是报别人的赏识之恩,还是为国家利益而做出的刺客行为,可以说,希望得到认可和重用、为知己者死是其共同的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13.
《管晏列传》在《史记》七十列传中的位置安排及材料取舍,体现了管仲、晏婴在司马迁心中的典范意义,从中可见司马迁进步的义利观。管仲、晏婴不死君难,弃个人小义而逐国家百姓之大"利",以国富民强为己任,重视物质基础、造福百姓、强大国家的行为,义于名而利于实,是司马迁心中"义"与"利"相融合的理想境界,也是后人学习的典范。  相似文献   

14.
春秋时期诸侯国弑君事件极为普遍,《史记》明确记载的有40例.本文通过对具体事件的深入分析,总结出春秋时期诸侯国弑君事件的多种形式,归纳了弑君事件的各种原因,以把握司马迁对典型事件和被弑君主的不同情感态度.  相似文献   

15.
司马迁笔下的历史其实也是人性的历史,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司马迁笔下的人物面对残废时所表现出来的形形色色的姿态上。  相似文献   

16.
司马迁在《史记》中,通过对《尚书·禹贡》、《左传》、《战国策》相关内容的传述,以及实地考察研究和对社会现状分析,记述了汉水流域的山川、道路、物产及其在政治外交、商业经济、文化融和、军事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元鼎六年司马迁奉使西南夷途经汉中,弥补了其游历时“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而未至汉水上游的缺憾,为记录汉水流域充实了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17.
子贡是《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出场次数最多、成就最大的一位 ,也是司马迁最着意用笔的人物。司马迁在子贡身上不仅倾注了深深的赏爱之情 ,也寄寓了他对理想人格的追求、道德判断的标准和审美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8.
商鞅     
商鞅,卫国人,又名卫鞅,原名公孙鞅,原是卫侯庶子一支的后代,平素喜欢刑名之学,因见卫国弱小,不足以施展自己的才能,就来到魏国,投奔魏国相国田文。不巧,田文已经去世,公孙痤接任了相国。于是,卫鞅只好委身在公孙  相似文献   

19.
商鞅的故事     
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掌握了秦国的军权和政权。于公元前356年,商鞅把他领会的法家思想理论,开始运用到秦国的经济、政治、军事、思想等各个领域,进行法家学说的全面实践。 商鞅认为:“当时最重要的事情,是马上去奸。”他指出:“没有战功而继续保持着高官厚禄的地位,处处作威作福的奴隶主阶级;不劳动只吃闲饭,鼓唇弄舌,搬弄是非,阳奉阴违,妄图‘克己复礼’的儒生;弃农经商,敲诈勒索,从事奴隶制手工业,商业活动,没有爵禄而发财致富的商人;以及因懒惰造成贫困,不努力参加农业生产和作战,不当官而高居于人民之上的食客、游士,都属于奸民”。  相似文献   

20.
商鞅立木     
<正>在战国七雄中,秦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比中原各诸侯国落后。相邻的魏国就比秦国强,还从秦国夺去了河西一大片土地。公元前361年,秦国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他下决心发愤图强,首先搜罗人才。他下了一道命令,说:"不论是秦国人还是外来的客人,谁要是能想办法使秦国富强起来的,就封他做官。"秦孝公这样一号召,果然吸引了不少有才干的人。有一个卫国的贵族公孙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