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陶渊明(365—427)东晋时代的伟大诗人。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人。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诗会存120多首,多写乡居生活,被后誉为“田园诗人”,开启唐代的田园诗派。《归田园居》共五首,这里选的是第一首。作于义熙二年(406),诗人自彭泽归隐后的第二年。这首诗通过对往事的回忆和眼前景色的描写,表达了归隐后的欣喜舒畅的心情。这首诗首四句至“一去三十年”为第一层,写自己“误落尘网”。次四句至“羁鸟恋旧林”为第二层,写归田  相似文献   

2.
晋安帝义熙元年(405)乙巳十一月,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因为“不肯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掉彭译令,归隐田园。次年,他写了《归园田居》和《饮酒》两组诗,用以叙述归田后的生活和愉快的心情。中国  相似文献   

3.
陶渊明《饮酒》诗之五,抒写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归隐生活。高中第六册编入此诗时,有“思考和练习”题说:“这……是陶渊明弃官归田后的作品,自叙摆脱官场的羁绊,在农村过着清静安适、淳朴自然的生活的情景。……对于作者的这种思想感情我们该怎样认识?”引导中学生认识陶诗,自然宜简不宜繁。但我却要说得远一点,从文学史上几家的论评来看看这首陶诗。  相似文献   

4.
《归园田居》和《饮酒》是陶渊明辞官后的作品.前者写于辞去彭泽令第二年(公元四○五年),抒发归隐初期的欢愉之情,并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后者大约写于归田后的第十二年,抒发的是作者的人生哲理.自学这两首诗,第一要理清每首诗的结构.第二要明白每首诗所抒发的思想感情.第三要体会各自的特色,也就是说学会初步欣赏这两首诗.一、理清结构。《归园田居》二十句可分为四层.开头四句为第一层,作者抒发自己的怀抱:从小就没有适合世俗的性情,厌恶官场生活,希望归隐山林,但却误  相似文献   

5.
顾农 《天中学刊》2023,(6):71-80
东晋隆安四年(400)、五年陶渊明在桓玄手下任职,作有《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作》等诗,稍后他因母丧回家。在陶渊明居家丁忧期间,桓玄攻入首都,建立了“楚”政权。元兴二年(403),陶渊明在《停云》《时运》《荣木》等诗中向桓玄致意。桓玄很快被刘裕打垮,陶渊明守孝结束后,出为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又改任建威将军刘敬宣的参军,任内分别留下一首诗,从中可见他一直希望回家隐居,最后在做了80多天彭泽令后毅然归隐,时为义熙元年(405)十一月。陶渊明的组诗《饮酒》20首,其中有些原来并不在这组诗中,写作时间也拉得很长,早一点的是在他归隐之前,大部分作于归隐之后,有些晚至义熙十三年(417)。诗人的“园田居”住房于义熙四年戊申(408)六月中遭遇火灾,后迁居南村,其《移居二首》应作于义熙六、七年间,而以义熙七年(411)的可能性较大。陶诗约可分为行役、田园、饮酒、读书、赠答、游览、咏怀等7类,都有着无可比拟的内秀和发人深省的艺术力量。  相似文献   

6.
陶渊明《饮酒》组诗中的第五首,是古今传诵的名篇。每每吟诵此诗,总被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无我之境”(王国维《人间词话》)所吸引,所陶醉。而末两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尤让人玩味:“此中真意”为何意,诗人为何“欲辨已忘言”?  相似文献   

7.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的组诗《饮酒》作于他中年辞官归隐之后,共二十首,这里所选的是第五首。在中国古诗中,它是传诵最广的名篇之一。宋代文豪苏轼是陶渊明的崇拜者,他论陶诗,以为自  相似文献   

8.
《饮酒》,顾名思义,总与喝酒有关。陶渊明归田以后生活很穷苦,他的诗中曾写过“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甚至还写过一首题为《乞食》的诗。饭都没得吃,他怎么会有酒喝?原来,酒是别人送给他的。陶渊明归隐在家,有个故人带着名酒和  相似文献   

9.
陶渊明一生写了一百二十多首诗,其中《归园田居》五首、《饮酒》二十首、《读山海经》十三首、《拟古》七首、《咏贫士》九首等则是以若干首联缀而成的。这种组诗值得注意。为表现同一主题,作者有意安排若干诗组,彼此关联,严密结构,前后照应,不落窠臼。在反映社会生活上,  相似文献   

10.
【教材分析】《归园田居(其一)》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的一首诗。《归园田居》是陶渊明归隐后所作的一组诗,共五首,这里选的是第一首。这首诗描写了清新自然的田园风光,宁静祥和的农村生活,流露出热爱自然、厌恶官场、追求自由的思想情感,体现了诗人坚守自我、不违本心的人格魅力。诗歌的语言质朴无华,格调清新,细细咀嚼,颇耐人寻味。【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一些诗歌作品,能够在较浅层次上欣赏诗歌。  相似文献   

11.
诗和酒联系在一起 ,是陶诗的一大特色 ,也是陶渊明开创的一种风气。酒是他诗歌创作的主要的题材内容 ,组诗《饮酒》二十首在陶渊明作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试图从组诗思想层次入手 ,探讨诗人这一时期从出仕到归田的思想发展历程及其与当时社会现实的矛盾。  相似文献   

12.
东晋诗人陶渊明的《饮酒》(其五)是一首许多人都熟悉和喜爱的诗歌。这首诗最早主要是随着南朝梁萧统所主编的《文选》和他所编辑的《陶渊明集》的流传而流传的。这首诗的第六句在《陶渊明集》的不同版本中,有作“悠然见南山”的,有作“悠然望南山”的,  相似文献   

13.
晋安帝义熙元年,陶渊明主动辞去了彭泽县令,决意退隐田园,从此不再出仕。次年,他写了《归园田居》组诗五首,描写自己离开官场时的愉快心情,赞美躬耕生活和田园风光。《归园田居》第一首,即《少无适俗韵》。叙述弃官归田的原因、归田之后的村居生活、重返自然的愉快心情。  相似文献   

14.
<正>现行高中语文课本第4册和第5册中分别选编了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和《归园田居》(第一首)、《饮酒》(第五首)。课堂教学实践表明,高中学生能够自学这几首诗的诗句,但是对诗的深一层次的内涵便领会不到了。这就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拓展开教学内容,多介绍一些知识,诸如陶渊明的生活时代、归隐、陶诗的风格等,让学生对这位诗人及他的诗歌有一个较深刻,较完整的了解,提高鉴赏、评价能力。  相似文献   

15.
《归园田居》诗五首,是陶渊明自彭泽辞归的第二年写下的。组诗反映了园田躬耕的劳动生活与艰辛经历,抒写了复返自然的愉快心情与悠然情状,是陶渊明后期生活的代表作品。其中第一首《少无适俗韵》中“一去三十年”句争议颇大,涉及该诗主题等问题,爰陈管见,以就教方家。“一去三十年”句,有“一去十三年”之异。持前说者于“一去三十年”之后,尚有一条较为详尽  相似文献   

16.
初中语文教材收录了东晋诗人陶渊明的三篇作品,一篇是《归田园居》(其三),一篇是《桃花源记》,另一篇是《饮酒》(其五)。这三篇文章,很具有代表性,不但展现了陶诗的田园风味,而且表现了作者的隐士情怀。  相似文献   

17.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作《饮酒》诗中的第五首,在《饮酒》这组咏怀言志的诗作中,它写得最为出色.全诗朴实、自然,明白晓畅,写出了作者归隐生活的真实感受,感情十分真挚.对于这样一首“田园诗”中的佳作,有人认为是描写自然景色的田园诗;  相似文献   

18.
陶渊明的《饮酒》组诗共20首,在陶渊明诗集中占有较大比重,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本文主要从思想性这一方面赏析了《饮酒》诗。对《饮酒》组诗思想性的分析,主要从两个方面论述:陶渊明在《饮酒》诗中抒发出理想无法实现的忧愤;表达出对黑暗现实和颓靡世风的深恶痛绝。  相似文献   

19.
陶渊明一生都在追求“名”。归隐前求济世报国之名;归隐后在仁心不灭的同时转而追求避世远俗之名,并在这种追求之中掺入了否定“名”的态度。《饮酒》诗二十首。全面地反映了陶渊明一生之中对于“名”的追求的态度。  相似文献   

20.
现行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册有陶渊明《归园田居》诗一首,对。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一句中“三十”,一般注者多持“三十”为“十三”之说。如林庚、冯沅君二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注为:“三十年,当作十三年,陶潜自太元十八年(393)为江州祭酒,至彭泽弃官共十二年,次年作这诗,正好十三年。”课本的注释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