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蓝树叶》是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三册第六组的第三篇讲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在美术课上李丽向林园园借绿铅笔,林园园找各种借口不愿借的事。教育学生要有助人为乐的好品德。课文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有较强的生活气息。课文的重点是2-4自然段,即体会李丽与林园园的四次对话。难点是课文第5自然段,理解林园园看见李丽画蓝树叶为什么脸红?根据试用修订版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精神和低年级儿童的认知规律,教学中可通过如下途径,引导学生落实重点,突破难点。  相似文献   

2.
《蓝色的树叶》一文选自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课文讲了一件发生在美术课上的事。李丽和林园园是同桌,李丽要画树叶时找不到绿铅笔,她向林园园借。林园园找各种理由不愿意借。李丽用自己的蓝铅笔画出一片片蓝树叶,林园园看到后,不由得脸红了。  相似文献   

3.
《蓝树叶》是第三册的一篇讲读课文,叙述了在一堂美术课上,李丽向同位的林园园借绿铅笔的事。全文分五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李丽正要画树叶,可是绿铅笔找不到了;第二自然段写李丽向林园园借绿铅笔,林园园吞吞吐吐地说她还没有画完呢;第三、四自然段写李丽再次借绿铅笔,林园园要求她注意不要削,不要用力,不要画得太多,还皱眉头,李丽没有接她的绿铅笔;第五自然段写李丽拿起自己的蓝铅笔画了树叶,林园园不由得脸红了。本课教学重点是训练朗读,理解内容,并能分角色朗读。为了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建议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  相似文献   

4.
李丽拿起自己的蓝铅笔 ,用心地画着一片片树叶。林园园看着这些蓝树叶 ,不由得脸红了。”这是九义教材五年制第三册第4课《蓝树叶》最后一段。这一段是“结论”段 ,也是全文的重点段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这段文字的含义 ,对加深理解全文具有提纲挈领作用。教学中在学生熟读课文基础上一位教师抓住四点提问启示师李丽为什么要用自己的蓝铅笔画树叶 ,树叶是蓝色的吗?(揭示矛盾 ,无疑生疑)生 :林园园不想借给她。生 :不是 ,是李丽不想用林园园的。生 :树叶不是蓝色的。顿时 ,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同学们进入兴奋思考状态。教师穷追不舍 ,进一步…  相似文献   

5.
《蓝树叶》是一篇故事性强,儿童生活气息浓厚的阅读课文.结句“林园园看见这些蓝树叶,脸红了”点出题目,关联全文,含而不露,耐人寻味.因其含蓄,学生难以深入领会,教学时教师可抓住这一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自学,自后而前,返顾全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弄清这一句的含义,由一句带全篇.  相似文献   

6.
《蓝树叶》是人教版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讲的是黎丽画树叶时绿铅笔找不到了,她向凌园园借,但最终没有接凌园园的绿铅笔。黎丽用自己的蓝铅笔画了树叶,凌园园看到黎丽画的蓝树叶,脸红了。文本旨在教育学生养成助人为乐的思想品德。  相似文献   

7.
《蓝树叶》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第三册语文课本第十七课。课文记叙了发生在美术课上同桌学生之间的事。众多参考书对这课的解说是“由于林园园不借给李丽绿铅笔,李丽只好用自己的蓝铅笔画树叶”。我认为受批评的应是李丽。因为她不妥善保管自己的文具,用时“找不到了”,况且向林园园借铅笔,干扰其画画,并给她带来不快。再说,不借给他人东西,就得负责后果吗? 可能有人会说,谁都有丢三落四的事。是的。但这一弱点,正是素质不够的表现,是教育工作者必须为之工作的内容——严格训练,使其在学习、工作前做好充分的精神和物质  相似文献   

8.
小学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未形成,学习完全凭兴趣。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枯燥无味,就会导致学生“厌学”“、怕学”和“拒学”。因此,我们必须巧设课堂教学,使低年级的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乐学。一、挖掘课文的童趣低年级的语文教材内容大都是童话故事和描写儿童生活的故事。这些课文内容所描写的语言、行为、心理和情节都具有儿童化的特征,贴近儿童生活实际。例如《:美丽的公鸡》中公鸡骄傲而又知错就改;《蓝树叶》中的李圆圆因舍不得自己的绿铅笔而不肯借给同学《;司马光》中的司马光机智勇敢。这些故事低年级的小学…  相似文献   

9.
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第三册的一篇阅读课文,讲了一件发生在美术课上的事。李丽和林园园是同桌同学,李丽要画树叶时找不到绿铅笔,便向林园园  相似文献   

10.
一、借助“联想”进行训练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把对新知识的理解与自己大脑中已贮存的知识信息渗合起来,由已知悟出未知,发展联想力,是训练学生创造思维的好形式。例如《蓝树叶》一课,通篇未有一字写林园园为自己没有把绿铅笔借给李丽而感到羞愧。可是,读者却强烈地感受到了这一点。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课文最后一段文字隐含了这样的意思:  相似文献   

11.
教学《蓝树叶》一课,可紧紧抓住体现训练目标的课后习题,导读课文。一、以题率文课后习题的三个问题可帮助学生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因此可抓住此题从整体入手组织教学。在学生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这几个问题,从书上找答案。结合第1小题。李丽为什么要向林园园借铅笔?”学习第1节的内容:李丽画好了房子、山,要画树,可绿铅笔找不到了。结合第2  相似文献   

12.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教师若能恰到好处地运用彩色粉笔板书课题,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小学课文标题,有不少是由色彩词构成的。如《“绿色的办公室”》、《蓝树叶》、《青山八月山丹红》,其中“绿”、“蓝”、“青”、“红”都是色彩极强的词语,如果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用相应的粉笔板书,刺激学生感官,学生一接触这些标题,眼前就会立即呈现出色彩鲜明的画面,视觉信息迅速输入大脑,产生疑团:“办公室”怎么是“绿色”的?又哪来的“蓝树叶”呢?学生想象的翅膀随着“彩色”飞起来了,“此时无声胜有声”,往往比教师苦  相似文献   

13.
数学实践活动课的教学,我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期望与各位同仁共勉。一、提倡一个“动”字著名的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数学活动教学所关心的不是活动的结果,而是活动的过程。让不同思维水平的儿童去研究不同水平的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发智力。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如果教师动得多,那么学生就只能是听众,失去了操作活动的机会,学生的主体地位很难显现出来。我在教学“拿红、绿铅笔”这课时,一改以前的做法:教师做学生看。而是通过三个活动层次,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第一,在红绿铅笔…  相似文献   

14.
一、提倡一个“动”字著名的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数学活动教学中要让不同思维水平的儿童去研究不同水平的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发智力。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如果教师动得多,那么学生就只能是听众,失去操作活动的机会。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很难显现出来。我在教学“拿红、绿铅笔”这课时,一  相似文献   

15.
一、把握《大纲》 ,说教材《蓝树叶》是学生进入二年级以来的第一组讲读课文的第二篇。课文以李丽借绿铅笔为线索 ,记叙了一件发生在两位小同学之间的事。课文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能使学生产生心理共鸣 ,读后自然受到助人为乐的思想教育。为了便于学生理解 ,教材还配有两幅插图 ,第一幅图照应第二段的内容 ,第二幅图照应第五段的内容。根据《大纲》要求和本组训练重点 ,教学时要体现如下思想 :1 发挥汉语拼音帮助识字、帮助阅读的作用 ,让学生通过拼读音节读课文 ,掌握生字字音 ,初步了解课文内容。2 词句训练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  相似文献   

16.
蓝色的树叶     
卡佳有两支绿颜色的铅笔,可是莲娜一支也没有。莲娜向卡佳请求说:“给我一支绿铅笔吧。”但是卡佳回答说:“我得问一问妈妈。”第二天,两个小姑娘都到学校里去了。莲娜问:“妈妈允许了吗?”  相似文献   

17.
宝应县氾水中心小学花秀南老师(现已调往城南小学),在课堂教学以及和儿童平时的接触中,非常注意儿童说话的完整性。如:一个二年级学生拿了一枝铅笔来对花老师说:“替我削一下?”花老师抓住时机笑着问:“叫谁给你削啊?”那学生回答:“你。”花老师又问:“我是谁啊?想想看,要老师削铅笔应该怎么说呢?”  相似文献   

18.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知识少。阅读的能力差,怎样指导儿童独立阅读,培养儿童独立阅读能力呢? 一、教给学生独立阅读的方法低年级孩子读书,往往囫囵吞枣,以为读了一遍,看了看图画,就算读过了。不懂得怎样才算读懂、读好。我根据儿童的认识规律,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教给儿童一些学习方法。比如教学小语三册《蓝树叶》一课,可以按这种顺序和方法阅读:  相似文献   

19.
这是许多小学经常发生的一幕:“请问这枝铅笔是谁的?谁丢了HB铅笔?”班主任高高举起一支崭新的HB绘图铅笔问二年级的学生。过了好长时间,学生无动于衷。无奈,老师只得把铅笔放入一个大盒子内。这个盒子差不多被无人认领的铅笔、橡皮、尺子、手套等物品装满了。  相似文献   

20.
今天,一位同学用铅笔写地理作业,我惊问:“你怎么用铅笔写作业?”她不无得意地说:“怎么不行?铅笔还方便,写错可以随时改。有时我测验时对一些题不大有把握时,也用铅笔写啊。”对她的说法,我却不赞同。我认为用铅笔写字,有诸多不妥。第一,铅笔是不成熟的标志。也许这样说有些武断,但不管你承认不承认,铅笔是低年级学生的“专利”。记得小学时,有一次老师把我和一些字写得认真、涂改少的同学叫到一起,对我们说:“你们将是班里第一批可以用钢笔写字的同学。希望你们珍惜这个机会,把字写得更好。”当时,我就有一种长大了的感觉。第二,铅笔是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