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英语学习中,人们往往忽视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针对这一现象,文章主要从美国人的空间观、时间观、友谊观及家庭观等几方面比较中美文化的差异,强调了解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要性,并探讨如何在教学中传授社会文化知识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2.
文化翻译观的引入拓展了翻译研究的视野,把翻译研究从文本转换扩展到包括译者本身在内的更为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下,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从文化翻译观的角度阐释中国民间文学英译中遇到的诸多悖论,以及它们是如何统一于文化翻译之下的。  相似文献   

3.
马克·本德尔基于中国少数民族口传文学自身的特殊形态、文化背景,并出于自身的文化考量,提出了万物志翻译观。本文从中国少数民族口传文学自身的特殊形态、本德尔自身的文化考量两方面对本德尔万物志翻译观进行解读,围绕动物文化意象、植物文化意象进行翻译实践,最后通过密集的注释阐释物质文化意象、借助序言传达真实的本土文化语境对本德尔所强调的读者责任加以诠释。  相似文献   

4.
"面子"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长久以来引导着中国人的生活行为习惯。中西方文化背景下的面子观呈现出多方面差异,主要表现在内涵及性质方面的差异。面子观的差异源于中西不同的地理、历史背景、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5.
宁惠 《海外英语》2012,(23):195-196,205
任何交流活动,无论是语言的还是非语言的,都不可避免的发生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时间和人类的关系是一种互相影响的关系:人类的时间观是在漫长的历史中通过社会实践而形成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持有不同的时间观。然而,由于文化多样性导致的不同时间观却常常被忽视。因此,为了在跨文化交际中获得交流的准确性和高效性,时间观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大问题。通过对中西文化中典型时间观念的对比与例证,总结出了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人们最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以达到避免交际障碍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不能脱离其所依附的文化而存在。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能真正习得语言。从语言教学及功能角度考虑,我们可以对文化背景知识加以分类,以此来确定文化教学范畴,在外语教学中树立文化语言观,从而进行系统的文化因素教学。  相似文献   

7.
文化国家观是德国在19世纪初表现出来的重要特征,它引领了以柏林大学为代表的德国大学的改革。本文从文化国家观这个视野来探视德国大学的改革,以柏林大学为例分析了大学作为一种文化建制对文化的传承、改革与创新。柏林大学的辉煌彰显了大学作为文化机构,只有深深地扎根于文化,并在发展历程中尊重文化本身,才能生成大学的不朽灵魂。  相似文献   

8.
战后三次大规模的移民迁入浪潮,不仅使联邦德国出现了严重的移民融入问题,也滋生了少数德国人的狭隘民族主义和排外主义倾向。为了应对移民所带来的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德国逐渐形成了文化多元主义价值观,即要求保护移民文化的多样性,又强调构建以《基本法》为核心的社会共同价值标准。以文化多元主义价值观为基础,德国发展出针对移民社会的"存异求同"教育理念与政策,一方面承认当今德国多元文化并存的事实,教育学会尊重、包容异文化,学会与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和谐相处,保护移民非主流文化和社会文化多样性;另一方面又引导学生认同一种社会共同价值观,倡导融入主流文化,实现文化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移民社会的教育理念与政策从入学要求、课程设置与标准、毕业资格考试、师资培养等方面对德国传统的学校教育构成了冲击。以"一体多元、存异求同"为主要特征的教育有利于德国构建文化多元性和谐社会的历史经验,给我们以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9.
中国与美国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了双方在思维方式和时间观念上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则是阻碍双方顺利交流的原因之一.通过对比分析发现:中国的时间观念是多元的、圆式的、过去取向的时间观;美国的时间观是一元的、线式的、未来取向的时间观.导致双方差异的原因既包括文化背景上的差异,也包括对时间使用上的不同.  相似文献   

10.
我们在学习德语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德国谚语在中文中都有相对应的说法,有的谚语甚至和中国谚语如出一辙,另外有一些德国谚语却带有本民族自己的文化印迹.本文从比较的角度来看一些德国谚语在意义上和中国谚语的对应关系,列举某些相似或不同的谚语,从历史和文化背景方面给与解释.  相似文献   

11.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具有不同的空间观念,这往往会产生文化负迁移,继而造成误解或交际失败。文章从空间距离、领地观念、空间安排等几方面阐述了跨文化空间观差异及在交际中出现的文化负迁移现象,并探析了引起文化负迁移现象的深层原因。以期帮助人们减少空间观方面的文化负迁移,从而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2.
本文旨在从时间观的性质、内容和本质三个方面分析过去取向文化、现在取向文化和将来取向文化在时间观上所存在的差异,以及这三种不同的时间观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所引发的文化冲击、所反映的不同守时理念和所决定的不同工作与生活观,从而揭示时间观在很大程度上能形象地反映三种不同文化所具有的特征和内在性质,同时说明时间观的内容随着价值观的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13.
对德国19世纪高等技术教育文化背景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工业技术文化概念,为德国高等技术教育研究开启了新视野。以高等技术教育发展为线索,梳理德国高等技术教育发展过程,分析了德国高等技术教育与工业技术文化的关系,认为技术教育既是工业技术文化的产物,也是工业技术文化的推动者。  相似文献   

14.
陈曦 《时代教育》2007,(9Z):54-55,62
时间观是文化中很重要的内容,它直接涉及人们的知识,信仰,法律,风俗等诸多方面和文化的不同层面。研究民族文化,必然要研究民族的时间观念。中国人深厚的农耕文化底蕴传播了多彩的中国时间文化,而西方工业文化酿造了与农业文明的不同的时间观念。时间作为一种无形的向导,对人们的言行有重要的影响。本文试从中西方文化中时间观差异入手,分析时间观念在中西民族文化的体现以及对跨文化交际的启迪。  相似文献   

15.
《考试周刊》2016,(4):23-24
中德两国的国民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行为方式,这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文化核心价值的不同性。文化行为方式和文化核心价值互为表里,互相影响,共同形成一个民族与文化的多元内涵层面。中国人的"和谐观",德国人的"自由平等观",并由此延伸出不同的文化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16.
何斌  莫国辉 《教书育人》2005,(11):12-14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20世纪后半叶在西方流行的一种社会文化思潮。作为一种哲学、文化思潮,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教学理论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并通过对现代教学目的观、课程观、师生观以及评价观的反思、批判与解构,建构了自己的教学观。后现代主义认为,学校的教学目的应从优势文化决定论中解放出来,肯定个人经验及其代表的特殊文化,通过全校教师的热情参与和考虑到众多的因素来决定;既注重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不强求每个受教育者都得到全面发展,甚至可以培养片面发展的人(即符合学生自己特点及生活特殊性的人),又注重造就一批具有批判能力的公民;这种公民能够认清优势文化的独霸性以及文本的集权性,敢于向他们挑战,进而通过对多元文化的认识,跨越文化边际,了解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认同自己,也认同不同文化背景下具有不同价值观的他人。同时,这种公民还应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以及对自然、土地、生态的伦理观念。关于后现代主义的课程理论,  相似文献   

17.
<百年孤独>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的杰出作品之一,是马尔克斯在拉美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创作完成的,体现了其文化的多元化特征.分析了这部小说所体现的印第安文化中的生命意识、宿命论、时间观等传统现念以及它们对作品创作方法的影响等,揭示了这部作品与拉美印第安文化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和美国之间的跨文化交际中,文化背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包括文化类型、基本价值观,语言系统和非语言交流系统等许多方面,文化背景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差异。只有当人们从不同的文化系统了解目标文化的文化背景,他们才能够实现一个有效的沟通。中国人和美国人之间的交流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19.
教师对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所持的看法即教师的学生观,学生观属于社会心理形态的教育观念,它代表了教师的价值取向。教师学生观的形成是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与教师的教育实践经验相互作用的结果,不同国家教师的学生观由于其社会文化背景及教育实践方式的差异而有所不同。日本教师的学生观是日本教师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分析研究日本教师的学生观是了解日本教师文化、认识日本教育活动特性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积淀的成果,是中国社会的文化背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必须置身于中国传统文化这个大的文化背景之中。将传统文化引入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不仅具有可行性、重要性而且具有它的特殊性,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显示了特殊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