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探寻岷江上游的圣都雒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夏民族最古老的祭祀和统治中心称雒都、雒城、洛阳、广都等。夏王朝、周王朝的都城均名“雒”。三星堆故城也名“雒城”。由此肯定古蜀文明来自中原文明的直接传播。四川地区古代有系列雒城、广都,表现了古蜀不同时期的统治中心。今又在松潘地区发现“雒城,”由此找到了古蜀丢失的一段最重要而神秘的历史。  相似文献   

2.
“一醒惊天下”的丰富内涵 三星堆遗址的发现称得上是“一醒惊天下”的考古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受到极大重视。在我国出版界,展现三星堆文化的书籍众多。如:《三星堆文化》(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众神之国三星堆》(中国言实出版社2002年版)、《三星堆奥妙》(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三星堆文化探秘》(昆仑出版社2001年版)、《点击三星堆》(广东旅游出版社2001年版)、《古蜀的辉煌》(巴蜀书社2002年版)、《三星堆与巴蜀文化论文集》(巴蜀书社1993年版)等等。  相似文献   

3.
三星堆古蜀王国的繁荣持续了1500多年,古蜀先民建立了雄伟的都城,建立了自己的国家,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创造了同中原一样灿烂而又独具特色的青铜文化。然而就在古蜀文明在向世人展开它神秘面纱的同时,又像它的出现一样突然地消失了……。三星堆古城缘何被毁弃?水患说、战争说、迁徙说等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三星堆古城,北邻鸭子河,马牧河由西向东贯穿全城,平心而论,河水上涨进而对古城造成毁灭的可能几乎不存在。本文结合三星堆古城所处的龙门山地域,从古蜀人的生存环境分析,解读古蜀历史上的地震洪水传说与文献记载,再结合"5·12"汶川大地震造成山体崩塌、堰塞湖溃决为特大洪水的思考,认为确实是洪水灾害中断了三星堆古城文明,但不是一般的水患,而是地震洪水让三星堆沦为荒郊野地,造成了三星堆古城的毁弃。  相似文献   

4.
古蜀三星堆文明发现了大量异域气息浓烈的青铜器、金器、神树、琉璃珠等。与之类似的异域因子在古蜀的周边和中原地区并未发现,而在古代近东地区却有大量的相同和相似的发现。根据这些器物所根植的主要内涵进行分类,将金杖、金面罩归为政治因素,将琉璃珠、丝绸贸易归为经济因素,将青铜雕像群、青铜神树归为文化因素,通过深入研究和剖析古蜀与近东在这三个方面考古物证之间存在的相同和相似点,以及各自的特色、形式和传播路径等,从而求证出古蜀与近东地区切实存在着的交流关系。  相似文献   

5.
三星堆祭祀坑文物属于古蜀文化杜宇时代,应在公元前800年左右;鱼凫的含义为古代水居民族图腾,古蜀鱼凫王的传说早于杜宇时代,在川东有遗迹可考,与三星堆文化无涉;杜宇族系古代西南地区民族,其文化起源与西亚有关,三星堆文明是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结合,因不被巴文化容忍终至绝迹;巴文化因吸收秦、楚文化而成为古蜀文明的继承者。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古和夷部族迁移路线、开明人及开明国史、三星堆等三个不同的民族、地城和国家进行了思考。古和夷部族的南迁,应该是五帝时期或之前已抵达古南海的西南面地城,在此过程中,和人部族完成了游牧民族向农业民族的转变。尧舜之前,和人部族已迁至峨山一带定居,并成为一文明强盛的大民族。直到夏代前期,和人部族被迫再次南迁,从此失去了与中原民族和中央政府的联系。开明人对古蜀地域文明的影响,因春秋中叶开明人西迁入古蜀地城而起。大约周桓王或周庄王时,开明人在古蜀地域建国,始有开明国。不久,开明王国就取代杜宇王国成为古蜀地城最强大的国家。开明王国延续了12代王朝,约三百八十年,至公元前316年,秦灭开明国。中原史家称之为“灭蜀”。目前,三星堆出土文物被学术及非学术界认为古蜀人蜀国的遗物。事实上,诸多证据表明,三星堆并非古蜀人遗址,而应是苗族先民即当时的三苗部族在南迁过程中最后一个三苗国的遗址,它是两千多年三苗国历史的终结。  相似文献   

7.
文化的开放性和多元文化的交流是所有文明社会的本质特征之一.古蜀曾因为地理的闭塞和缺乏详尽的文字记载,一直被人们视为不与外界相通的蛮荒之地.三星堆文物的出土,让我们看到了繁荣一时的三星堆文化及古蜀文化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8.
古蜀雒城,胜地广汉,位居"天府之国"腹心,素有"蜀省要衢,通京孔道"之称,并以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享誉海内.其境内的"三星堆"遗址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两年前的"5.12"汶川大地震,使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教育基础设施遭受重创.面对满目疮痍,意志坚强的广汉教育人没有消沉和退缩,于第一时间迎难而上,一手抓校园恢复重建,一手抓教育改革发展.  相似文献   

9.
三星堆神迹,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 难于上青天的蜀道构成了天然的屏障,古蜀王国隐匿其间,鲜少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中原文献对于古蜀文明的记载也是寥寥几笔,而且大多带有浓重的神话气息,让后人难以判断其真实性.直到三星堆遗址的偶然发掘,这座由青铜铸就的人间神国才悠悠醒转,逐渐展现在世人面前. 三星堆的祭祀坑出土了数量巨大、...  相似文献   

10.
冯广宏 《成都师专学报》2007,26(6):18-21,29
近年来,古蜀文化遗址考古发现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文将近年古蜀文化遗址考古发现与古蜀传说史迹相拟合,使古蜀社会发展面貌更为清晰,相信对建立新的巴蜀古史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四川教育》2014,(9):29-33
在中国几千年文明进程中,以地域区划为派别来标示,四川几乎没有遗漏,以三星堆文化隐喻的古蜀文明位列华夏文明的基座,以“资阳人”为代表的古蜀先民的生活轨迹呼应着“北京人”的山洞穴居.各类文化也不乏四川的席位,譬如戏剧,与京剧、越剧、粤剧、黄梅戏等并列的川剧;譬如菜系,名列粤菜、杭帮菜等前茅的川菜.至于历代文学中,代表当时最高水平的作家及其作品。  相似文献   

12.
从近年来对岷江上游地区考古调查及其对营盘山遗址的勘探和试掘中,发现了84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及遗物采集点,并在营盘山遗址中出土了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等类遗物近万件。此次考古工作使岷江上游新石器文化的内涵得以基本明确,并以此建立起本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的初前序列,为进一步探讨岷江上游新石器文化内涵及古蜀文明的关系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3.
三星堆遗址是四川广汉地区发现的青铜遗址群,研究表明在夏商时代中国西南地区有一个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中心,既有其自身文化特点,又与中原夏商以外的其他地区的文明存在密切的联系。三星堆美术说明:中华文明是多元化的文明结合体,各国、各民族之间文化长期互相交流,取长补短,最后才出现了以中原文化为主体,各自异彩纷呈的中华古代文明。  相似文献   

14.
三星堆遗址是四川广汉地区发现的青铜遗址群,研究表明在夏商时代中国西南地区有一个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中心,既有其自身文化特点,又与中原夏商以外的其他地区的文明存在密切的联系。三星堆美术说明:中华文明是多元化的文明结合体。各国、各民族之间文化长期互相交流,取长补短,最后才出现了以中原文化为主体,各自异彩纷呈的中华古代文明。  相似文献   

15.
三星堆发现的两个器物坑,长期被误为祭祀坑。限制了对三星堆文明的深入研究。近来发现了一号坑向外延伸的坑道的作用,彻底否定了祭祀坑说。从而使三星堆三期文化中器物形成的时间向早期推进,延伸出更大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16.
三星堆规模宏大的文明遗址和出土的富含高水平技术的青铜器令世界瞩目,尤其是青铜器的出土使学术界产生了多种观点,其中之一是青铜器不可能产生于3000多年前的蜀地,而是属于夏部族所有。  相似文献   

17.
金沙遗址     
<正>位于我国四川成都的金沙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珍贵文物,再现了3000多年前古代蜀王国文化的辉煌。金沙遗址的发现,对蜀文化的研究有着重大意义,证明了成都平原是我国长江上游文明的中心。请帮助考古队员找出不应该出现在金沙遗址中的9件物品。  相似文献   

18.
可爱的家乡     
历史远在四五千年前,古蜀先民逐渐从川西北高原沿岷江河谷迁徙到成都平原,他们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辛勤垦殖,创造了灿烂的“蜀文化”。距今三四千年前,即夏代纪年的早期阶段,在成都平原已形成了高度发达的三星堆文明,它是古蜀文化发展的一个巅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源头。西周末期,蜀王开明九世从郫县迁徙成都,“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成都”一名由此而来。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80年代,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的发掘曾在世界引起轰动。大量精美的出土器物,工艺之精湛,造型之独特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学术界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三星堆青铜面具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也吸引了许多学者的目光。但是以往的研究往往从考古学含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观念出发,有一定的局限性。尝试运用原始宗教理论分析三星堆面具包含的不同宗教因素,进而指出,以鸟崇拜为特征的自然崇拜在该文化中居于绝对支配地位,兼具自然神与祖先神双重神性的天神崇拜也有一定的萌芽。但是由于自然崇拜的因素过于浓厚,导致三星堆文化社会结构僵化,发展停滞,最终在与同时期其他文明的竞争中被淘汰。  相似文献   

20.
1986年,三星堆的两个祭祀坑出土了大量珍贵青铜器,附近却没有类似作坊遗址发现,现在的成都平原不产铜矿,古蜀国的国家矿场,又会在哪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