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董雪旺  成升魁 《资源科学》2015,37(8):1578-1587
世界遗产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同时也承担着对公众科普教育的社会责任。本文以Lancaster的特性理论和消费技术理论为基础,提出了旅游消费技术的概念和理论体系,并以西湖和江郎山为案例地,试图证明游客的旅游消费技术与其体验满意度之间的正相关关系,进而将遗产旅游的经济效益、社会责任和人民满意三个战略目标统一起来。研究显示,旅游者的知识储备、旅游经历、涉入和认知程度以及解说系统是影响旅游消费技术的重要维度。其中,知识储备是文化遗产审美的基本条件,而旅游经历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可能因“行万里路”而提高旅游者的旅游消费技术,并进而提升其旅游体验满意度,又有可能因“见多识广”而提高旅游者的“挑剔”度,导致满意度的降低;旅游者对遗产地的涉入程度(做功课)和认知程度是影响自身旅游体验满意度的重要因素,解说系统也能有效提高旅游者的消费技术,从而提升其旅游体验满意度;游客的体验满意度能有效提高其推荐意愿,有利于提升遗产地的口碑和旅游形象。  相似文献   

2.
高原  孙鹏飞  赵凯 《资源科学》2021,43(7):1403-1418
探究贫困地区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的影响路径对于实施宅基地退出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本文基于家庭生命周期视角,根据计划行为理论,结合全国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县中唯一的贫困县——安徽省金寨县333份农户的微观调研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了贫困地区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的影响路径,并对比分析了不同类型家庭宅基地退出行为影响路径的差异。结果表明:①贫困地区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基本遵循计划行为理论,影响路径包括“行为态度→退出意愿→退出行为”和“主观规范→退出意愿→退出行为”,且主观规范是主导因素,行为态度次之,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显著正向影响其退出行为。②不同类型家庭宅基地退出行为的影响路径不同,其中抚幼养老型家庭和养老型家庭的影响路径与样本总体路径一致,包括“行为态度→退出意愿→退出行为”和“主观规范→退出意愿→退出行为”;抚幼型家庭的影响路径仅有“主观规范→退出意愿→退出行为”,且其主观规范对退出意愿的影响强于养老型家庭和抚幼养老型家庭。提出了针对不同类型家庭实施不同的农户宅基地退出激励政策,有效利用农户的社会网络,健全宅基地退出后的配套政策,以及严格落实宅基地退出补偿资金的信息公开和按时支付制度等建议。  相似文献   

3.
彭山桂  孙昊  王健  张勇 《资源科学》2021,43(7):1440-1453
测度、刻画农村宅基地退出补偿的农户互动影响有利于深入理解宅基地退出补偿的形成机理,对于科学地制定政策,推动农户依法自愿有偿退出宅基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计量模型对农村宅基地退出补偿的农户互动影响进行测度,利用提名法构建反映农户互动影响关系的社会网络,分析农户个体的中心性及其驱动因素,刻画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物”特征,进而从“人本”视角提出相应的政策启示。研究发现:①农户间的互动影响是农户宅基地退出补偿形成机理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控制其他影响因素的情况下,一个农户“邻居”的宅基地退出受偿意愿价格变化1%,将会导致该农户的宅基地退出受偿意愿价格同向变动0.218%~0.421%;②农户宅基地退出补偿讨论网中农户的入度中心性、出度中心性存在明显差异,反映出不同农户施加影响与接受影响的水平呈现出明显差别;③农户中心性的形成机制中,个人收入并不是一个显著因素,而职业声望与受教育程度这两个与身份、声望相关联的因素则是显著因素。农户宅基地退出补偿推进的过程中,可以考虑按照分类推进的思路,运用农户的互动影响,更好地促进政策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黑色旅游地承载着苦难的记忆,不同旅游者可能表现出截然不同的心理和行为。本文通过调查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参观者,试图以重游意愿和推荐意愿为变量对黑色旅游者进行细分,以有针对性地强化黑色旅游在记忆传承和增强国家认同方面的作用。聚类分析得到行为意愿迥异的三类黑色旅游者:态度忠诚型、低重游低推荐型、态度和行为忠诚型。为进一步识别三类黑色旅游者在旅游限制和动机上的差异,结合网络文本分析构建了黑色旅游限制和动机量表,因子分析提取出7个限制因子:“伤痛记忆”、“恐惧和压抑”、“禁忌和文化观”、“缺乏兴趣”、“人际限制”、“时间/距离/信息”和“竞争旅游地”;3个动机因子:“责任与教育”、“社会因素”和“好奇和思考生死”。方差分析显示:旅游动机越强,旅游限制越弱,参观者选择重游和推荐意愿越强,反之亦然。研究发现为黑色旅游目的地管理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赖晓瑾  唐一丁  祝树金 《资源科学》2022,44(8):1630-1644
随着经济全球化概念越来越深刻地体现在国际分工专业化和经济增长模式中,全球价值链(GVC)的深化将如何影响环境这一问题引发了越来越多的思考。本文立足于GVC的视角,利用1995—2018年64个国家的面板数据,依托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理论体系,探究了参与GVC对于环境污染和经济增长关联性的影响,分析各国参与GVC是否会影响EKC的“拐点”。研究结论表明:①GVC参与度的提高将显著延后EKC“拐点”的到来,这一“延后”主要源于后向GVC分工的驱动,而前向GVC分工的提升将有助于EKC“拐点”的提前。②参与GVC对EKC“拐点”的影响存在国家异质性,环境规制严格的国家参与GVC将助其更早迎来“拐点”,实现经济发展意义上的碳达峰;而规制宽松的国家参与GVC则可能沦为“污染天堂”。③GVC参与度对EKC“拐点”的影响存在行业异质性,其中技术密集型行业前向GVC参与度的提升将有效推动EKC“拐点”提前到来。④GVC参与度与CO2之间存在倒U型的非线性关系。本文的发现丰富了全球价值链在经济和环境效应方面的实证应用,为协调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约束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黄杰龙  王立群 《资源科学》2021,43(9):1863-1875
新一轮退耕还林在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农户增收方面被赋予重要期待。本文基于范围经济理论,利用贵州省的退耕农户调查数据,测算农户的间种的范围经济和范围利润水平,利用似不相关回归和面板Tobit模型分析间种对农户范围经济、范围利润和经济林管护的影响。研究发现,放松退耕地间种约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其有效性的发挥还需进行相应的政策调整。具体表现为:①双作物间种的范围经济水平高于单作物间种,经济作物间种的范围利润水平最高。具体的,“经济林+豆类+薯类”的范围经济值最高,平均值为0.835;“经济林+豆类”和“经济林+烤烟”的范围经济水平最低,平均值分别为0.205和0.142;“经济林+豆类”的范围利润值最低,平均为-0.457,“经济林+烤烟”的范围利润值最高,平均为0.908。②间种强度与范围经济、范围利润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间种并非越多越好;间种强度每增加1%,经济林的成活率会增加3.0%,但随着间种强度的增加,经济林的成活率将逐步下降;③相比间种粮食作物,种植经济作物更不利于经济林的管护。本文研究结果可为巩固新一轮退耕还林成果提供现实依据和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高艳  赵振斌 《资源科学》2016,38(7):1287-1296
文章以郎木寺为调研区域,采用相片引导的半结构化访谈方式获取调查数据。借助质性分析软件NVivo10.0对访谈内容进行分析,依据特征将地方划分为11种类目,并构建8大类及39小类地方意义类目。研究结果显示:自然景点、佛教寺院、丧葬地点、清真寺、食宿地点和村子家乡是受访者认为最重要的地方;“地方特色”、“精神性”、“群体联系”及“情感与体验”构成了受访者地方意义的主体;不同人群对郎木寺地方意义的表征各有侧重,显示出了明显的差异性:当地居民(藏族与回族)依靠宗教和社区生活形成地方感,而外来者(游客与经营者)则主要依靠原生态文化和生计形成地方感;以游客为代表的外来者和以藏族居民为代表的当地居民对地方意义的表征存在竞争关系,这种地方意义的竞争反映了不同人群关于地方权力的博弈,成为郎木寺地方身份变化的动力,也为认识当地旅游开发过程中的复杂社会现象提供了途径。  相似文献   

8.
李丽  吕晓  张安录  牛善栋 《资源科学》2022,44(6):1168-1180
可持续集约利用是实现耕地“三位一体”保护的有效方式,其水平高低与农户要素配置有关,而地权强度是影响农户配置行为的重要变量,农地确权的按期完成也为检验其制度绩效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生自然实验。本文基于2017年山东省三县(区)农户实地调查,构建“耕地利用的可持续集约化(SICL)概念内涵—SICL水平测算—SICL确权响应及其响应机理”的分析框架,探讨SICL的概念内涵,测算农户层面的SICL水平,理论剖析并实证检验了农地确权是否以及如何影响了耕地的可持续集约利用水平。研究发现:①SICL包括经营集约化、产出高效化、资源节约化、生态环境不退化4个维度,可从“投入-产出”范畴衡量。②样本农户SICL水平集中于“低度可持续集约利用”区间,五莲组农户SICL水平相对不可持续,而东平组和垦利组状况相对较好。③耕地利用对农地确权的响应表现为可持续集约化的效率改善或耗散,这与农户是否具备与农地确权后相适配的生产要素重配置能力有关。并且,农户家庭距县城越远,确权后耕地利用的非可持续集约化效果越强。随着农户粮食种植专业化程度的提升,农地确权后抑制农户SICL的政策效果会得到缓解。基于此,可从设计SICL评估框架、提高确权后农户的要素配置能力、实施地区差别化政策等入手缓解农地确权对SICL的制度抑制,促进耕地利用的可持续集约化转型。  相似文献   

9.
农户生计资本的影响因素具有空间非平稳性,因此一般以“平稳性假设嵌入”为基础的普通线性回归模型对农户生计资本影响因素空间差异分析的精确性不高。本文应用地理加权(GWR)回归模型对上海市青浦区182个行政村进行农户生计资本总量的空间分析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2014年青浦区各行政村农户生计资本总量和类型分布呈现明显的空间分异规律,生计资本总量在空间上由西向东逐渐递增;其中,农业生计资本类型由西向东逐渐减少,非农类型则由东部向西逐渐减少;经济发展因素和社会发展因素对行政村农户生计资本总量影响强于自然地理空间因素,其中与生计资本变化呈正相关的因素依次为工业化程度、到城镇中心距离、地均GDP、城镇化率、农户可支配收入;以空间“非平稳性”为基础构建的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比较“平稳性假设嵌入”为基础的普通线性(OLS)回归模型,能更精确地揭示出村域农户生计资本和空间影响因子之间复杂的关系,且GWR模型参数估计的空间模式可视化特点更加直观。  相似文献   

10.
王丽丽  马晓龙 《资源科学》2016,38(9):1653-1662
地质旅游资源是旅游吸引物的重要依托载体,其价值演化研究对于地质公园的发展具有导向意义,同时构成了制定符合特定时期地质旅游资源综合价值充分释放的政策依据。基于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历年规划文本,通过高频特征词提取,以特征向量中心性和中介度中心性为指标,对其地质旅游资源价值演化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地质旅游资源价值构成大致以2012年为界限分为两个阶段,即保护与开发兼顾时期和综合开发时期。第一阶段地质公园的特征较为明显,“地貌、公园、保护”三个词出现的频率最高, “保护、自然、公园、景观、旅游、景区”处于主导地位,“公园、保护”拥有最高的影响力度。第二阶段以旅游为主题,“旅游、景区、项目、规划”出现的频率最高,“旅游、景区、发展、规划、建设、服务”处于主导地位,“旅游”的影响力度最大。导致这种演化的直接原因在于经济利益驱动,而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体制下政府对地质旅游资源价值的定位是决定其价值取向,从而导致地质旅游资源价值演化的根本原因。研究认为,中国特殊国情下的制度环境与制度安排决定了地质旅游的发展路径,是新制度经济学在国内旅游产业的实践应用,而这种特征正是人地关系相互影响的有效验证。  相似文献   

11.
朱月季  周德翼  游良志 《资源科学》2015,37(8):1629-1638
技术革新是农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技术援助是中国对非洲农业援助的重要方式。本文选取中国援埃塞俄比亚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所在地奥罗米亚(Oromia)州进行农户调研,根据农业技术扩散特点对已有技术接受模型(TAM)进行调整与扩展,以埃塞俄比亚当地推广的小麦苗床拓宽技术(BBM)为例,实证分析农户资源禀赋与内在感知对非洲农户新技术采纳决策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户资源禀赋作为外在约束对新技术采纳行为存在显著影响,其中小麦种植面积对新技术采纳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土地规模、劳动力数量对新技术采纳具有显著的反向影响;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是农户对技术认知的内在约束,对农户新技术采纳决策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感知社会规范是农户个体内化的社会约束,传统技术的社会规范对农户新技术采纳决策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由研究结论提出,中国在非洲的农业技术示范与推广应在实施对象、前期推广、传统转变等方面做好策略准备。  相似文献   

12.
李煜阳  陆迁  贾彬  刘戴娆 《资源科学》2021,43(6):1088-1098
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趋势下,黄土高原农户在时间禀赋恒定条件下的劳动力配置逐渐成为采用水土保持技术的关键因素,探究二者关系对于提高技术采用率、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黄土高原区1197份农户的调查数据,使用Probit模型,主要考察了农户劳动力外出务工行为及时间长短对水土保持技术采用的影响,进一步运用逐步检验法,检验了农户参与集体行动对外出务工影响水土保持技术采用的中介效应。研究结果表明:①总体上,劳动力外出务工会促进其水土保持技术的采用。但异质性分析表明,随着劳动力外出务工时间延长,农户对农业收入依赖性降低,削弱了农户水土保持技术的采取。②农户参与村集体行动是劳动力转移影响农户水土保持技术采用行为的渠道之一,具有部分中介效应,证实了集体行动模式在水土保持技术应用推广中的价值。此外,农业经营决策者的受教育程度、务农年限与农户家庭的邻里互助、技术改善认知以及政府的技术推广活动均对农户的水土保持技术采用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本文不仅提供了劳动力转移趋势下水土保持技术扩散的研究证据,对健全村集体行动以促进技术采用也具备一定的经验价值。  相似文献   

13.
陈宏伟  穆月英 《资源科学》2022,44(6):1196-1211
政策激励和价值感知是影响农户节水技术采纳行为的重要方面,分析二者对农户节水技术采纳的影响有助于提升节水技术采纳率、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本文基于冀鲁豫1188个粮食种植户调查数据,运用双变量Probit模型分析政策激励和价值感知及其交互项对农户节水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并揭示农户节水技术采纳行为的代际差异和规模差异。研究发现:①政策激励和价值感知显著促进农户采纳农艺和工程节水技术,对同时采纳两种技术的影响由高到低依次为政策补贴、经济感知、农技宣传、适用感知、环境感知和灌溉水价。②价值感知在政策激励对农户节水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中发挥调节效应,农技宣传、政策补贴、灌溉水价对农艺和工程节水技术采纳行为的激励作用均受到经济感知的影响,农技宣传能够激励高环境感知农户采纳农艺节水技术、高适用感知农户采纳工程节水技术,灌溉水价有助于高适用感知农户采纳农艺节水技术。③政策激励和价值感知对农户节水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存在代际差异和规模差异,老一代农户、规模农户的节水技术采纳行为受到政策激励和价值感知各变量的显著影响,农技宣传、适用感知显著促进新生代农户采纳工程节水技术,小农户节水技术采纳行为主要受到农技宣传、政策补贴和适用感知的影响。④农技宣传、政策补贴与灌溉水价在影响农户节水技术采纳行为的过程中存在互补效应。鉴于此,本文提出应强化政府在节水技术推广中的作用,注重提升农户价值感知水平,加强对新生代农户和小规模农户的政策倾斜。  相似文献   

14.
时鹏  余劲 《资源科学》2021,43(7):1387-1402
资金和土地问题是“后搬迁”时期易地扶贫搬迁接续推进农户减贫面临的两个重要约束条件,而搬迁农户宅基地退出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本文基于改进的计划行为理论,构建风险预期、市民化感知及农户认知对农户宅基地退出影响路径的理论框架,利用陕西省8县(区)1250份搬迁农户数据,采用混合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检验,并分析了安置模式、农户年龄和政策认知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①风险预期和市民化感知对退出行为产生显著的直接影响,影响系数分别为-0.371和0.379,两者亦通过农户认知和退出意向的传导机制间接影响退出行为。②整体而言,宅基地退出行为受到农户认知的“自发性”、市民化感知的“政策协同性”和风险预期的“约束性”三重机制的影响。③分组结果显示:城镇化安置模式中,风险预期和市民化感知对退出行为的影响都更高;高龄组农户风险预期对行为态度和退出行为的约束性更强,而市民化感知的协同促进作用更低;政策认知会提高农户市民化感知对其退出行为的拉力,而降低风险预期的阻力。要实现宅基地顺利退出,在激活农户参与“自发性”的同时,通过升级农户市民化来提高搬迁对于宅基地退出的“协同性”拉动,同时通过就业扶持、优化搬迁前后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等降低风险预期对宅基地退出的“约束性”作用。应根据不同的安置模式、不同农户年龄采取更加差异化的政策,不断提高农户的政策认知水平,从而精准、高效地推动搬迁农户退出宅基地。  相似文献   

15.
基于改进TAM框架的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意愿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愿性原则是当前宅基地退出制度改革的前提条件,引导农户自愿有偿退出宅基地,对盘活闲置宅基地、实现农户宅基地资产权益、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改进技术接受模型理论,利用安徽省合肥市近郊肥西县农村与偏远宿松县农村738份农户问卷数据,应用结构方程模型揭示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意愿影响因素的效应、作用路径及区域差异。研究发现:①期望权益诉求、实现期望权益的信心与确权效应认知等因素对宅基地退出行为意愿存在明显的区域分异:在近郊县农村,合理补偿、新区安置或代际继承是农户重点关注的期望权益,农户退出宅基地信心主要源于“自发性”与“诱发性”驱动力;在偏远县农村,新区安置或代际继承是农户重点关注的期望权益,农户退出宅基地信心主要源于“诱发性”驱动力;近郊县农村宅基地确权对农户退出行为意愿的激励效应大于偏远县农村;②2个区域农户退出行为意愿的作用路径中:感知易用性与感知有用性传递中介效应显著,满足农户期望权益并增强其信心,是推进宅基地退出的重要条件;2个区域潜变量总效应排序一致:确权效应<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但近郊县农村各潜变量总效应强于偏远县农村;③近郊县农村同类型农户分化组各潜变量效应明显强于偏远县农村;近郊县农村深分化农户组呈现确权效应强于感知易用性,这预示未来宅基地确权比政府的强力推动更能有效激发农户退出行为意愿。基于此,应依据地区差异,从尊重农户期望权益诉求、增强农户信心及保障农户宅基地产权等方面入手,进一步完善宅基地退出政策。  相似文献   

16.
任立  甘臣林  吴萌  陈银蓉 《资源科学》2018,40(8):1539-1549
非自愿性移民的农业安置模式正面临安置效果和安置效率的“双低困局”,传统“以土为本、以农为主”的移民安置方式亟待改革创新。农业安置模式的现实困境,不仅体现为人地关系的局部紧张,同时也表现为农户土地投入意愿与行为的变化。本文基于感知价值理论,利用多群组SEM的分析方法,对湖南渫水皂市水利枢纽工程移民安置区原住民与移民两类农户主体的土地投入行为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①移民安置区农户的土地投入行为决策是经济、心理和情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行为逻辑符合“认知层次→认知权衡→感知价值→行为意愿→行为响应”的路径范式;②原住民与移民两类农户主体的土地投入行为决策影响因素的效应值存在显著差异,原住民农户的土地投入行为是对土地投入“利弊权衡”后的“客观理性”决策,而移民农户的土地投入行为则更多的表现出“风险厌恶”的“主观理性”倾向。  相似文献   

17.
耕地经营规模对农户亲环境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慧  赵凯 《资源科学》2019,41(4):740-752
本文根据农户亲环境行为实施的动态优化模型理论分析了耕地经营规模对农户亲环境行为实施的可能影响,并利用山东省549户农户1417块地块的样本数据,运用Oprobit模型和Probit模型,从家庭层面和地块层面分别实证检验了耕地经营总规模和地块经营规模对农户亲环境行为实施的影响及其差异,以期为制定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等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农户耕地经营总规模和地块经营规模与农户总体亲环境行为实施之间均存在稳健的倒“U”型关系;但上述关系因地块属性不同而呈现差异,自家地的地块经营规模与农户总体亲环境行为实施呈倒“U”型关系;而转入地的地块经营规模与农户总体亲环境行为实施呈“U”型关系。最后,提出政府应积极推进农地流转,促使农户耕地连片规模经营中应注意其适度性,以及加强规范农地流转程序和管理等建议。  相似文献   

18.
贺超  崔权雪  刘炳薪 《资源科学》2022,44(2):309-319
"三权分置"政策的实施使林地经营权成为一种独立的权利形态,其具体权能内容会对农民的林权流转积极性产生重要影响.本文采用选择实验法,构建林地经营权权能的属性指标,基于2019年对福建省三明市农户的调查数据,研究了林地经营权的权能设置对农户林地流入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林地经营权的具体权能内容会显著影响农户的林地流入意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