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历史观点评论型问答题的特点存在于评价的对象不是具体的历史事物或历史现象,而是历史观点。历史观点是指人们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评价。它是人们对客观对象的主观认识。由于历史观点是人们主观思维活动的产物,必然会受到阶级、时代、环境和个人素质等方面的限制,从而导致与客观事实有所偏差。因此还需要对历史观点进行再“评论”。这种题型非常富于“历史味”.因为历史最重要的功能就是知古鉴今,历史观点就是连接古今的桥梁;只有正确的历史观点才能发挥借鉴作用,如果是错误的历史观点,很可能导致谬种流传。因此,这种题型很受命题者的青睐,在高考试卷中屡屡出现。对于考生而言,掌握这种题型的解题步骤和解题技巧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正>河北省自2009年使用人民版教材以来,高考题型也跟着有了相应的改变,其中41题改动最大,变成了小论文样式的历史评述题。这种试题开放性很强,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的要求很高,而学生往往也无从下手。本人对历年高考题做了总结归纳后,总结出了这类题型的几点解题思路与方法,希望对学生能有所帮助。一、评述题的类型与解题思路(一)观点型评述题观点类评述题的特点在于评价的对象不是具体的历史现象或历史人物,而是历史观点。历史观点是指人们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的评价。观点类评述题又分为两类:(1)题干中只有一种观点。这类题型  相似文献   

3.
鲍丽倩 《历史教学问题》2015,(3):130-132,30
<正>历史学是作为主体的历史学家对史实的解读,从这个意义上讲,历史学由对史实的客观表述和主观认识两部分组成。在这里,我们暂且把引入到历史课堂中的"对史实的客观表述"称为史实型材料,把"对史实的主观认识"称为观点型材料。正是由于这两类材料的客观及主观的本质差异,其在教学中的运用方法也是大相径庭的。但是,在当下的历史教学中,将史实单纯看做记忆对象,以及将观点当做史实、以论带史的现象还是比较普遍的。对不同  相似文献   

4.
法律意识是人们对社会客观法律现象的主观反映,即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统称。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与未来,对大学生群体的法律意识的关注与培养将会直接影响我国法制化进程。  相似文献   

5.
传统观点认为康德把"自在之物"看作是不可认识的,因而康德是不可知论者。本文对这种观点提出异议。无论从认识的对象还是从认识能力来说,世界永远存在着不可认识的"自在之物"。康德认为通过先天形式认识到的是现象,而不是"自在之物"。应该说这是正确的,因为人认识客观世界总是带有主观性、主观成分,因而所认识到的东西不可能是原来的样子,康德称为现象或表象。康德提出的理论理性所追求的最大统一体:灵魂、世界、上帝,以及实践理性所追求的以自由意志为根据的无条件统一体"至善":灵魂不朽,上帝存在,虽然是"自在之物",但却是人们思维的对象。从今天的现实来看,这种观点是可以成立的。  相似文献   

6.
张扬同学:这一次我们一起来讨论美究竟存在于哪里。这在美学研究中是一个很难的问题。美学研究的历史中曾经为此发生过许多次争论。有的人认为,美就是人的主观精神向客观事物的投射。他们的理由是“情人眼里出西施”,本来不一定美的人在情人的眼里却是美的,这说明客观对象不一定美,美是由主观决定的。我们把这类观点概括为“美的主观说”。而与这种观点对立的一派观点是,美是客观存在的,人们感受到的美只是对现实事物存在的美反映的结果。他们的理由是,有一些事物任何人都不会说它是美的,这说明美是有客观规定性的,并不是主观创造出来的。我…  相似文献   

7.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明确要求学生能够“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的本质,阐述历史发展的规律”。一般来讲,历史学科要培养学生的识记能力、理解能力、应用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和评价能力。笔者认为,在这些能力当中,最核心的能力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对象。分析评价能力的强弱,直接受理论思维水平的制约。理论水平高,则分析评价能力强,理论水平低,则分析评价能力弱,不掌握基本理论,  相似文献   

8.
目前,国内关于课程论研究对象的主流观点,主要有现象说、规律说、问题说等。这些观点,深化了人们的认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以古德莱德的观点为基础,课程论研究对象可概括为一种课程产物与过程。课程产物是指课程目标、内容选择、内容组织、学业评价等要素的实质性内涵;课程过程是指课程管理、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环节。课程论的研究与学科体系的建构之间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成语语义与所有汉语词义一样,都是人们对现实现象的反映以及由此带来的人们对现实现象的主观评价。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人们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必然导致这种“反映”和“主观评价”产生相应的变化,自然也就造成了成语语义的演变,这主要表现在成语理性义的演变和感情色彩义的演变两方面。人们思想认识水平的提高、成语构成成分意义的变化、成语结构形式的特点以及结构形式的变化都是导致成语语义演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一、法律意识的内涵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人们关于法律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它表现为探索法律现象的各种学说,对现行法律的评价和解释,人们的法律动机(法律要求),对自己权利和义务的认识(法律感),对法律制度的了解、掌握、运用的程序以及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等等。法律意识属于历史范畴,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和政治性。法律意识也属于法律文化范畴,  相似文献   

11.
我国关于犯罪学的研究,虽然历史久远,但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产生犯罪根源的研究和探讨,应该说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开始的.按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人类犯罪现象和宇宙间其它事物一样,有它自身的发生、发展和最后消除的客观规律.它不依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人们厌恶犯罪,但又不能凭主观意志去一下子消灭它.将来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们文化、道德水平的逐步提高,滋生犯罪的土壤和条件将日趋减少,犯罪现象将最终被消除.这一点  相似文献   

12.
三、应用(一 )历史学科应用能力的概念历史学科的应用能力 ,是指人们站在一定的思想政治立场上 ,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来构建和阐释历史事实的能力。历史可以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 ,我国中等学校的历史课程就其主要内容来说是指人类史。人们通常认为 ,作为人类史的所谓“历史”有两种含义 :其一是客观历史 ,即人类迄今为止所经历的发展过程 ;其二是主观历史 ,即人们对于客观历史的认识。主观历史以历史学为主要形式 ,是人们对于客观历史的认识 ;反之 ,客观历史则是历史学的认识对象。历史学同其他学科一样 ,其研究对象———客观历史———具…  相似文献   

13.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研究方法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是中国戏曲研究上的一座丰碑,为后代学人提供和开创了新的治学方法,即以客观历史考据为基础,结合个人主观评价.<宋元戏曲史>是理性考据和感性情感的结合.用冷静客观的历史观点来解释纷繁复杂的文学现象,这种研究方法在当代仍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值得我们发扬和学习.  相似文献   

14.
历史思维能力是人们用以再认和再现历史事实、解释和理解历史现象、把握历史发展过程、分析和评价历史客体的一种能力,即其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为指导,用科学的方法揭示历史的本来面目,认识历史的基本过程,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总结历史经验,探索历史发展规律的一种能力。它是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最主要的能力之一。但在历史教学中常常出现教师“重知识传授,  相似文献   

15.
代词间接回指作为有理据的语言现象,具有语言学、语用学和社会学上的意义。本文基于认知视角,以英汉小说为语料来源,从主观化和主观化对等探讨在识解基础上的小说代词间接回指语翻译。结论如下:1)代词间接回指可借助代词的突显、触发语激发的认知框架和百科知识框架获得所指对象的识解;代词间接回指的深层认知动因是主观化,是对回指对象的主观化情绪表达和评价;2)代词间接回指语的翻译是在尽量保持原文语言形式的基础上,原文和译文中该代词回指语的主观化对等,即说话人对代词间接回指对象的主观情绪和评价的对等。  相似文献   

16.
课堂即时评价作为教学评价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用越来越突出,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笔者通过对即时评价内容与形式、即时评价与效果关系两个方面研究成果的分析,发现人们对课堂即时评价给予了比较多的关注,但大部分人从实证研究的角度、从评价对象的外显状态出发,给出了自己的观点。这种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描述或解释了即时评价的现象和存在的问题,但从满足评价对象的内外需要、客体和主体平衡发展需要的角度,还需要深入开展理性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我们在阐述历史时一定会渗透着自己的主观见解,这种对历史问题带有主观色彩的判断和结论,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历史观点".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把分析历史问题的观点传授给学生,就是"观点教学".  相似文献   

18.
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或现象的价值进行认识和评价时所持的基本观点,它要回答的是事物或现象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问题;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的生活  相似文献   

19.
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的各种现象的感知、情绪和意志的总和,是“人们对于法(特别是现行法)和有关法律现象的观点和态度的总称,它表现为探索法律现象的各种学说,对现行法律的评价和解释,人们的法律动机  相似文献   

20.
对客观实证论与主观建构论视域下的历史事实、客观实证论与主观建构论的理论缺陷,以及历史的真实性是否存在等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论述。认为客观实证论与主观建构论的观点尽管各有其合理性,但是又各有缺陷;客观实证论者认为历史事实是等待着史学家去发现的客观的独立存在,历史事实等同于历史真实,这种观点排除了历史事实中的各种主观因素对历史真实性的影响;主观建构论者认为历史事实含有主观性与相对性,这一观点容易导致对历史知识的全盘怀疑主义;史学家的"自治"和"技艺"、共同的学术规范和学科训练以及相对客观的历史事件和史料的制约等,都在某种程度上维护和保证了历史的相对真实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